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兵法的人越来越多,即便大多数将领仍停留在死守成规、硬打硬拼的阶段,终究也会有人在实践中逐渐领悟变通之道,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懂得运筹帷幄的一代名将。
王翦望着天幕中的太子扶苏,神色难掩复杂。
在太子扶苏整理出那套兵家八略之前,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统帅,无异于妄图登天。
普通人没有门路,只能凭着天生的悟性与胆识,一次次跳跃、挣扎,试图触及那高悬于空中的将帅之境——虚幻缥缈,近乎不可能。
可自从太子扶苏将历代战法提炼归纳,着成兵家八略之后,那原本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终于有了通往地面的阶梯。
从此以后,哪怕资质平平之人,只要肯下苦功,顺着这阶梯一级一级往上走,也能踏上将帅之路,最终站在那曾经只属于天才的位置上。
可以说,正是这兵家八略,为大秦军旅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往后,能征善战之才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兵家之势必将空前鼎盛。
但与此同时,军中的竞争也将变得前所未有的残酷。
如今还能凭借基本功扎实便独领一军的局面,恐怕撑不了几年就会彻底改变。
将来若无蒙恬、王贲、李信那样的真本事,怕是连带一路偏师的资格都没有。
毕竟未来的秦帝,不会舍弃更强的将才不用,反而去提拔一个能力平庸者执掌大军。
军中将士更不会甘心追随一个本事不如自己、甚至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主将。
因此,想要在日后坐稳统帅之位,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锤炼自身,把军事才能磨砺到无人不服、众望所归的地步。
想到此处,王翦心头微微一沉,不由得为孙子王离默然叹息了好一阵。
那个将才辈出的时代,他本人已是看不到了,也无需面对。
即便亲眼得见,以他的威名与功绩,也不会被后起之秀动摇分毫。
他的儿子王贲,或许能目睹那个新时代的初露曙光,但那时他也早已功业圆满,不必再与年轻人争锋。
可王离不同——正好生在这个转折点上。
倘若天赋不足,又不肯加倍努力,很可能在将才如云的未来寸步难行,难以脱颖而出。
不过倒也不至于断了前程。
毕竟他和王贲已为王家挣下两份爵位,足以庇荫子孙,保家族长久荣华。
只要王氏子孙不忘根本,勤修家学,迟早还会再出惊艳军旅的后起之秀。
到那时,自然能重振门楣,洗刷可能的屈辱。
想通这一点,王翦的心情又舒展了几分。
该为后代铺的路,他已经尽力铺好了。
若后人不成器,他也无能为力。
但嘴上如此宽慰自己,心里却清楚得很——等这场天幕落幕之后,他定要亲自督促王离,严加教导。
总不能等到他和王贲一闭眼,王家就再没人能扛起战旗。
真到了那一步,他九泉之下也没脸面对列祖列宗。
只是他未曾料到,接下来那个兵家盛世的竞争烈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像项羽、韩信这般人物,不仅出身乱世,更具旷世奇才,单论兵道天赋,已然远胜王离太多。
太子扶苏整理撰写的兵家八略,对某些人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的点缀。
但对于刘邦、彭越、英布这些出身草莽却极具潜力的将领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及时雨,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助力。
这套兵家八略,恰好填补了他们因出身寒微、无缘军中正统教育所造成的知识断层——那些以往只有将门世家子弟才能接触到的战略要领与统军之法,如今被系统梳理、清晰呈现。
再加上此前从天幕中学得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等经典,他们的军事视野得以极大拓展,思维也跃升到了全新的层次。
若王离还想靠祖上的威名安身立命,而不肯像他们一样拼尽全力去学习、磨砺自己,那么在即将到来的新军事格局中,恐怕只能沦为陪衬之人,难有作为。
当蒙武、王翦、尉缭听完扶苏所讲的兵家八略后,三人皆沉默良久,神情凝重。
许久之后,王翦才轻叹一声:“从今往后,天下再无不会带兵之人。”
这兵家八略,本质上就是一本能让普通人也能掌握统帅之道的入门指南。
哪怕是个资质平平的人,只要识字,且能依照扶苏所归纳的内容,在练兵、选将、治军、号令、间谍运用以及战略战术制定和后勤保障等方面一一照做,
便已足以胜任一名合格的统帅之职。
倘若此书传遍天下,人人可学,那说一句“举国皆兵,全民知战”,也并不夸张。
扶苏听罢,却轻轻摇头:“纵然读了八略,也只是学会了如何行军打仗。”
“会打仗,不等于能打赢。”
“倘若最终仍败于战场,再多的理论也是空谈。”
“兵家之事,终究要看胜负定高下。”
一旁的蒙武闻言,也缓缓摇头,语气坚定地反驳道:“胜负固然重要,但一个能打胜仗的统帅,并非天生而成。”
“世上又有几人能如白起一般,初登战场便是顶尖名将?”
“就拿老夫来说,自一介卒伍起步,花了十多年光阴,才勉强算得上是个合格的统帅。”
“又花了十多个春秋,历经大小数十战,方才有今日之能,敢言善战。”
“如今我已年过四十。”
“可现在,我当年用二十多年才悟透的经验,竟全被太子殿下浓缩在这几册简明扼要的文字之中。”
“今后大秦将士只需潜心研习殿下所着的兵家八略,便可省去十几年摸索,迅速成长为合格统帅。”
“继而以更短的时间,更快的速度,迈向真正能征善战的境界。”
“甚至未来还能因此多出岁月,深入钻研兵法,走得更远,这已是莫大的恩赐。”
“若老夫年轻时,能有如此兵书为师,或许今日成就,尚不止于此。”
话到此处,蒙武眼中不禁浮现出一丝惋惜与向往。
扶苏所着的兵家八略,就如同一枚凝聚心血的统帅启蒙丹。
凡是统帅才能尚在及格线以下者,一旦得其精髓,便可立刻迈入合格之列,踏上真正的将帅之路。
对于那些还未掌握统帅之要诀、兵家经验尚不足六十分的新人来说,服用“兵家八略”这枚凝聚统帅智慧的丹药,无疑是最快捷有效的进阶之法。
可像如今的蒙武与王翦这般,统帅经验早已突破八十分大关的老将而言,这“兵家八略”更多的作用,不过是帮助他们回顾过往、梳理征战岁月中的得失与心得罢了。
至于实战能力上的实质性飞跃,几乎难以指望。
真正受益无穷的,是未来大秦的年轻将士们——他们将不必再耗费十数年光阴在摸索中前行,而是能迅速抵达如今这些宿将的高度,更有余力在此基础上继续攀登,甚至超越眼前这座高山!
想到这一点,蒙武心中既为国运昌隆而欣慰,也不由得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年近五十,他已能清楚感知到自身兵道修为的瓶颈所在。
若无天降奇遇,此生恐怕只能在这层境界中缓慢提升些许,却难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要想真正登临昔日武安君白起那般出神入化的统帅之境,怕是无缘得见了。
并非全因才具不足,更关键的是——时光不待人。
在这个四十岁便被视为步入晚年的时代,他的巅峰岁月已然悄然远去,身体与精力正缓缓滑向迟暮。
倘若当年二十出头时,便拥有今日这份见识与积淀……
或许,他也曾有机会触摸那传说中的极致兵道!
念及此处,他忍不住侧目看了看身旁沉默寡言的王翦,心底暗骂了一声:这个该死的家伙!
两人同辈相交,年纪相仿,早年兵道造诣也在伯仲之间。
三十岁前,二人的成长皆如脱兔疾驰,一日千里。
可自他迈过三十岁门槛后,进步之势便如江河日下,从飞奔的野兔渐渐沦为缓行的龟蛇。
待到四十岁之后,更是近乎停滞,如同蜗牛拖壳,寸步难行。
偏偏王翦那个老东西,三十岁后依旧保持着少年般的锐进之势,步伐未曾稍减。
即便如今也已年过不惑,其精进速度虽不如从前迅猛,却仍远胜常人缓步前行。
眼下,蒙武已能清晰察觉二人之间的距离正在拉开。
虽仍同处一境,不分轩轾,但王翦已然逼近这一层级的极限,而自己却仍在中上游徘徊。
天赋与年华,这两样东西,有时候真叫人又敬又妒。
望着蒙武脸上那一闪而过的怅然与不甘,太子扶苏轻声劝道:“蒙师正当壮年,何言迟暮?岂无更进一步之机?”
“父王与大秦江山,尚需蒙师执掌虎符,横扫六合,混一宇内!”
“若今日便自称衰老,不堪重任,日后又怎能将千军万马托付于您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