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干旱,成了点燃习俗差异矛盾的导火索。同盟境内的一条小河,是宋家庄和周边几个村落的主要灌溉水源。随着人口增加,用水需求激增,原本就紧张的水资源,在干旱天气下更显匮乏。这天清晨,来自河南的村民和山东的村民,因为灌溉用水的先后顺序,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河南的李家庄村民认为“谁先到谁先用”,天不亮就带着农具守在河边,抢先开闸放水;山东的王家庄村民则坚持“按田地面积分配水量”,认为李家庄人少地少,不该霸占大部分水源。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很快从口角升级为械斗。河南村民抄起锄头、扁担,山东村民也不甘示弱,拿起木棍、铁叉,现场一片混乱,有人被打倒在地,有人的衣物被撕烂,河水被溅起的泥浆染浑。
“住手!都给我住手!”负责管理河道的管事赶到现场,大声呵斥,却根本无法阻止愤怒的村民。直到“猎犬”小队的队员赶到,将双方强行分开,冲突才得以平息。这次械斗,造成五人受伤,灌溉秩序被彻底打乱,双方的矛盾也从“用水”升级为“地域敌视”。
用水冲突的余波未平,婚丧嫁娶的习俗差异又引发了新的矛盾。宋家庄的老庄民赵大爷去世,按照本地习俗,要停灵三天,亲友守灵,下葬时要请人吹唢呐、撒纸钱。来自江南的张木匠作为邻居,被邀请参加葬礼,却按照江南习俗,带来了一束白花,还建议“简化仪式,节省开支”。
赵大爷的儿子赵武见状,当场翻脸:“我爹去世,你拿这白花来,是咒我们家吗?我们本地的规矩,哪轮得到你一个外乡人指手画脚!”张木匠觉得委屈:“在我们家乡,白花是祭奠先人的,简化仪式也是为了你们好,怎么就成了咒你们?”双方争执不休,原本的邻里情谊荡然无存,甚至互相辱骂,闹到了议事会。
地域歧视的言论更是让矛盾雪上加霜。北方的一些庄民,尤其是山东、山西来的,觉得南方人“身材瘦小,性格懦弱,吃的东西精细,干活不实在”,私下里称呼南方人为“南蛮子”。一次,在同盟集市上,一名北方庄民买南方商贩的鱼,觉得价格贵,脱口而出:“南蛮子就是奸猾,这么点鱼卖这么贵!”
南方商贩闻言大怒:“你说谁是南蛮子?我们卖鱼凭良心定价,不像你们北方人,只会蛮干!”两人当场吵了起来,引来大量围观群众,北方和南方的庄民纷纷站队,互相指责,差点引发群体冲突。
接连不断的摩擦,让基层管事们焦头烂额。用水械斗后,管事按《约法》判罚双方各罚粮五石,负责医治受伤村民,可双方都觉得自己有理,拒不执行,甚至扬言要“私下解决”;葬礼纠纷中,管事调解了三次,双方依旧互不相让;集市冲突后,虽然罚了出言不逊的北方庄民,却让南方庄民觉得“判罚太轻”,北方庄民则觉得“小题大做”。
“宋总指挥,这样下去不行啊!”负责调解纠纷的李崇德找到宋阳,满脸疲惫,“这些纠纷都是因为习俗不同,《约法》里没有明确规定,判罚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就算罚了,大家心里的疙瘩还是解不开,迟早还会再闹。”
宋阳看着李崇德疲惫的面容,又想起近期上报的多起纠纷,心里清楚,单纯依靠法律判罚,已经无法解决这些深层次的文化隔阂。若不尽快采取措施,这些看似微小的摩擦,很可能在外部压力下,演变成动摇同盟根基的内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