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改革的春风刚刚吹拂大地,凌薇又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未来——教育。
一日,她与萧玦在御花园散步,看见几个小太监和小宫女在角落里,用树枝在地上歪歪扭扭地画着什么,好奇之下走近,发现他们竟是在模仿不远处亭台匾额上的字。
“你们想识字?”凌薇柔声问道。
那几个小内侍吓得跪倒在地,一个胆子稍大的小太监磕磕巴巴地说:“回……回皇后娘娘,奴才……奴才只是觉得,识字……或许能更明白主子们的吩咐。”
凌薇心中一酸。在这个时代,知识被少数阶层垄断,寻常百姓子弟想要读书识字,难如登天。而一个国家的强大,仅仅依靠温饱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开启民智,培养更多的人才。
当晚,她便向萧玦提出了“兴修学校,启牖民智”的构想。
“陛下,治国之道,教化为先。如今百姓负担稍减,正是推行教化的大好时机。”凌薇依在萧玦身侧,声音轻柔却坚定,“目不识丁,则易受蒙蔽;不通文理,则难明事理。若能使天下适龄孩童,无论贫富贵贱,皆有书可读,有师可教,则十年、二十年后,我大靖何愁没有栋梁之材?”
萧玦自幼接受精英教育,深知知识的力量。他亦明白,打破门阀对知识的垄断,从寒门庶族中选拔人才,是巩固皇权、削弱世家的重要手段。他颔首道:“薇儿所言,深合朕心。只是,兴办官学,耗费巨大,师资亦是不小的难题。”
凌薇早已思虑周全,她拿出准备好的方案:
“我们可分步推行。首先,在各州县设立‘官立蒙学’,招收六至十二岁幼童,由朝廷选派或认可的生员、落第秀才担任教习,束修由朝廷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对贫寒学子可免收甚至提供膳食补助。所学内容,不必一开始就追求高深,应以《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读物为主,兼习算术、农桑常识、忠君爱国之理。”
“其次,鼓励乡绅富户捐资兴建‘义学’,或利用祠堂、庙宇空闲屋舍办学,朝廷可给予名誉上的嘉奖或政策倾斜。再次,改革科举,增加‘明算’、‘工策’等实用科目,让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而不独尊诗文。”
为了确保计划可行,凌薇再次提议,以青竹村及周边区域为试点。她亲自规划了校舍的图纸,要求通风透光,设有简易的操场。教材方面,她利用空间里储存的现代知识,简化改编了一套图文并茂的启蒙读本,并加入了基础的卫生防疫知识。
她还提出一个创举:“陛下,不仅孩童要学,成人亦可扫盲。可在农闲时节,于各村开办‘夜校’或‘冬学’,聘请识字的老人或稍有学问者,教村民认写常用字、计算日常账目。哪怕只认识几百个字,也能看懂朝廷告示,书写家信,不至于被人轻易欺骗。”
萧玦对凌薇的周全考虑赞叹不已,当即下旨,命工部、礼部协同,在试点区域兴修学校,并颁布《劝学令》,宣扬读书识字之利。
圣旨传到青竹村,再次引发了轰动。村东头一块空地上,很快建起了一座宽敞明亮的青瓦学堂,挂了“青竹蒙学”的匾额。朝廷派来的老秀才苏夫子,和蔼可亲。村里的孩子们,无论男女,只要到了年纪,都被父母送到了学堂。起初还有些村民觉得丫头片子读书无用,但里正苏福全和几位村老现身说法:“皇后娘娘就是女子!她的本事你们没见过?读了书,明事理,将来就是不能做官,持家、算账、教育子女,哪样不强过睁眼瞎?”
于是,青竹村的学堂里,破天荒地坐进了女童。朗朗的读书声,成为村子里最动听的乐章。
与此同时,晚上的成人扫盲班也热闹起来。辛苦了一天的农人们,聚在祠堂里,就着油灯,笨拙地握着毛笔,一笔一画地描摹着自己的名字,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当他们第一次独立写出自己的名字,或是算清了一笔买卖账目时,那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的光彩,比任何珍宝都更加动人。
识字之风,如同星星之火,从青竹村开始,逐渐向周边蔓延。人们开始意识到,知识并非遥不可及,它能够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许多原本对朝廷新政持观望态度的士绅,见到此情此景,也不得不感叹帝后目光之长远。
萧玦与凌薇微服私访,站在青竹蒙学的窗外,听着里面稚嫩而认真的跟读声,看着祠堂里灯火通明、埋头学习的成人,相视一笑。萧玦低声道:“薇儿,你听,这是盛世将启的声音。”
凌薇眼中泛起欣慰的泪光,她知道,她播下的这颗教育的种子,终将在未来,长成支撑整个大靖盛世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