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苑出产的纸张,以其轻便、廉价的特性,在咸阳各衙署试用后,迅速赢得了务实官吏的青睐。然而,这股由实用效率驱动的微风,却意外地卷起了一场不小的舆论风暴。
问题首先爆发于博士学宫。当一批用于抄录古籍、编写蒙学教材的纸张被送至学宫时,以博士仆射周青臣为首的保守派儒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抵触。
“此等轻浮之物,焉能承载圣贤微言大义?!”周青臣手持一张雪白的纸,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对着聚集的博士们痛心疾首,“竹简厚重,方显经典庄严!帛书华贵,才配传世文章!以此‘纸’书经,简直是对先贤的亵渎!”
更有甚者,结合市井间关于扶苏“窃取百家技艺”的流言,开始攻击纸张本身:“此物来得蹊跷,闻之有异香(其实是改进工艺中使用的某种植物胶味道),恐非吉兆!莫非是以邪法制成?”
这些论调很快从学宫流传到市井,被别有用心之人加以渲染,竟衍生出“长公子所造之纸,内含邪祟,久用损人精神,耗损国运”的荒诞谣言。一时间,一些原本对纸张好奇的民众也产生了疑虑,部分衙署在使用时也变得犹豫起来。
消息传到天工苑,王绾面露忧色:“公子,流言愈演愈烈,恐不利于纸张推广,亦有损您的清誉。”
扶苏正在检视刚刚送来的、用于建造“探索级”海船龙骨的巨木样本。他闻言,神色并无太大波动,只是用手指轻轻敲了敲坚硬如铁的木质,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跳梁小丑,聒噪不休。”他淡淡评价了一句,随即问道,“治粟内史、少府那边,使用纸张后可有效率提升的具体数据,整理出来了吗?”
“已经初步统计出来,使用纸张处理非机密文书,速度平均提升三成以上,存储空间节省超过七成。”王绾立刻回答。
“好。”扶苏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既然他们要在‘道义’、‘吉凶’上做文章,那我们就在‘实效’、‘利弊’上与他们论个明白。”
他迅速做出了几项部署:
第一,公开演示,以正视听。 他让公输哲组织一场小范围的公开活动,邀请博士学宫中态度相对开明者、以及朝中关注此事的官员,现场观摩造纸全过程。从捣浆、抄造到晾晒,每一个步骤都公开透明,用事实驳斥“邪法”谬论。同时,让几位德高望重的太医令属官,当场检验纸张成分,宣布其“无毒无害”。
第二,数据说话,争取支持。 他将王绾整理好的效率对比数据,以天工苑的名义,正式行文送至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及皇帝御前。用冰冷而确凿的数字,向朝廷中枢证明纸张带来的巨大行政效率提升,将争论从虚无的“吉凶”拉回到实在的“利弊”上来。
第三,釜底抽薪,惠及底层。 扶苏深知,真正能决定一种事物生命力的,是广大的底层需求。他下令造纸坊扩大生产,在保证官府供应的同时,开始以极低的价格,向民间售卖质量稍次但完全可用的“民用纸”,尤其是面向那些渴望知识却买不起缣帛竹简的寒门学子。
“告诉他们,”扶苏对负责此事的匠师道,“此纸,乃陛下与朝廷惠泽士林、开启民智之德政!凡有志向学者,皆可因此物而多得一丝机会!”
这一招,直接绕开了上层的思想争论,将实惠落实到基层。可以预见,当无数寒门学子因纸张而更容易读到书、写下文章时,任何污蔑纸张的言论,都将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就在扶苏应对纸贵风波时,彭城的韩信传来了第一个好消息。
经过数月的耐心经营和数次“不经意”展现的“远见”与“人脉”(实为黑冰台提供的有限信息支持),他终于取得了那个小船帮头目的初步信任。头目同意,让他帮忙打理帮内日益混乱的账目,并默许他接触一些码头上的信息往来。
韩信没有急于求成,他首先做的,是将帮内糊涂账理得清清楚楚,让头目和帮众都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然后,他才开始有选择地记录和分析那些通过码头流转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哪些商队背景神秘,哪些货物价值与申报不符,哪些官吏与商贾往来异常……
一张覆盖彭城码头底层的信息网,终于撒下了第一根丝线。
沛县,刘季依旧沉浸在他的“码头事业”中,对咸阳高层的风波一无所知,也毫不关心。 他正乐此不疲地利用卢绾的职位,经营着他的小圈子,赚取着在他看来颇为丰厚的利益,并享受着在沛县日益提升的地位感。
章台殿内,嬴政同时收到了关于纸张流言的报告、天工苑呈送的效率数据、以及扶苏应对措施的简报。
他先看了流言报告,眉头微蹙,但并未发作。接着,他的目光落在了那份效率数据上,手指在“提升三成”、“节省七成”的字样上停顿了片刻。
最后,他拿起扶苏应对措施的简报,当看到“公开演示”、“数据呈送”、“惠及寒门”这几条时,他紧蹙的眉头缓缓舒展开,眼中甚至掠过一丝极淡的赞赏。
他没有对流言本身做出任何批示,而是直接在那份效率数据报告上,朱笔批阅:“纸张利于国事,着少府酌情扩大制备,各衙署可依例申领使用。”
圣意,再次以清晰无比的方式,表达了支持。
当皇帝支持使用纸张的旨意传出,博士学宫内周青臣等人的反对声浪,虽然仍在私下嘟囔,却再也无法形成公开的阻力。而民间,尤其是那些贫寒的读书人,对这项“德政”更是感恩戴德。
一场来势汹汹的风波,在扶苏精准的“实效”反击和皇帝明确的圣意支持下,尚未掀起太大浪花,便已呈现出平息之势。天工苑再次用事实证明了,“格物”之学的力量,不在于言辞的华丽,而在于它能实实在在地提升效率,改善生活,惠泽天下。而这,正是任何流言蜚语都无法摧毁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