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代号:缪斯
化学所的走廊,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含氧量极低的胶体。
研究员们像一群被上了发条的幽灵,行色匆匆,眼窝深陷,手里攥着的不是饭盒,而是写满鬼画符的草稿纸。
“……三苯基膦的空间构象不对,位阻太大了!”
“换双齿氮!我昨晚模拟的数据,亲和力能提升百分之十二!”
实验室的灯火,三天三夜,未曾熄灭。
而风暴的中心,赵忠国院士的办公室里,却是一片岁月静好。
姜绵绵盘腿坐在光洁的地毯上,面前摆着一排被医用酒精擦拭了七遍的试管。
她举起一个圆底烧瓶,像捧着一个精致的紫砂壶,小心翼翼地往“茶杯”里倒着凉白开。
“排好队哦,大家都有水喝。”
赵忠国,这位跺一跺脚就能让国内化学界抖三抖的泰斗,此刻正虔诚地跪坐在地毯上,手里捏着一个玻璃漏斗,满脸谄媚。
“祖师奶奶,我这个杯子太大了,能不能给老头子我换个小点的?”
姜绵绵头摇得像拨浪鼓,奶声奶气地教育他:“不行哦,赵爷爷。杯子要一样大,才公平呀!”
王建国靠在门框上,看着这一幕,眼皮狂跳。
他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正在被这荒诞的场景敲得粉碎。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办公室的门被“?”地一声撞开!
小刘研究员像一头冲进瓷器店的公牛,满脸黑眼圈,眼神却亮得像探照灯,手里挥舞着一张还带着油墨香气的报纸。
“老师!王所长!出……出来了!”他激动得声音都劈了叉。
王建国心里“咯噔”一下,第一反应是实验炸了。
“什么东西出来了?”
小刘没说话,只是将报纸“啪”地一下,像一张战书,拍在桌上。
《人民日报》海外版。
那个巨大的黑体标题,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王建国的瞳孔上——
【我国催化剂领域取得颠覆性突破,“协同缓冲”理论为新型工业化铺平道路!】
标题之下,是一张照片。
赵忠国和他的团队围着一台复杂的仪器,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夺眶而出的狂喜。
而在照片最中央,赵忠国院士的怀里,赫然抱着一个穿着粉色小棉袄,正好奇地啃着苹果的小女孩。
报道引用了赵院士的原话:“……真正的和谐,源于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让它们交到最合拍的‘朋友’……这个灵感,来自我们生活中最质朴的智慧。”
王建国看着报纸,又看了看地毯上那个因为“茶壶”空了而发愁的小祖宗,喉咙一阵发干。
这篇报道,如同一颗投入死水潭的核弹。
……
弗吉尼亚,兰利。中情局总部。
巨大的环形办公室内,冷气开得像停尸房。空气里只有键盘单调的敲击声和服务器风扇的嗡鸣。
分析师约翰逊灌下一口冰冷的咖啡,目光扫过屏幕上瀑布般刷新的全球新闻。
“又是红色中国的宣传……”他嘟囔着,准备跳过那篇来自《人民日报》的报道。
在他看来,那上面的新闻,真实性还不如《花花公子》的插页。
然而,他的手指在扫过“催化剂”、“颠覆性突破”几个字时,猛地顿住了。
作为远东科技领域的分析师,他比谁都清楚这三个字的分量。
那是现代工业的“心脏”。
他皱眉点开报道,几分钟后,脸上的慵懒被一种毛骨悚然的凝重所取代。
“头儿,你最好过来看看。”他按下了内线。
一个头发花白、眼神像鹰隼的老人走了过来。大卫·米勒,冷战时期的传奇特工,如今的东亚情报分析部主管。
“什么事?又是哪个中国农民亩产十万斤了?”米勒的语气里满是嘲讽。
“不,先生。”约翰逊指着屏幕,“是催化剂。他们声称建立了一种叫‘协同缓冲’的新理论,解决了多金属活性位点干扰的世界性难题。如果……这是真的,我们所有关于中国化工水平的评估,都将沦为废纸。”
米勒的表情严肃起来,他凑到屏幕前,逐字阅读。
“不可能。”他断然道,“他们的精密仪器、材料纯度、理论基础,至少落后我们十五年!这一定是欺骗!”
“我也希望是。”约翰逊调出另一份数据。
屏幕上,一条代表着中国科技水平的增长曲线,在最近一年里,陡然向上,划出了一道近乎九十度、令人心悸的诡异垂线!
米勒死死盯着那条线,感觉自己像在看一部恐怖片。
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一夜之间,学会了造核弹。
这不科学!
“背后一定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米勒的声音干涩沙哑,“一个‘黑匣子’?还是……某个‘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