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打工人”房玄龄传:从“预言家”到“贞观合伙人”的职场封神路
引言:被“怕老婆”耽误的“全能管家”
提起唐朝,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古代版“公司上市巅峰期”),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职场毒鸡汤天花板),还是杨贵妃的“一骑红尘妃子笑”(奢侈品物流早期案例)?
但有个人,明明是唐朝开国“核心团队”成员,明明帮李世民把“创业公司”干成了“世界级帝国”,却总被两个标签缠住:一个是“房谋杜断”里的“谋”(相当于“首席战略官”),另一个是“怕老婆”(古代“妻管严”代言人)。
这人就是房玄龄。
要是把唐朝开国比作“互联网创业”,李渊是“天使投资人”,李世民是“cEo”,长孙无忌是“联合创始人”,魏征是“合规总监”(专挑公司毛病),那房玄龄就是妥妥的“coo+hRd+后勤总监”——管粮草、招人才、定制度、写文书,连cEo的“日程表”都帮着理,堪称“李世民的左手”。
更绝的是,他从隋朝“体制内小职员”一路爬到唐朝“宰相”,全程没靠“拼爹”(他爹是隋朝小官,没实权),没搞“办公室斗争”(至少表面上),全靠“细致”“靠谱”“能扛事”。今天咱们就扒一扒房玄龄的“职场封神剧本”,看看这位“唐朝第一打工人”是怎么把“螺丝钉”活成“定海神针”的。
第一章 早年:隋朝“职场劝退师”,从“体制内逃兵”到“潜力股”
1.1 开局:一眼看穿“公司要凉”的“预言家”
房玄龄出生在隋朝的“中层官僚家庭”,爹房彦谦是隋朝的“泾阳县令”(相当于“县级市市长”),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算“吃皇粮”的。按说这出身,搁当时该走“科举当官”的常规路——好好读书,考个功名,混个编制,安稳过一辈子。
可房玄龄偏不。他小时候就跟别的“官二代”不一样:别人忙着背书应付考试,他天天抱着《史记》《汉书》啃,一边啃一边琢磨“天下大势”。有次他跟父亲去长安(隋朝都城),看到隋炀帝杨广“大搞基建”(修大运河、建洛阳城),还“疯狂扩招”(征调百万民工),回来就跟爹说:“这隋朝要完!杨广这么折腾,百姓迟早造反,咱们得早做打算。”
房彦谦吓得赶紧捂他的嘴:“你小子别乱说!小心被人听见砍头!”可房玄龄心里门儿清——就像现在你进了家“疯狂烧钱却不盈利”的公司,别人都觉得“背靠大树好乘凉”,你却看出“现金流要断,马上要裁员”,这就是“职场预见性”。
果不其然,没过几年,隋朝就“爆雷”了:翟让、李密的瓦岗军(相当于“最大创业竞品”)起兵反隋,窦建德、杜伏威等“地方分公司”也纷纷自立,隋朝的“总部”摇摇欲坠。这时候的房玄龄,正在隋朝的“羽骑尉”(相当于“基层公务员”)岗位上混日子,同事们还在讨论“下个月工资能不能发”,他已经悄悄收拾行李:“这破公司不能待了,得找下家!”
1.2 转型:拒绝“无效内卷”,专找“潜力cEo”
当时想“跳槽”的人不少,但大多盯着“大公司”——比如瓦岗军(当时最火的反隋势力),或者王世充(洛阳“地方巨头”)。只有房玄龄不一样,他不看“公司规模”,只看“cEo人品”。
他分析了一圈:李密虽然兵多,但“优柔寡断”(相当于“cEo拍板慢,错过风口”);王世充“阴险狡诈”(相当于“老板画饼不兑现,还压榨员工”);窦建德“格局太小”(相当于“只盯着本地市场,不想扩张”)。最后,他把目光锁定在了“李世民”身上——当时李世民还是李渊的二儿子,刚跟着爹在太原起兵,手下就几万人,相当于“刚成立的创业公司”。
有人劝房玄龄:“李世民才多大?才二十出头,你跟着他,不怕输吗?”房玄龄笑了:“我看李世民,就像看一块‘璞玉’——他打仗厉害(cEo懂业务),待人宽厚(老板不pUA),还听劝(愿意采纳员工意见),跟着他,迟早能成大事!”
于是房玄龄“裸辞”了隋朝的工作,一路跑到李世民的“军营”应聘。李世民听说来了个“懂谋略的读书人”,赶紧亲自接见。俩人一见面,就像“网友奔现”——房玄龄把“天下大势”分析得头头是道,李世民听得眼睛发亮;李世民说自己“想平定天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房玄龄当场拍板:“我就跟你干了!”
就这么着,房玄龄成了李世民“秦王府”的“记室参军”(相当于“cEo秘书+战略助理”),月薪不高,活儿还多,但他干得比谁都起劲——因为他知道,自己找对了“老板”,找对了“赛道”。
第二章 秦王府岁月:“创业公司金牌助理”,从“后勤管家”到“人才猎头”
2.1 第一次“绩效高光”:把“混乱后勤”管成“行业标杆”
李世民当时的主要工作是“打仗”——今天打薛举(西北军阀),明天打刘武周(山西军阀),后天打王世充(河南军阀),天天在外面“跑业务”,家里的“后勤”全靠房玄龄打理。
那时候的秦王府,就像“刚融资的创业公司”:员工越来越多(士兵从几万涨到几十万),文书越来越杂(战报、奏折、军令),粮草、武器、物资天天要调度,稍微有点乱,前线就可能“断供”。以前负责后勤的人,天天加班还出错,李世民愁得睡不着觉。
房玄龄接手后,干了三件事,直接把“后勤”从“拖后腿部门”变成“加分项”:
1. 建“台账”:他把粮草、武器、物资分门别类,记在账本上,每天核对,做到“账实相符”——相当于现在用“Excel表格”管理库存,再也不用“翻箱倒柜找东西”。
2. 定“流程”:他规定“谁要物资找谁批,谁送粮草走哪条路”,甚至连“文书怎么写、怎么传”都定了规矩——相当于现在的“Sop流程”,员工再也不用“瞎忙活”。
3. 盯“细节”:有次前线缺“弓箭”,负责运输的人说“路上遇到大雨,弓箭受潮了”,房玄龄当场发火:“为什么不提前看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做防雨措施?”然后亲自带着人重新赶制弓箭,连夜送到前线——这就是“细节控”的可怕,连“天气”都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李世民打完仗回来,看到秦王府“井井有条”,粮草充足,文书整整齐齐,感动得拍着房玄龄的肩膀说:“有你在,我就像有了‘定心丸’,前线再苦再累,也不用担心家里出问题!”——这就像“cEo在外谈项目,回来发现公司运营得比自己在时还好”,能不器重吗?
2.2 “人才猎头”:挖来“杜如晦”,组成“唐朝最佳cp”
房玄龄知道,“创业公司要发展,光靠cEo和后勤不行,还得有‘核心人才’”。于是他主动兼任“hR总监”,到处“挖人”——不是挖“网红高管”,而是挖“有真本事但没名气”的人。
他挖的最成功的一个人,就是“杜如晦”。当时杜如晦还是个“小官”(滏阳县尉),才华横溢,但没人赏识。房玄龄听说后,亲自跑去找杜如晦:“兄弟,别在小地方混了,跟我去秦王府,李世民是个好老板,咱们一起干大事!”
杜如晦有点犹豫:“秦王府虽然有潜力,但现在李渊在给其他儿子‘分资源’,万一以后李世民发展不起来,我不就失业了?”房玄龄拍着胸脯保证:“你放心,李世民绝对能成!而且我跟你说,你擅长‘断事’(拍板做决定),我擅长‘谋划’(出主意),咱们俩搭档,绝对是‘天下无敌’!”
杜如晦被说动了,跟着房玄龄加入了秦王府。没想到刚入职没多久,就出了个“岔子”——李渊觉得“秦王府人才太多,怕李世民势力太大”,就想把杜如晦调到“陕州”当官(相当于“把核心员工调去分公司,削弱总部实力”)。
李世民听说后,急得直跳脚:“杜如晦刚过来,怎么能调走?”房玄龄赶紧劝李世民:“老板别慌,我去跟李渊说!”他找到李渊,说“杜如晦是个‘断事高手’,秦王府现在天天打仗,离不开他,要是把他调走,以后打仗没人拍板,损失就大了”。李渊被说动了,终于把杜如晦留了下来。
后来,房玄龄和杜如晦成了“最佳搭档”——每次李世民遇到难题,房玄龄就“唰唰唰”列出十几个方案,杜如晦再从中挑出“最靠谱的一个”,然后李世民拍板执行。大臣们都调侃他俩:“房玄龄画图纸,杜如晦拿锤子,俩人一起就能盖出‘高楼大厦’!”这就是“房谋杜断”的由来——相当于现在的“产品经理+技术总监”,缺一不可。
第三章 玄武门之变:“幕后战略师”,从“风险顾问”到“开国功臣”
3.1 危机预警:看出“公司内斗”的“职场清醒人”
随着李世民的“业绩”越来越好(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统一北方),李渊的“偏心”也越来越明显——他更喜欢大儿子“李建成”(太子)和四儿子“李元吉”,总想把“公司继承权”给李建成。
李建成怕李世民“抢家产”,就联合李元吉,开始“搞小动作”:
- 抢资源:把秦王府的“精兵强将”调走,给他们“闲职”(相当于“把核心技术人员调去行政岗”);
- 造谣言: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想谋反”(相当于“在投资人面前抹黑cEo”);
- 下绊子:有次李世民生病,李元吉偷偷给李世民送“毒酒”(相当于“同事下毒陷害”),还好李世民命大,没喝死。
秦王府的人都急了,长孙无忌(李世民的大舅哥)说“不如跟他们拼了”,尉迟恭(武将)说“再忍下去,咱们都得死”,只有房玄龄“沉得住气”。他跟李世民说:“现在不是‘拼不拼’的问题,是‘怎么拼’的问题。李建成是太子,有‘名分’,咱们要是贸然动手,会被人说‘谋反’;但要是不动手,咱们迟早会被他们害死。”
他就像“公司危机顾问”,不只会“喊打喊杀”,还会“分析风险”——这就是房玄龄和别人的不一样:别人看的是“眼前的气”,他看的是“长远的局”。
3.2 制定方案:“玄武门计划”的“总设计师”
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反击”,但具体怎么干,大家都没头绪——是“直接带兵冲进东宫”(硬刚),还是“找李渊告状”(打嘴仗),还是“偷偷埋伏”(偷袭)?
这时候房玄龄站出来,拿出了一套“详细方案”,也就是后来的“玄武门之变”计划:
1. 选地点:在“玄武门”(皇宫北门,李建成和李元吉每天上朝的必经之路)埋伏,这里人少,易守难攻,还能堵住他们的退路——相当于“在对手必经的小路上设埋伏,比在大路上硬刚更省力”。
2. 定人选:让尉迟恭、程咬金等“猛将”带士兵埋伏,长孙无忌负责“联络宫内眼线”(确保消息不泄露),房玄龄和杜如晦负责“写檄文”(事后向天下解释“为什么动手”,占住“舆论高地”)——相当于“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浪费一个人”。
3. 算时间:选在“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刚起床,没防备)动手,而且当天李渊要“召见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肯定会去皇宫,不会缺席——相当于“选对手最放松的时候动手,成功率最高”。
李世民看完方案,拍案叫绝:“就按你说的办!”但还有个问题:杜如晦之前被李建成“排挤”,已经回家“养病”了,现在要让他回来参与计划,万一被李建成的人发现怎么办?
房玄龄说:“我去请他!”他化妆成“老百姓”,偷偷跑到杜如晦家,跟他说“现在是生死关头,你要是不回来,咱们所有人都完了”。杜如晦被感动了,当即跟着房玄龄回到秦王府——这就是“团队凝聚力”,房玄龄不仅能“出方案”,还能“拉队友”。
3.3 执行与善后:“搞定舆论”的“公关高手”
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之变爆发。李建成和李元吉果然像房玄龄预料的那样,带着少数随从经过玄武门,结果被尉迟恭等人埋伏。李建成当场被杀,李元吉想逃跑,也被尉迟恭追上砍了头——计划执行得“完美无缺”。
但“动手”容易,“善后”难。当时李渊还在皇宫里“划船”(据说是在等三个儿子来上朝),听说“太子和齐王被杀”,当场就懵了,差点晕过去。大臣们也炸开了锅:“李世民杀了太子,这是‘谋反’啊!”
这时候,房玄龄早就准备好了“公关文案”——他写了一篇“檄文”,里面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谋害李世民,还想造反,李世民是‘正当防卫’,为了保护皇帝和国家,才不得不动手”。然后他让长孙无忌把“檄文”传给全天下,还让大臣们“联名上书”,劝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渊看着“证据”(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罪证,都是房玄龄提前收集的),听着大臣们的“劝说”,再想想李世民的“功劳”,终于松口:“好吧,就立李世民为太子,以后朝政都交给李世民打理。”
三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唐太宗),唐朝的“cEo”正式换了人。论功行赏时,房玄龄被封为“邢国公”(爵位,相当于“开国元勋+股权分红”),还被任命为“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从“创业公司助理”到“帝国宰相”,房玄龄用一场“玄武门之变”,完成了“职场跃迁”。
第四章 贞观年间:“帝国首席运营官”,从“制度设计师”到“百官榜样”
4.1 制定“公司手册”:《唐律疏议》的“总编剧”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想把唐朝打造成“百年企业”,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创业公司”。他知道,“百年企业靠制度”,于是让房玄龄负责“制定国家制度”——相当于“编写公司员工手册+管理制度”。
当时隋朝的法律又“乱”又“严”:比如偷一文钱就判死刑,老百姓稍微犯点错就被重罚,结果“民怨沸腾”。房玄龄觉得“法律不能太严,也不能太松,得‘公平合理’,让老百姓服”。
于是他带着一群“法律专家”,花了十年时间,编出了《唐律疏议》——这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法律”之一,里面有五个特点,放到现在看都很“先进”:
1. 减刑罚:把隋朝的“死刑”从200多条减到50多条,还取消了“连坐”(一人犯罪,不连累家人)——相当于“公司取消‘连带责任’,员工犯错只罚本人,不罚团队”。
2. 明权责:明确“官员该干什么,百姓该干什么”,比如官员“贪污一尺布就判刑”,百姓“交税晚了有宽限期”——相当于“明确岗位说明书,谁的活谁干,谁的错谁担”。
3. 重证据:判案时必须“有证据”,不能“凭猜测”,比如有人被诬告,只要没证据,就不能定罪——相当于“公司处理员工纠纷,只看证据,不看‘谁嗓门大’”。
4. 分等级:虽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也考虑“特殊情况”,比如“老人、小孩、孕妇”犯罪,可以“减刑或免刑”——相当于“公司制度照顾‘特殊员工’,比如孕妇可以申请弹性工作”。
5. 易理解:把法律条文写得“通俗易懂”,还配上“解释”,让老百姓都能看懂——相当于“公司手册不用‘专业术语’,用大白话写,员工一看就懂”。
《唐律疏议》出来后,不仅唐朝用了几百年,还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成了“东亚法律范本”——相当于“公司制度成了行业标准,其他公司都来抄作业”。李世民高兴得说:“有了这法律,天下就好管了!房玄龄,你立了大功!”
4.2 管理“百官团队”:“不搞派系”的“职场老好人”
贞观年间的朝堂,就像“大公司的高管团队”——有魏征(敢骂皇帝的“合规总监”),有李靖(能打仗的“业务总监”),有长孙无忌(皇亲国戚“联合创始人”),还有各个“部门负责人”,人多嘴杂,很容易“搞派系”。
但房玄龄当宰相后,却把“百官团队”管得“服服帖帖”,秘诀就一个:“不偏不倚,只看能力”。
有次,一个“吏部官员”(相当于“hR经理”)想给“自己的亲戚”安排个“肥差”,偷偷给房玄龄送了“黄金百两”。房玄龄当场就把黄金退回去了,说:“朝廷选官,看的是‘本事’,不是‘关系’。你要是真为朝廷好,就推荐有能力的人,别搞这些歪门邪道!”那官员吓得赶紧认错,以后再也不敢“走后门”了。
还有次,魏征跟房玄龄“吵架”——魏征觉得“房玄龄制定的制度太‘宽松’,容易让官员偷懒”,房玄龄觉得“制度太严会让官员不敢做事”,俩人在朝堂上吵得面红耳赤。李世民以为房玄龄会“记仇”,没想到散朝后,房玄龄找到魏征,说:“你说的有道理,我回去改改制度,咱们再商量。”魏征都愣了:“你不生气?”房玄龄笑了:“咱们都是为了朝廷好,吵两句怕什么?”
就因为房玄龄“不搞派系”“能听劝”,大臣们都愿意跟他合作——魏征敢“骂皇帝”,但会跟房玄龄“商量怎么改”;李靖能“打仗”,但会跟房玄龄“要粮草”;长孙无忌是“皇亲”,但会跟房玄龄“聊朝政”。整个朝堂就像“团结的团队”,没有“勾心斗角”,只有“一起干活”——这就是房玄龄的“管理艺术”:不是“靠权力压人”,而是“靠人品服人”。
4.3 “怕老婆”名场面:唐朝“妻管严”的“幸福烦恼”
房玄龄什么都好,就有一个“小毛病”:怕老婆。
他的老婆姓卢,叫卢氏,是个“烈女子”——当年房玄龄还没发迹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以为自己要死了,就跟卢氏说:“我要是死了,你就再找个人嫁了,别守寡。”结果卢氏当场拿起“剪刀”,把自己的“一只眼睛”戳瞎了,说:“我这辈子只跟你一个人,你要是死了,我就守着你,绝不改嫁!”房玄龄感动得稀里哗啦,从此对卢氏“又敬又怕”。
后来房玄龄当了宰相,李世民觉得“房玄龄功劳大,身边只有一个老婆,太委屈了”,就想给他“塞几个小妾”。李世民先找卢氏商量:“房玄龄是宰相,身边多几个女人,也是正常的,你就同意吧?”卢氏当场就怼回去:“陛下要是觉得房玄龄有功,就赏他金银珠宝,别赏女人!我跟他一辈子,不可能让别的女人进门!”
李世民有点生气:“你要是不同意,就喝了这杯‘毒酒’!”其实杯子里装的是“醋”,李世民就是想吓唬吓唬卢氏。没想到卢氏二话不说,拿起杯子“咕咚咕咚”就喝了,喝完说:“我死也不允许房玄龄娶小妾!”李世民惊呆了,赶紧说:“别喝了别喝了,是醋!我服了你了,以后再也不提给房玄龄纳妾的事了!”
这事传到大臣们耳朵里,大家都调侃房玄龄:“房宰相,你这‘醋’喝得够味啊!”后来“吃醋”就成了“嫉妒别人有配偶”的代名词——房玄龄可能没想到,自己“怕老婆”,还贡献了一个流传千年的成语。
有人问房玄龄:“你这么怕老婆,不觉得丢人吗?”房玄龄笑了:“我不是怕她,是敬她。当年我穷的时候,她跟着我;我生病的时候,她为我瞎了一只眼。现在我富贵了,怎么能辜负她?再说了,家里有个‘厉害老婆’,我就不会‘犯错误’,这不挺好吗?”——你看,连“怕老婆”都能说出“职场哲理”,这就是房玄龄的“高情商”。
第五章 晚年与身后事:“操心命”的落幕,从“帝国支柱”到“历史丰碑”
5.1 晚年的“操心日常”:劝李世民“别乱扩张”的“老员工”
房玄龄当了二十多年宰相,到了晚年,身体越来越差,眼睛花了,耳朵也有点聋,但还是“操心命”——李世民想“扩张业务”(征高丽),他觉得“风险太大”,就拖着病体去劝李世民。
当时李世民已经打了一次高丽,没打赢,还损失了不少士兵和粮草,却还想“再打一次”。大臣们都不敢劝(怕李世民生气),只有房玄龄敢说:“陛下,现在百姓刚过上好日子,要是再征高丽,又要征调民工,又要花钱,百姓会受不了的。高丽那边天气冷,路途远,咱们的士兵不适应,打赢的概率太小了。咱们不如先把国内的事做好,等以后有机会再打也不迟。”
李世民有点不耐烦:“我打高丽,是为了‘扬国威’,你怎么不懂?”房玄龄急得哭了:“陛下,我不是不懂‘扬国威’,我是怕‘国威没扬,百姓先乱了’。隋朝就是因为‘频繁打仗’才灭亡的,咱们不能走隋朝的老路啊!”
李世民看着房玄龄“满头白发,满脸泪水”,终于心软了:“好吧,我听你的,暂时不征高丽了。你放心,我不会让唐朝走隋朝的老路。”房玄龄这才松了口气,回去后没多久,就病倒了。
5.2 去世:李世民的“眼泪”,帝国的“损失”
公元648年,房玄龄病逝,享年70岁。李世民得知消息后,当场就哭了,哭着说:“房玄龄走了,我就像少了一只手,以后谁还能跟我一起商量朝政?谁还能帮我管着这个国家?”
他给房玄龄办了“最高规格的葬礼”——追封房玄龄为“太尉”(古代最高武官头衔,虽然房玄龄是文臣,但李世民觉得“他配得上”),赐谥号“文昭”(美谥,表示“有文才、有德行”),还把房玄龄的墓修在“昭陵”(李世民自己的陵墓)旁边,让房玄龄“死后也能陪着自己”。
李世民还经常跟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说:“你要记住,房玄龄是唐朝的‘功臣’,他一辈子为唐朝做事,从来没为自己谋过私利。你以后当了皇帝,要像我一样,重用像房玄龄这样的‘好官’,别用那些‘只会拍马屁的小人’。”
5.3 历史评价:“完美打工人”的标杆,文臣的“天花板”
关于房玄龄的历史评价,几乎全是“好评”——
- 李世民说:“贞观之治,房玄龄功不可没。”(相当于“公司上市,coo功劳最大”)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房玄龄为相,夙兴夜寐,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相当于“coo每天加班,尽心尽力,不让公司出一点差错”)
- 朱元璋说:“房玄龄有‘济世之才’,是‘古今第一文臣’。”(相当于“古代职场文臣的天花板”)
为什么房玄龄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因为他活成了“古代职场人的理想型”:
- 专业能力硬:会谋划、会管理、会定制度,不管是“后勤”“hR”还是“战略”,他都能搞定;
- 忠诚度高:从李世民“创业”到“上市”,他跟着李世民一辈子,从来没“跳槽”,也没“背叛”;
- 人品好:不贪财、不搞派系、能听劝,对老婆专一,对同事友善,对皇帝忠诚;
- 懂分寸: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不抢皇帝的“风头”,不夺同事的“功劳”,始终保持“低调”。
当然,房玄龄也不是“完美的神”——他有时候“太谨慎”,比如李世民想“改革旧制度”,他会担心“风险太大”而犹豫;他“怕老婆”,在当时的人看来可能是“缺点”。但正是这些“小缺点”,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历史符号”。
结语:房玄龄的“职场成功学”,对现代人有什么用?
房玄龄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战功”(不像李靖),没有“敢骂皇帝的勇气”(不像魏征),没有“皇亲国戚的背景”(不像长孙无忌),但他却成了“唐朝最不可或缺的人”——因为他懂“职场的本质”:不是“当最耀眼的人”,而是“当最有用的人”。
他的“职场成功学”,放到现在也照样能用:
1. 选对赛道比努力重要:房玄龄没选“隋朝”这个“夕阳行业”,也没选“瓦岗军”这个“看似火实则乱”的公司,而是选了“李世民”这个“潜力cEo”,最后跟着公司一起成长;
2. 专业能力是立身之本:房玄龄不管是“管后勤”“定制度”还是“出谋划策”,都做到了“行业顶尖”,所以不管公司怎么变,他都能“稳居核心岗位”;
3. 会合作比会单打重要:房玄龄知道自己“善谋不善断”,就找“善断不善谋”的杜如晦搭档,俩人一起成了“最佳cp”,这就是“互补共赢”;
4. 人品比能力更重要:房玄龄不贪财、不搞派系、对人真诚,所以大臣们愿意跟他合作,皇帝愿意信任他,连“怕老婆”都成了“专一”的证明;
5. 懂分寸,不越界:房玄龄当了二十多年宰相,从来没“功高盖主”,始终把“皇帝”放在第一位,所以李世民从来没“猜忌”他——这就是“职场的生存智慧”。
最后,用李世民对房玄龄的评价来结束吧:“玄龄处腹心之寄,当辅弼之任,早参筹画,绸缪帷幄,定社稷之功,助成圣业,厥功甚伟。”——翻译成现代职场的话就是:“房玄龄是我的核心员工,负责最重要的岗位,从创业初期就跟着我,帮我定战略、搞管理,公司能有今天的成就,他的功劳最大。”
如果你想当“职场赢家”,不妨学学房玄龄:做一个“靠谱、专业、忠诚、会合作”的人,哪怕你不是“最耀眼的那个”,也一定是“最不可或缺的那个”——这就是“唐朝第一打工人”给我们的最好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