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的手指从腰间仪器包上收回,金属搭扣合拢时发出轻微的“咔”声。他站直身体,将符笔重新插回背后剑鞘旁的皮套,麻衣下摆随动作轻摆。阳光斜照在试炼石表面,符文依旧黯淡,但他的视线已不再停留其上。
他知道,有些话必须说出去。
执事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青石板上传来规律的叩击音。那人手持玉牌,神色平淡:“阁主召见,随我来。”
陈玄点头,未多言,转身跟上。石阶再度出现在眼前,这一次通往主峰正殿。与初入山门时不同,此刻每一步都承载着某种即将被检验的思想重量。沿途修士驻足观望,目光中有好奇,也有审视。他不做回应,只保持匀速前行,脑中梳理着三条核心逻辑链:灵气可测、符咒有构、修行能析。
殿门前,执事止步,低声通报。厚重的青铜门无声开启,内里光线沉稳,映出一道端坐于高台之上的身影。
凌无尘拄着青玉杖,目光落了下来。
“你便是陈玄?”
声音不高,却如钟振余波,在殿中缓缓扩散。
“晚辈正是。”陈玄拱手,躬身行礼,动作标准而克制。
“听闻你在试炼石前驻留良久,又以笔绘图,言符文乃‘能量回路’?”凌无尘语气平静,杖尖轻点地面,“此说,可是当真?”
陈玄抬头,直视上方:“晚辈所见,确是如此。”
“荒谬。”凌无尘微微皱眉,“符者,通天地之机,承心念之动,岂是器械可比?”
“非比器械,而是其理相通。”陈玄取出随身笔记,翻开一页,双手呈上。一名侍从接过,递至案前。
纸上绘有试炼石符文的拓扑结构,线条精确,节点标注清晰。中央标有“反应腔”,四周箭头指示能量流向,下方附简注:“输入扰动引发系统响应,效率取决于几何约束。”
凌无尘凝视片刻,未语。
陈玄继续道:“弟子不否认心悟之功,亦敬重前辈证道之艰。然今时修行,或可多一条路径——若灵气运行如流体,经脉即管道,符文即阀门与涡轮,则其流动可建模,压力可测算,损耗可优化。”
“你是在说,修行为工?”
“为工程,也为科学。”陈玄语气不变,“前者重结果,后者求原理。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
殿内一时寂静。
凌无尘缓缓抬起手,青玉杖悬停半空。他盯着陈玄,眼神如深潭探底。
“你可知历代祖师为何强调‘心感天道’?因天地法则,非言语可尽,非算式可穷。你今日以图解符,明日是否要以尺量神魂?”
“不敢。”陈玄摇头,“学生所求,非取代感悟,而是辅助理解。譬如炼丹,火候凭经验传承,有人成有人败。若能记录温度变化曲线,分析药性转化节点,是否可提高成功率?再如炼体,若知肌肉纤维受力极限,灵气导入速率,是否可避免损伤?”
他顿了顿,补充一句:“失败过,才明白不能生搬硬套。但也不能因一次炸炉,就否定所有尝试。”
凌无尘眉头微动。
他想起了什么。
许久,他低声道:“你也曾炼丹炸毁?”
“第三日,灵液沸腾失控,炸了半间静室。”陈玄坦然承认,“原因是我未考虑本地药材的灵气饱和阈值,直接套用现代溶剂模型。后来改用梯度升温法,结合传统控火诀,才稳定下来。”
凌无尘轻叹一声:“当年我研习《玄枢经》,有一段逆行经脉之法,同门皆斥为谬论,唯我暗中尝试。三年不得其果,反伤奇经。几乎放弃时,忽觉需配合特定呼吸节奏,终有所得。如今这段经文,已是通脉境必修。”
他看着陈玄,语气微缓:“你今日之言,让我想起那时心境。”
陈玄未接话,只静静等待。
“你说,这是一条副法?”凌无尘终于开口。
“正是。”陈玄点头,“不废旧规,仅作参详。若无效,则止于个例;若有验,或可惠及后学。修行之路漫长,多一种方法,便多一分可能。”
凌无尘闭目片刻,再睁眼时,已有决断。
“准你在藏经阁东侧设研习室一间,每月呈报一次心得。”他抬手,侍从捧来一块乌木令牌,“可用基础药材、符纸、低阶法器,不可动用镇派典籍与核心资源。若有实绩,再议推广。”
陈玄伸手接过,木牌温润,刻有“理究”二字。
他躬身到底:“谢阁主成全。”
“不必谢我。”凌无尘拄杖起身,“我成全的不是你,是太一阁未来的可能性。”
陈玄退出正殿,手中紧握令牌。阳光洒落在外庭青石广场上,照出他清晰的身影。远处藏经阁轮廓分明,檐角挑空,静待开启。
他没有立刻前往,而是站在原地,将令牌翻转两遍,确认其真实性。随后解开仪器包,取出微型记录仪,按下录入键。
“第十七次理论陈述完成。对象:凌无尘。结果:初步认可。授权设立研习室,编号待定。资源限制明确,但通道已开。”
他关掉设备,重新收好。
这时,执事走来,引他向东侧偏殿。途中经过一片练功场,几名弟子正在演练符咒,火光闪烁,符纸焚化瞬间即逝。陈玄目光扫过,未停留。
偏殿结构简单,一间静室,一张石桌,两架空柜。墙上嵌有小型聚灵阵,效能约为山门阶梯第四层水平。桌上备有空白竹简、墨碟、毛笔,还有一盏长明灯。
执事道:“每月初一递交报告,逾期不候。”
陈玄点头:“明白。”
执事离去后,他独自立于室内,环视四周。脚步移动,检测仪启动,扫描灵气分布、墙体材质、声波反射率。数据流入脑海,同步整理。
他在石桌一角划下第一道线,标注“实验区”。另一侧写下“推演区”。中间预留空间,准备日后放置自制装置。
打开笔记,翻至空白页,提笔写下:
**《理道研习计划·草案一》**
1. 目标:验证灵气输入与符文输出的能量转换效率是否存在可测损耗。
2. 方法:构建微型符阵,控制变量(材料、形状、注入强度),记录响应参数。
3. 所需:标准铜板十块、纯净灵墨一瓶、测频仪校准模块、隔热陶皿三个。
写到此处,他停下笔,看向窗外。
藏经阁方向,一道人影正从侧门走出,手持玉册,似在查阅名录。那人略作停顿,望了一眼这边,随即转身离去。
陈玄未在意,继续书写。
笔尖划过竹简,发出沙沙声响。第一行字迹尚未干透,第二行已紧随其后。他调整坐姿,将仪器包置于左手边,右手持笔不停。
突然,识海中的青铜鼎轻轻震了一下。
一道新的纹路浮现,形似断裂的函数曲线。紧接着,一段记忆碎片渗入意识:
“观测……必须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