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恒一怔,随即噗嗤笑出声,捂着肚子笑的直不起腰。
“林修撰,没想到你这张嘴还挺……一针见血。”张书恒品了品林玦这句话,越品越觉得有意思,十分遗憾王淮没能听到,不然一准气得脸都要绿了。
严明也忍俊不禁,侧头轻咳几声遮掩。
本朝凡是进入翰林院的进士庶吉士,三年后都会重新分配官职,绝大部分都会外放出京,官位会涨个一到两阶。
一小部分则会留在翰林院,这又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此人的确在学问上颇为出色,适合留在翰林,官位会提上半阶。另一种则是纯粹的平庸,扔出京都怕耽误地方百姓,便留在翰林担个闲差混日子。
还有极少数人,会进入六部留在京城权力中枢,这是翰林院所有官员的梦想。
很显然,王淮是属于哪一种。
仔细算算,王淮二十七年前考中进士,三年后进入翰林,如今已经送走了整整七届新科进士,自己却还在从六品的位置上一动不动,也算是一件奇事了。
张书恒甚至都有点好奇这人到底是做了些什么,才会这么不受吏部待见,按理来说,进士出身就算是熬资历王淮也该熬个五品官了。
林玦耸了耸肩,丝毫不觉得自己说话毒舌,“事实罢了。”
“对对对,的确是事实。”张书恒感觉堵在心口的那口气都舒畅了,大手一挥颇有些豪情壮志,“等三年后,你俩估计就调出去升官任职了,我若是运气好,也能升个半阶,到时候王淮这个守门人也只能目送我们了。”
三人回到史馆,便各干各的工作,过了会儿王淮姗姗来迟,僵着脸躲林玦老远,不知道的还以为林玦真把他怎么样了。
屋内还有几名编修在,好奇地在林玦和王淮之间来回打量,他们刚才去周围的饭馆吃饭,没碰上热闹。
没看见也不耽误他们猜,就王淮那个人尽皆知的喜欢欺负新人的毛病,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肯定是他犯病了。
不过看这样子,王淮才是那个吃瘪的人啊。
几个编修打着眉眼官司,暗自幸灾乐祸。
林玦对这些暗中观察一清二楚,并不放在心上,心平气和只专心做好手头的工作,到了时辰就下班,和严明张书恒去书坊买书。
海棠书坊位于正街,道路宽阔平整,今日却被堵的水泄不通,马夫到了街口就走不进去,回头道:“少爷,人太多马车进不去。”
“我们自己走进去吧,你在这儿等着,看好马别伤着人。”
林玦和严明张书恒下车往书坊走,一路走来到处都能看到穿着青色道袍的书生,其中不少人腰间挂着刻有国子监的腰牌——这都是国子监的学生。
张书恒咂舌,“绛珠客在京城的名气竟然这般大,咱们现在过去还能买到吗?”
林玦也觉得有点悬,加快脚步挤过人群,到了书坊门口,看到乌泱泱一群头戴儒巾的书生忍不住后退了一步。
不仅仅是人多,这些人还特别吵,一人拿着一本书说的面红耳赤,三两个人聚在一起,堪比三只鸭子在嘎嘎叫。
林玦悄悄站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发现大部分人都在说绛珠客新出的骈文集。
大部分人都对此颇为赞赏,当然也少不了人挑刺,觉得不过尔尔,两波人不知怎的就针锋相对起来,谁也不服谁,最后就这么拿着书在这儿辩论。
好在只是辩论,远远没到吵架的地步。
林玦确认不会有人闹事放下心,回头招呼慢一步挤过来的严明和张书恒,三人走进书坊,一个伙计立刻走过来笑意盈盈道:“三位老爷是来买骈文集的吧,你们来的真巧,正正好还剩最后三本。”
张书恒松了一口气,“我们运气当真不错。”说完立刻掏银子递给小厮,手里拿到蓝色封皮的文集,迫不及待当场翻开,然后就入了神,看着一时半会儿都不会抬头。
书坊内外许多人都和他一样,伙计也习惯了,退开去忙别的事。
林玦和严明手里也有一本,前者早就看过许多遍此时不急着翻开,后者虽然对绛珠客的新书很好奇,目光却不自觉被书架上的书吸引了。
“这书坊里竟然还有农书?”张书恒伸手抽出一本不过指节厚的小册子,看着上面直白的“种地方法”四个大字,忍不住笑,“这作者起的名字当真通俗易懂。”
林·作者本人·玦身体僵了一下,慢半拍才应声,“可能是不太擅长起名吧。”
伙计看见过来招待,“两位客人对这本书感兴趣吗?我们店里的每本书都有五本可供随意翻阅,二位若是想看内容,请随我到这边来。”
“竟然还可以免费看?”严明满脸意外,感叹道:“这书坊主人当真是大方仁善,京城里买不起书的学子有福了。”
伙计自豪道:“我家东家自然是一等一的好人,前面江南水患,我家还筹款募捐哩。”
说着话到了后间,这里用屏风隔出了一个小屋子,大约能站下十来个人,两人进去时看到有几个书生正在里头看书。
严明放轻了脚步,在旁边的小书架上找到那本《种植方法》,刚翻开第一页一愣,随即迅速将整本书翻了一遍,小声惊讶道:“这书竟然只有图没有字。”
林玦道:“兴许作者是想到百姓大多不识字,便用这种方法写书,如此才能真正用到农耕上。”
要是真用文字来写,最后大概率是买回去束之高阁。
严明深以为然,不过,“这样图画繁多的书价格恐怕不低,百姓大约舍不得花这个钱。”
“你这可就猜错了。”林玦笑道:“这家有自己的独门印刷技巧,印出来的图画不仅清晰而且成本低廉,不信你可以随便找一本有配图的,我就没见过谁家能比这家更好,难得的是还不加价。”
严明闻言又找了几本书,发现果然如此,再问外边伙计价格,竟比他在常州时买书还要便宜一点。
林玦继续道:“而且据我所知,这本书被许多地方官都大批量买走,然后低价租给农民,如此价格也不算问题了。”
严明又拿起那本奇特的农书,仔细看过其中内容,自言自语地喃喃,“如此做书虽不合常态,对于民生却意义非凡,若是其他方面也有这样的书,百姓们也能少吃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