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天幕之上,太子扶苏揭示菱角与莲藕那惊人的亩产之前,确实没人意识到,这两种水生作物竟有如此惊人的产出潜力。
毕竟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视线都被牢牢地拴在自家那一亩三分地上。
很少有人真正去关注、去思考,在江河、湖泊、池塘的水底,竟可能蕴藏着如此惊人的粮食资源。
即便偶尔采摘到了菱角或莲藕,人们也往往只是将它们当作普通的蔬菜来食用,并未深入去探究其更大的价值。
还有一个关键点在于,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荷花根部还能长出莲藕,更别提了解菱角和莲藕是可以当作主粮来使用的了。
因此,正是借助了天幕这一可将信息传遍天下的神奇媒介,太子扶苏的一番话才让天下百姓几乎人人皆知——原来水中竟有如此宝藏,不仅莲藕可食,菱角也可用作主粮。
但这样的理由,真能拿去向始皇解释吗?
可以,但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
于是,武成侯王翦、左丞相隗状、廷尉李斯等文武百官纷纷躬身请罪:
“臣等见识浅薄,致使秦国与陛下错失如此高产的菱角与莲藕良种,实属失职!”
“恳请陛下宽恕!”
始皇嬴政自然明白,此事并不能全怪他们。
毕竟这些大臣平日里各司其职,忙于政务军务,并非专门研究农耕的人员,不知晓菱角能亩产千斤、莲藕可达三千斤,也属情理之中。
他这样说,不过是一种敲打,意在提醒群臣今后要更加重视高产作物的发现与推广,以免再错过类似菱角、莲藕这般极具价值的资源。
于是始皇语气平静地说道:
“每人罚俸半月,起来吧。”
对群臣而言,半月俸禄的处罚不过是小惩大戒,象征性地敲打一番而已。
众人连忙齐声应道:
“谢陛下隆恩!”
随后,始皇抬眼望向空中,那是农家弟子所在的方向。
此时,他愈发希望农家弟子能够早日抵达咸阳。
毕竟,文武百官不了解菱角与莲藕的惊人产量,尚可理解;但作为农家出身之人,未必不知。
或许,正是因为农家弟子尚未入朝,才未能将如此重要的信息及时呈报。
倘若他早些召见农家子弟,说不定早就得知菱角、莲藕的高产潜力了。
而如果陈相、陈辛等农家弟子知晓始皇竟对他们寄予如此厚望,恐怕会有些尴尬地表示:“其实我们之前也不知道菱角和莲藕能产这么多。”
因为他们的关注点和天幕上的许师一样,主要集中在田地耕种之上,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江河湖泊中可能存在的巨大产出。
不过,太子扶苏的发言也给他们提了个醒:若田地里的产量一时难以突破,不妨将一部分精力投向水中的资源,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菱角与莲藕这样的“宝藏作物”。
在旧韩之地,张良望着天幕上所展示的内容,不禁低声一叹。
起初听闻菱角亩产千斤、莲藕可达三千斤时,他也震惊不已。
但冷静之后,他很快也意识到菱角与莲藕的种种限制与弊端。
然而,这些缺点在那令人瞠目的产量面前,终究显得微不足道。
“秦国与暴君,还真是得天眷顾!”张良语气酸涩地说道。
哪怕他知道菱角和莲藕在食用性、储存性、加工性上仍有不少问题,但单凭那惊人的亩产量,就足以让秦国的粮食储备更为充裕,也让暴秦的统治更加稳固,难以撼动。
“看来,推翻秦国已无可能。”
“唯有行刺暴君,才有一线希望。”
张良在心中再次坚定了刺杀始皇嬴政的计划,而非再幻想通过起义推翻整个秦国的统治。
“竟然真的存在亩产上千斤,甚至达到三千斤的作物!”
“如果寡人将它们推广到整个天下,天下还会有饥饿与灾荒吗?”
秦王嬴政望着眼前干涸的池塘,脑海中却浮现出满池的莲藕与菱角,低声喃喃。
当他得知莲藕和菱角的亩产竟高达上千斤乃至三千斤之后,秦王对原本亩产仅百余斤的小麦、稻谷顿时失去了兴趣。
毕竟百余斤和上千斤、三千斤之间的差距,是十倍甚至三十倍的产量啊。
小麦和稻谷又怎能与莲藕、菱角相提并论?
一旁的许子又哭又笑:“亩产千斤的菱角,亩产三千斤的莲藕!”
“太好了!”
“从此以后,百姓再也不用为吃不上饭而发愁了!”
“如果我能早些发现莲藕和菱角的产量如此之高,那该有多少百姓能免于饿死啊!”
“是我的疏忽,是我对不起天下百姓。
我曾多次品尝过菱角与莲藕,却从未察觉它们竟有如此惊人的产出。”
许子一面为这一发现感到欣喜,一面又因自己未能早日意识到它们的价值而深感愧疚。
要知道,亩产三千斤的莲藕与亩产千斤的菱角,一旦早早推广,便能拯救无数因饥荒而死的百姓。
比如当年被白起坑杀的四十万赵军。
白起为何要坑杀那么多俘虏?
归根结底,是秦国当时无力供养这么多降卒。
而如果将他们放回,稍作整顿,这些人又会成为对抗秦国的大军。
如此一来,不仅秦国会陷入更深的危机,战争也将带来更大的伤亡。
权衡利弊之后,白起才做出了那样残酷的决定。
若那时秦国已有莲藕与菱角,并加以推广种植,便有足够的粮食供养这些俘虏。
若是能供养俘虏,或许白起就不会选择那条令人痛心的路了。
毕竟在当时,“杀俘不祥”的说法广为流传。
后来白起被赐死,很多人也认为那是他杀俘所招致的报应。
再比如,各国因天灾人祸而导致的饥荒,无数百姓因此饿死。
如果他们早一点发现并种植莲藕与菱角,也许就能活下来,一家老小不至于流离失所。
总而言之,这两种亩产千斤、三千斤以上的可食作物,在这个时代所发挥的价值,远胜于后世任何时代。
随着时间推移,后世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积累农耕经验与技术,粮食产量自然也逐步提升。
相比之下,即便没有这些高产作物,后世百姓的粮食总产量也远超此时,应对天灾人祸的能力更强。
就在嬴政与许子情绪激动之时,其他在场的农家弟子也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甚至顾不上向秦王与太子行礼告退,便急匆匆朝某个方向奔去。
他们想起不远处的牛首池中,就有荷花和菱角生长。
有荷花,就代表有莲藕。
于是他们再也按捺不住,准备立刻前往牛首池,将莲藕和菱角采挖回来,推广至各个池塘种植。
看着众人因自己一席话而纷纷失态的模样,太子扶苏终于忍不住开口道:“父王、许师,你们对莲藕与菱角的期望,似乎过高了。”
“虽然它们可以推广种植,但以目前的条件,还无法实现大规模种植。”
“仅依靠莲藕与菱角,眼下尚不足以解决百姓的饥荒问题。”
秦王嬴政、许子以及在场众人皆转头望向太子扶苏,眼中满是疑惑。
亩产三千斤的莲藕与亩产千斤的菱角,为何不能广泛推广?
难道这些水生作物还有未被察觉的弊端?
见众人满脸不解,扶苏便继续解释道:“首先,我刚才所讲的是在五谷欠收、粮食紧缺时,莲藕与菱角可暂作主食之用。”
“但若长期单一食用,便容易引起腹痛、恶心等症。”
“这点我曾专门请教过宫中的医官夏无且。”
“因此,莲藕与菱角只能作为应急之粮,在灾荒时救急,或与五谷搭配食用,无法真正替代主粮。”
其实,早在他发现莲藕与菱角的高产潜力之后,便曾带实物前往宫中请教医官。
夏无且告诉他,虽可食之,然久食必致疾。
为此,他还曾秘密嘱托章邯,安排人进行过试验。
结果表明,若人长期仅食莲藕与菱角,虽不至于丧命,但极易引发胃胀、腹痛、呕吐等不适。
“其次,若要推广种植莲藕与菱角,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因为要种莲藕、菱角,必须先开挖池塘,形成专门的水田。”
“若只是挖三五个池塘,周边河流或许还能满足用水。”
“但若要大量挖掘,除非附近有大江、大湖、大河作为水源,否则极易造成周边河流枯竭,影响百姓日常用水。”
“再者,一个莲藕或菱角塘至少要挖数尺深,方能种植。”
“然而,一亩地若要深挖数尺泥土,其工程量远比日常耕作要繁重得多。”
“以一家几口之力,想挖出一亩大小、数尺深的池塘,至少要花费数年时间。”
“而这仅仅是挖掘一亩池塘所需的时间与劳力。”
“若想挖两亩、三亩,甚至更大的规模,那所耗费的精力与时间更是倍增。”
“此外,池塘挖好之后,还需开挖引水渠,将附近的水源引入塘中,才算真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