“方舟”种植区的晨雾还没散尽,金色的麦浪就被第一缕阳光染得发亮。王斐踩着沾着露水的田埂走进去,麦穗顶端的芒刺轻轻划过他的袖口,他弯腰捏住一支饱满的麦穗,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搓,麦粒便簌簌落在掌心——颗粒圆润,带着新麦特有的清甜气息。“苏首领,你看这麦粒,比去年‘方舟’自产的种子饱满近三成。”他把麦粒递到苏梅面前,语气里满是欣喜。
苏梅凑近看了看,指尖捏起一粒麦粒:“这是我们营地留了三年的‘抗逆种’,耐旱还抗虫,去年在南部山地种,亩产比普通种子多两成。这次能在‘方舟’的平地里种,收成好是意料之中,但能有这么好,还是多亏了北部营地的收割机。”她朝着不远处的麦田抬了抬下巴,三台橙红色的小型收割机正沿着田垄推进,切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身后只留下整齐的麦茬和飘散的麦糠。
这三台收割机,是北部营地的工匠们用旧时代的农机零件改造的——发动机来自废弃的卡车,切割刀是用“乌鸦”基地缴获的合金钢板磨的,连驾驶室的挡风玻璃,都是从废墟里捡来的公交车窗拼凑的。赵强正站在田埂上,盯着收割机的运转情况,时不时用对讲机跟驾驶员喊话:“慢点走!脱粒滚筒转速再调快一点,别浪费麦粒!”看到王斐和苏梅过来,他笑着迎上来:“这机器昨天还出了点小毛病,幸好‘方舟’的工程师连夜修好了,不然今天就得靠手割,一百多亩麦子,得割到猴年马月!”
田边的空地上,东部营地的居民们正忙着搭建临时晾晒场。老郑带着人把木板铺在地面上,再铺上一层塑料布,防止麦粒受潮;妇女们则拿着竹筛,把收割机运来的麦粒里的碎秸秆筛掉。“我们营地的仓库已经打扫干净了,”老郑擦了擦额头的汗,“等麦子晒干,就先运一半过去,剩下的留着给‘方舟’和南部营地当种子。明年我们也想种这片麦子,到时候还得请苏首领派农民来指导。”
苏梅笑着点头:“没问题!等收完这季,我让营地的老把式们分去各个营地,把种地的窍门都教给大家。”
临近中午,田埂边突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小远领着十几个来自不同营地的孩子,每人提着一个小竹篮,在收割机后面的麦茬地里捡散落的麦粒。“爸爸,你看!我捡了这么多!”小远举着满满一篮麦粒跑过来,篮子里的麦粒还沾着泥土,却被他宝贝似的护在怀里。跟在他身后的,是东部营地的男孩阿明,手里的篮子也快满了:“王叔叔,我们捡的麦粒,能磨成面粉做馒头吗?我从来没吃过用新麦子做的馒头。”
王斐蹲下身,帮孩子们把篮子里的泥土拂掉:“能!等麦子晒干磨成面,炊事班就给你们做馒头,还要做麦饼,让你们吃个够。”孩子们听了,欢呼着又跑回麦茬地里,小篮子在金黄的麦茬间穿梭,像一朵朵跳动的小浪花。
中午饭是在田边吃的。炊事班支起了两口大锅,一口煮着玉米粥,一口蒸着馒头,还有从南部营地带来的腌菜,用香油拌了,香飘十里。大伙儿围着锅子坐成一圈,手里拿着馒头,就着腌菜,吃得格外香。赵强咬了一大口馒头,含糊地说:“这馒头比压缩饼干好吃一百倍!等我们营地种了麦子,我要天天吃馒头!”老郑也笑着说:“明年我们东部营地也要种麦子,到时候请大家来吃麦饭!”
三天后,最后一袋麦粒被运进仓库。联盟在“方舟”的广场上举办了丰收庆典,篝火堆得比人还高,南部营地的居民带来了用新麦做的麦酒,北部营地的工匠们敲着自己打造的铜锣,东部营地的孩子们则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王斐站在高台上,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手里拿着一杯麦酒,声音洪亮:“兄弟们,姐妹们!今天,我们迎来了联盟的第一个丰收季!这丰收,是南部营地的种子换来的,是北部营地的收割机抢来的,是东部营地的双手搬来的,是‘方舟’所有人一起守来的!这不是一个营地的丰收,是我们所有人的丰收!”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掌声里,夜莺走上台,手里拿着一份通讯报告:“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我们的通讯设备,已经联系上了西部的‘牧云营地’,他们以养殖牛羊为主,却缺乏粮食和医疗物资。联盟决定,明天就派支援队,带着新收的麦子和药品过去,邀请他们加入我们的联盟!”
掌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热烈。苏梅、老郑、赵强站在人群中,互相击掌,眼里满是期待。他们知道,随着更多营地加入,联盟会越来越强,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夜深了,篝火渐渐熄灭,广场上的人也慢慢散去。王斐和林慧带着小远,站在山顶上,看着远处各营地的灯光,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大地上。小远靠在王斐怀里,指着天上的星星:“爸爸,我们的联盟,会不会像星星一样多?”
王斐摸了摸儿子的头,望着远处的灯光,轻声说:“会的。以后会有更多的营地加入我们,更多的麦子在田里生长,更多的灯光在夜里亮起。终有一天,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废墟,只有我们的家园,我们的联盟,我们的未来。”
夜风拂过,带来新麦的清香,也带来了希望的气息。联盟的第一个丰收季,不仅收获了粮食,更收获了信心——只要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就算是在末世的废墟上,也能种出金色的希望,建起温暖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