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时空董事会会议室】
“看看!都看看!”刘邦指着乾坤镜里中原、河北、江淮各处烽烟并起的景象,语气不知是感慨还是无奈,“这烧烤摊算是彻底支棱起来了!个个都想当摊主,没几个安心当食客了!”
刘彻冷哼一声:“大鱼吃小鱼,快开始了。那个袁本初,吞并冀州倒是顺手。四世三公的招牌,果然好用。”
刘秀则更关注那些白手起家的:“那个刘备,织席贩履之辈,居然也能混成徐州牧?看来我这‘位面之子’的名号,有时候也得看运气和坚持。还有孙坚那个儿子孙策,颇有乃父之风,是个狠角色。”
镜中景象分成了数块,展示着各地“小老板”们的动态:
【河北片区:袁绍的“优雅”扩张】
袁绍在渤海,看着地图上广袤的冀州,对谋士逢纪、许攸说:“韩馥庸才,守不住这基业。吾当取之。”
他一边写信给公孙瓒,怂恿其南下攻击韩馥,一边派外甥高干、谋士荀谌去游说韩馥,晓以“利害”。软硬兼施之下,性格懦弱的韩馥果然顶不住压力,将偌大的冀州“拱手相让”。袁绍兵不血刃,拿下了当时天下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州之一,完成了惊人的A轮融资,估值瞬间飙升,成为北方最大的“创业公司”。他开始大举招贤纳士,田丰、沮授、审配等河北名士纷纷来投,团队阵容豪华。
【徐州片区:刘备的“仁义”品牌危机】
刘备接任徐州牧,更像是一次“意外并购”。陶谦临终前,因儿子不成器,又感念刘备的仁德与援助,将徐州托付。刘备再三推辞,在陈登、孔融等人的劝说下才勉强接手。
他试图用“仁德”治理徐州,广施恩惠。但内部,原有派系(如曹豹)并不完全服气;外部,袁术虎视眈眈,认为刘备是“捡漏”,根本不配拥有徐州;更可怕的威胁来自吕布——这位被曹操打败后无处可去的“飞将”,被刘备好心收留在小沛,却暗中觊觎着徐州这块肥肉。
刘备的“刘氏草根创业有限公司”虽然规模一下子做大了,但内部整合(企业文化融合)和外部防御(市场竞争)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他的“眼泪”和“仁德”,在残酷的商战中,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江东片区:孙策的“质押融资”与野蛮开拓】
孙策,孙坚长子,此时还在袁术手下打工,深感憋屈。他找到袁术,拿出父亲用命换来的传国玉玺(被视为皇权象征的顶级无形资产)作为抵押:“以此质当,换父亲旧部数千人及粮草军械,吾欲助明公开拓江东市场!”
袁术早就垂涎玉玺,心想江东之地混乱,孙策未必能成功,便答应了这笔交易。孙策带着程普、黄盖、韩当等父亲旧部,以及前来投奔的好友周瑜,开始了席卷江东的征程。
孙策作战勇猛无比,人称“小霸王”,同时又善于纳降,比如收服太史慈,展现了高超的个人魅力和领导力。周瑜则为他出谋划策,联络江淮士族(如张昭等)。孙氏“江东集团”的开拓,充满了青春的锐气和野蛮生长的力量,与曹操、袁绍的老成持重截然不同。
【中原及其他:混战不休】
吕布在徐州周边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反噬刘备。
袁术占据淮南,地广粮多,看着传国玉玺,渐渐生出了“自己当董事长”的野心。
刘表占据荆州,保境安民,过着“中立区”小富即安的日子。
刘璋在益州,张鲁在汉中,公孙瓒在幽州……大大小小的“摊主”们,都在自己的地盘上经营着,彼此之间合纵连横,互相攻伐,乱成了一锅真正的“麻辣烫”。
【跨时空吐槽引入】
李世民看着这纷乱的局面,总结道:“袁绍得地利与人和,但多谋少决;刘备占天时(汉室宗亲之名)与人和(仁德名声),但根基最浅;孙策有锐气,得江东才俊,然其性刚烈,恐非长寿之相;至于曹操……身处四战之地,强敌环伺,但其能臣猛将汇聚,战略清晰,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后来居上。”
赵匡胤对袁术的野心嗤之以鼻:“拿着个玉玺就以为能当皇帝?品牌价值不是靠一个符号,而是靠实力和人心!此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看他能蹦跶几时。”
康熙皇帝(清圣祖)的身影也悄然浮现,他尤其关注着边疆:“此时中原内乱,乌桓、匈奴、羌族这些‘外部资本’恐怕也会蠢蠢欲动。那个曹操,日后似乎对乌桓用兵?还有那个辽东的公孙度,也算是个割据一方的‘边疆特区经理’了。这民族……嗯,这外部环境,也是乱世‘创业’需要考虑的重要变量啊。”
东汉末年的群雄烧烤摊,至此已经琳琅满目,香气(和糊味)四溢。各位“cEo”们已经完成了初期的圈地运动,接下来的主题,将是更加残酷的“市场份额争夺”、“人才争夺”以及无处不在的“防背刺”戏码。而那位挟持着皇帝,躲在长安的“野蛮收购者”董卓,他的命运又将如何?他的倒台,又会给这锅乱炖带来怎样的变数?一切,都在这沸腾的“三国南北朝麻辣烫”中,慢慢熬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