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瑨闻言欣然颔首,眸中漾起几分暖意。
真信方丈前番为护生灵安危,硬生生扛下魔修一击,神魂受创不轻,能得灵黄参莲子这等疗伤圣品,也算是得偿所愿。
众人又围坐闲谈了片刻,话题多围绕天蓝高原的风土人情与修真界的奇闻轶事,气氛倒是融洽。
只是真信方丈眉宇间始终萦绕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倦意,面色也比初见时愈发苍白,显然伤势并未痊愈,勉强支撑不过是碍于礼数。
闲谈约莫一炷香光景,真信方丈便起身合十致歉,声音带着几分沙哑:“诸位施主,老僧伤势未愈,需即刻返回静室闭关,借参莲子之力疗伤,暂且失陪了。”
说罢,他不等众人多言,便在两名弟子的搀扶下,步履略显踉跄地转身离去,宽大的僧袍在廊下清风中拂动,竟隐隐透出几分仓促之意。
待真信方丈的身影彻底消失在回廊尽头,云瑨一行人也不再多留,起身返回了卧佛寺安排的僧客堂。
僧客堂陈设简洁雅致,雕花木床、青石案几一应俱全,墙角还摆放着一盆青翠的佛前兰,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倒也符合古寺的清净氛围。
众人刚踏入房间,还未及落座,一道黑影便如鬼魅般悄无声息地溜了进来。
正是老魔莫非仙,他一双三角眼滴溜溜乱转,神色凝重得非同寻常。
只见他抬手一挥,一道暗紫色的灵力网瞬间弥漫开来,将整个房间笼罩得严严实实,灵力网边缘泛起细密的灵光,形成一道隔绝内外的屏障,连一丝气息都无法泄露。
做完这一切,他才凑近云瑨,压低声音,语气急促又带着几分笃定:“云小子,你刚才就没察觉到不对劲?那真信方丈有问题!”
云瑨挑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他眉目间那丝黑气,根本不是神魂损伤该有的模样!”
莫非仙指尖捻动,语气中满是忌惮,“那是魔气!纯粹的、带着吞噬性的魔气,看那萦绕不散的态势,分明是入魔的前兆!只是不知他用了什么法门,强行将魔气压制在体内,才没让人一眼看穿。”
云瑨闻言,眉头瞬间拧成了川字。
他下意识地回想方才与真信方丈会面的情景,那老者慈眉善目,言语间满是禅意,可仔细想来,他眉心确实萦绕着一缕极淡的黑气,当时只当是神魂受损后的浊气郁结,并未深思。
如今经莫非仙这般提醒,那黑气中蕴含的邪异气息顿时清晰起来,与他过往遭遇的魔修身上的气息隐隐契合,只是更为隐蔽罢了。
“不仅如此。”
莫非仙见云瑨神色凝重,又接着补充道,“方才你拿出参莲子的时候,我特意留意了殿内那几个僧人,他们眼底都闪过一丝贪婪,只是被强行压下去了,那神色做不得假!”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谨慎,“卧佛寺表面上看起来清净无为,像是不染尘俗的净土,可暗地里未必没有心思不正之辈。咱们如今寄人篱下,又带着参莲子这等重宝,接下来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千万别栽在这里!”
云瑨缓缓点头,心中的警觉瞬间提升到了极致。
他原本以为,卧佛寺作为传承千年的佛门圣地,必然是规矩森严、清誉在外,可今日之事却让他意识到,这古寺之中或许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玄机。
真信方丈的魔气、僧人的贪念,桩桩件件都透着诡异,看来接下来的几日,必须步步为营,绝不能掉以轻心。
一夜无话,第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窗外便传来了清脆的鸟鸣与僧人们早课的诵经声,悠远而肃穆。
不多时,负责接引众人的定心僧人便带着一名眉目清秀的小和尚来到了僧客堂。
那小和尚约莫十岁光景,身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僧袍,头顶光溜溜的,只留着一圈短短的戒疤,一双眼睛却明亮得如同星辰,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聪慧。
“云施主,诸位施主,这位是净能小师弟,乃是真义法师的弟子。”
定心僧笑着介绍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许,“净能师弟虽年幼,却天资聪颖,对我卧佛寺的千年历史与佛法教义有着极深的领悟,今日便由我二人陪同诸位施主游览寺中景致。”
净能小和尚上前一步,恭敬地对着众人合十行礼,声音清脆如铜铃:
“净能见过诸位施主,今日由我为诸位讲解,若有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云瑨等人见状,纷纷颔首回应,对这懂事的小和尚生出几分好感。
在定心僧与净能小和尚的带领下,云瑨一行人沿着青石铺就的小径,开始游览卧佛寺周边的景色。
小径两旁草木葱茏,晨露未干,沾在枝叶上晶莹剔透,微风拂过,带着草木的清香与淡淡的檀香,令人心神舒畅。
众人先是登上了圣佛山的半山腰,此处有一座观景台,视野极为开阔。
站在台上俯瞰,整个天蓝高原的风光尽收眼底——远处的雪山连绵起伏,峰峦叠嶂,皑皑白雪覆盖着山顶,如同一条蛰伏的银色巨龙,在晨光中泛着圣洁的光泽;
山脚下的草原一望无际,绿草如茵,如同一块无边无际的碧玉,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时而低头啃食,时而抬头远眺,显得惬意自在;
偶尔还能看到几只色彩斑斓的灵鸟从空中掠过,翅膀划过天际,留下一串清脆悦耳的鸣叫,为这宁静的画卷增添了几分生机。
郭关二仙子看得心旷神怡,不时发出阵阵赞叹,萌宝凌源更是趴在观景台的栏杆上,小脑袋东张西望,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里满是好奇,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
“好大的草原!好多牛羊!”
随后,定心僧又带着众人前往卧佛寺的历代高僧塔林。
塔林坐落于寺院西侧的山坳之中,四周古柏参天,苍劲挺拔,透着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
那些塔碑皆由坚硬的青石打造而成,高矮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古朴厚重,有的精巧玲珑,上面镌刻着历代高僧的法号、生平事迹与修行感悟。
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塔碑已有千年历史,碑身布满了岁月的痕迹,部分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旧能从那些斑驳的刻痕中,感受到那位高僧一生的修行坚守与对寺院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