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晚怀孕的消息,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吹遍了红星大队的每个角落,也给沈家小院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细致入微的变化。
李桂芹俨然成了全家最高级别的“营养师”和“保育员”。每天变着法子给苏念晚做好吃的,鸡汤、鱼汤、红枣小米粥轮番上阵,生怕亏待了她和肚子里的孩子。以往家里偶尔才能见到的鸡蛋,如今几乎是苏念晚的专属,李桂芹还托人去县城买来了稀罕的奶粉和麦乳精。
“晚晚,多吃点,你现在是一个人吃两个人补!”李桂芹总是这样念叨着,将堆得尖尖的饭碗推到苏念晚面前。
苏念晚看着碗里远超自己食量的饭菜,又是感动又是无奈,只好努力多吃一些。她的孕吐反应不算严重,只是偶尔晨起有些恶心,胃口倒也一直不错。
王春花和孙小云也展现了空前的热情和体贴。王春花包揽了家里大部分的重活累活,挑水、劈柴这些以前苏念晚也会搭把手的活儿,如今坚决不让她沾边。孙小云则心思更细,见苏念晚孕期怕热,便早早地将她的被褥换成了轻薄的夏被,还时不时用井水镇了瓜果,送到她屋里给她解暑。
甚至连沈玉兰这个小姑子,也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放学回来会主动帮着扫地、喂鸡,还学着李桂芹的样子,笨拙地给苏念晚捶捶肩膀,奶声奶气地说:“三嫂,你辛苦了。”
沈老爹虽然依旧话少,但行动上却毫不含糊。他默默地将院子里可能绊脚的石子都捡干净了,将门槛磨得更加圆滑,晚上听到苏念晚屋里有动静,也会警醒地起身问问是否需要帮忙。
合作社那边,更是将她当成了重点保护对象。春花媳妇和王婶子几乎每天都会来家里一趟,汇报加工坊的情况,听取她的意见,但坚决不让她去现场。沈建国和张伯也常来,说的都是让她宽心的话,药圃和合作社的一切都好,让她安心养胎。
社员们路上遇见她,也都远远就笑着打招呼,叮嘱她慢点走,注意身体。那种被所有人小心翼翼呵护着的感觉,让苏念晚心里暖融融的,仿佛被浸泡在温水中。
当然,孕期也并非全是舒适。随着月份渐大,苏念晚开始感到腰酸、腿肿,夜里也睡得不甚安稳。但这些身体上的不适,在家人的悉心照料和满心的期待面前,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她依旧没有完全放下工作,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参与。每天,她会花一两个小时在屋里看看合作社的报表和记录,用沈墨琛送的那支钢笔写下一些想法和建议。她还开始系统地整理自己穿越以来,在药材种植、加工以及合作社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结合系统提供的资料和陈江河寄回的信息,打算编写一份《红星合作社生产技术与管理手册》,为合作社未来的规范化和传承打下基础。
这项工作让她感到充实,也分散了身体上的些许不适。
沈墨琛的信来得更勤了,虽然依旧是报平安和询问近况为主,但字里行间明显多了许多细致的关怀,比如提醒她注意补钙,询问她腿还肿不肿,甚至还在信里夹寄了几张据说对孕妇有益的食谱剪报。他的牵挂,跨越了千山万水,丝丝缕缕地传递到苏念晚心中。
这一日,苏念晚正靠在炕上,就着窗口的光线缝制一件小小的婴儿肚兜,针脚虽然算不上顶好,却充满了耐心和爱意。李桂芹端着一碗温好的牛奶走进来,看到她专注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晚晚,歇会儿眼睛,先把牛奶喝了。”李桂芹将碗递过去,看着她慢慢喝下,柔声道,“墨琛前几天来信,说他正在申请休假,估摸着等你快生的时候,应该能赶回来。”
苏念晚闻言,眼睛一亮,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期盼。她轻轻抚摸着日益隆起的腹部,感受着里面那个小生命偶尔的胎动,对沈墨琛的思念和对未来一家三口团聚的憧憬,交织在一起,化作了嘴角一抹温柔而坚定的笑意。
孕期琐碎,却因爱而暖。在这个被爱意包围的夏天,苏念晚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孩子的降临,也等待着那个如山般沉稳的男人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