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仿佛能看到,随着训练的推进,李涛的腰部活动度越来越大,原本僵硬的腰侧肌逐渐变得柔软,之前因为疼痛而不敢做的弯腰、转身动作,慢慢都能轻松完成;他仿佛能看到,李涛的步态越来越稳健,手杖逐渐被他丢弃,走路时腰背挺直,充满自信;他更能看到,在不久的将来,李涛站在马拉松比赛的起跑线上,发令枪响后,他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前奔跑,风从他耳边吹过,带着他对梦想的执着与热爱,最终他冲过终点线,高举双臂,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李涛,我们的康复计划又完善了一步,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你一定能够早日康复,重返赛场!” 林砚在心里再次默默地说道,眼神中的坚定愈发强烈。他知道,康复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可能还会遇到训练效果停滞不前的瓶颈期,可能还会出现新的身体不适,可能李涛还会有想要放弃的时候,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 他会根据李涛的情况不断调整方案,会在李涛迷茫时给予鼓励,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细致关怀,陪伴李涛走过每一个艰难的时刻。
车子继续向前行驶,夜色越来越浓,城市的灯光渐渐变得稀疏。林砚靠在座椅上,轻轻闭上眼睛,心中充满了希望。他想起自己当初选择康复医学专业时的初心 —— 帮助更多因伤病失去健康的人,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李涛,正是他践行初心的路上遇到的又一个 “战友”。他知道,只要自己不放弃,李涛不放弃,他们就一定能跨过所有的困难,迎来属于李涛的那一天 —— 那一天,李涛会重新回到他热爱的赛场,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而自己,也会为他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他在脑海中模拟出拉伸的动作,“可以先让李涛平躺在床上,双腿屈膝,将双脚放在床面上,双手抱住头部,缓慢地将上半身向上抬起,感受腰部肌肉的拉伸,这个动作能有效放松竖脊肌。然后再做猫式伸展,双手和双膝着地,缓慢地弓起背部,再放下,重复几次,帮助调整脊柱的生理曲度,缓解腰部压力。”
呼吸放松训练也同样重要,林砚记得有研究表明,正确的呼吸方式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帮助肌肉放松。“在做拉伸动作的同时,要引导李涛进行腹式呼吸,用鼻子缓慢吸气,让腹部逐渐隆起,然后用嘴巴缓慢呼气,感受腹部的收缩。呼吸节奏要保持平稳,每分钟 10-12 次左右,这样能帮助他在睡眠时保持腰部肌肉的放松,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车子即将驶入小区,林砚放慢了车速,目光扫过路边的便利店,突然想起李涛之前提到过,晚上偶尔会因为腰部不适难以入睡。“或许可以建议李涛在睡前喝一杯温牛奶,里面含有色氨酸,有助于促进睡眠。” 他在心里补充道,“另外,还要提醒他调整睡眠姿势,尽量选择侧卧位,在两腿之间夹一个枕头,这样能维持骨盆的中立位,减轻腰部的负担。如果习惯仰卧,可以在膝盖下方垫一个枕头,让腰部能更好地贴合床面。”
“另外,还要密切监测他未来两天的乳酸代谢情况和腰部不适症状。” 林砚的思绪再次回到工作上,“每天早上训练前,要先给李涛测一次空腹乳酸值,训练过程中每 30 分钟测一次,训练结束后 1 小时再测一次,通过这些数据来判断他的乳酸代谢是否恢复正常。同时,要让李涛每天记录腰部的不适程度,用 1-10 分来评分,还要记录出现不适的时间和场景,比如是在训练时还是睡眠中,这样才能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他还考虑到,如果李涛的乳酸值在经过调整后仍然没有明显下降,或者腰部不适症状加重,就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潜在的问题,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等。“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联系骨科医生,进行影像学检查,比如腰椎 mRI,明确诊断后再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李涛的问题应该还是肌肉紧张导致的,只要我们调整好康复计划,应该能很快得到改善。”
车子缓缓停在小区楼下,林砚熄灭发动机,却没有立刻下车。他靠在座椅上,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把明天的工作流程又梳理了一遍,从肌电图检查到筋膜放松,再到拉伸训练和监测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他相信,只要他们团队全力以赴,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李涛一定能尽快解决腰部问题,在即将到来的省队选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实现他的运动梦想。
过了几分钟,林砚睁开眼睛,推开车门走下车。夜晚的小区格外安静,只有几户人家还亮着灯。他抬头望了望自家窗户的方向,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转身朝着楼道口走去。明天又是充满挑战的一天,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为了帮助运动员们实现梦想,他愿意付出全部的努力。
小陈一边认真听着林砚的安排,一边快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林哥,那我现在就去联系康复师,把您的安排告诉他们,让他们提前准备好明天的放松训练方案。另外,我再去跟李涛沟通一下,跟他详细解释一下调整训练计划的原因,让他配合我们的康复工作。”
林砚点了点头,说道:“好的,你去吧。跟李涛沟通的时候,要注意语气,不要让他有心理压力,告诉他这只是康复过程中的正常调整,只要他积极配合,很快就能恢复到最佳状态。”
小陈拿着笔记本,快步走出办公室时,鞋底与木质地板摩擦发出的急促声响,渐渐消失在走廊尽头。林砚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晨光已比早些时候更盛,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训练场上,将运动员们的影子拉得错落有致。场地上的呼喊声、脚步声、篮球撞击地面的砰砰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活力的交响乐,顺着敞开的窗户飘进办公室,驱散了室内的沉静。
他抬手拿起桌上的玻璃杯,杯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杯身缓缓滑落,在桌面上留下一小片湿痕。温热的水流过喉咙,带着淡淡的矿物质气息,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指尖摩挲着杯沿,林砚的思绪仍停留在李涛的乳酸代谢数据上 —— 夜间代谢异常这个发现,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理解李涛训练状态的新大门。他知道,康复工作从来不是单一数据的解读,而是无数细节的串联与印证,只有把每一个异常点都弄清楚,才能制定出真正贴合运动员需求的方案。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小陈的身影再次出现在门口。他显然是一路小跑回来的,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脸颊泛着微红,手里的笔记本还夹着刚从康复师那里取来的腰部评估初稿。“林哥,我跟康复师同步了情况,他们说下午就能安排筋膜放松的设备,另外我还把李涛昨晚的睡眠监测数据又核对了一遍,深度睡眠阶段确实有两次短暂的觉醒,可能和腰部不适有关。”
说着,小陈赶紧凑近办公桌,鼻尖几乎要碰到电脑屏幕,握着笔的手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所以他上午训练时的疲惫,不只是昨天的疲劳没恢复,还有夜间代谢异常的叠加效应?” 他抬头看向林砚,眼神里满是急切的求证,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写了几行字,还特意用红笔圈出了 “夜间代谢异常”“疲劳叠加” 两个关键词。
“没错。” 林砚的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击,屏幕很快切换到李涛的训练视频回放界面。蓝色的进度条在时间轴上缓缓移动,他精准地快进到上午的折返跑环节,画面里瞬间出现了训练场的场景 —— 阳光洒在红色的塑胶跑道上,李涛穿着蓝色运动服,正和其他队员一起进行往返跑训练。林砚按下暂停键,画面定格在李涛右腿落地的瞬间。
“你看他的步态 ——” 林砚伸出手指,在屏幕上圈出李涛的膝关节位置,“右腿落地时,膝关节的缓冲角度比平时小了 15 度,这是典型的肌肉无力代偿。” 为了让小陈看得更清楚,他点开屏幕右侧的角度测量工具,一条白色的辅助线沿着李涛的大腿根延伸到膝盖,另一条则从膝盖延伸到脚踝,两条线之间的夹角清晰地显示着 “125°”。“正常情况下,他这个动作的缓冲角度应该在 140° 左右,15 度的差距看似不大,但对身体的影响却不小。”
小陈凑近屏幕,眼睛紧紧盯着那个角度数据,又低头在笔记本上快速画了一个简单的步态示意图,标注出正常角度和异常角度的区别。“也就是说,因为股四头肌疲劳,他没办法完成正常的缓冲动作,只能通过减小膝关节角度来减轻肌肉负担?”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跑步落地的动作,试图模拟出肌肉无力时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