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关中水渠确实为韩国多争取了些许喘息之机,但也实实在在为秦国建立了千秋之功。
渠成之后,关中原本干旱的土地变成了沃野千里的良田,秦国的粮食产量也因此大幅提升。
自此,郑国渠与都江堰一北一南遥相呼应,仿佛秦国展开了双翼,将六国笼罩于统一的阴影之下。
甚至可以说,随着郑国渠的完工,秦国灭六国已成大势所趋,只待水到渠成。
从这一点来看,秦国能有今日之强盛,郑国的功绩不可忽视。
若不是他最初作为韩国间谍入秦,仅凭修渠之功,嬴政也会赐其九卿高位。
可惜的是,间谍这一身份,始终是秦国君臣心中难以跨过的坎。
待到渠成之后,朝中君臣几经商议,
最终决定不再追究他当初意图借渠疲秦的旧账,
但也未予高位厚禄,权当功过相抵。
然而,那条由郑国主持修建的水渠,最终还是被命名为“郑国渠”。
也算是秦国给予他的一点名分,未曾将他的功绩完全抹去。
不过从那以后,秦国便再未重用郑国,最终决定任其离去,恢复自由之身。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大致有三个缘由:
其一,正如先前所言,郑国对秦国是有大功的。
若将其扣留甚至处死,难免会令人心寒,不利于国家凝聚人才。
其二,在耗费十年光阴建成关中水渠之后,秦国短期内已无再次组织如此庞大水利工程的打算。
因此,即便郑国继续留在秦国,对国事也再无太大作用,反倒多了一张吃饭不做事的闲人之口。
其三,秦国也想看看,若将这位水利奇才放归韩国,或去往其他六国,是否能引起别国的重视与任用。
毕竟郑国主持修建的关中渠,确实使关中成为继蜀地之后的又一大粮仓,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如果韩国或其他五国对此心生羡慕,继而任命郑国主导类似的水利大工程,那么秦国便可以借此反制,施以“疲韩之计”一般的反制手段,让六国将大量资源与精力耗费在类似的庞大工程之上。
届时,秦国便可趁其疲敝,伺机而动!
毕竟,秦国不会坐视六国慢慢壮大,给予他们十年的发展时间。
可惜的是,秦国君臣对此曾抱有期望,结果却令人失望。
郑国被放归后,韩国并未重用他,反而冷淡以对,更未让他主持任何大型工程。
其余五国亦无招揽之意,无人愿请他效力。
至此,秦国这一手“反向疲秦计”可谓彻底落空!
不过对此,秦国上下倒也并不介怀,毕竟这只是顺水推舟的一次尝试。
若能成功,自然最好。
若不成,对秦国而言也并无损失。
自此之后,无论是秦王嬴政,还是朝中众臣,便再未对郑国的动向多加关注。
十余载光阴匆匆而过,如今也不知郑国是否仍在人世。
想到此处,嬴政转头看向李斯,下令道:“天幕过后,拟诏寻访郑国,查其是否尚在人间?”
“若尚在,即刻召其入咸阳,重新重用于朝!”
此前十余年间,秦国忙于灭六国,无暇顾及如郑国渠一类的大型工程。
然而如今天下已归于秦,国家已有余力再次推动类似工程。
更何况,方才天幕之中,太子扶苏所展示的那幅“大秦将亡”的画面,也让嬴政心中不安。
正因如此,他如今更想推动一些利民之举,以安民心,为大秦稳固根基。
李斯听后,上前拱手应道:“遵旨,陛下。”
在天幕上,太子扶苏已明确表达了对郑国的推崇,他便已料到,若郑国尚在人世,必将再度受到重用。
如今嬴政果然下诏寻人,只是十数年过去,不知是否还能寻得郑国踪迹。
只愿郑国看到天幕之后,能主动现身入咸阳,否则怕是真要大海捞针了。
而在千里之外,旧日韩国之地,如今的秦国颍川郡新县之中。
一位年过半百、鬓发斑白的老人,正静静望着天幕上太子扶苏所说之话。
“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郑国,乃我大秦之功臣。”
听到这句话,郑国眼中泪水悄然滑落。
他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便是当年主持修建了秦国的关中水渠。
可也正因如此,他被韩国所不容,被秦国所弃用。
渠成之后,他虽得以自由,却再未被重用。
回到韩国,迎接他的不是礼遇,而是冷漠与排斥。
他所修的关中渠,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国对韩国的攻伐,但也正因此,让秦国国力更强,加速了六国的覆灭。
故而在韩人眼中,他成了“助秦害韩”的人。
于是,自他归韩之日起,便被冷处理多年,直至韩国灭亡。
而他也因昔日间谍身份,心存愧疚,再未踏入秦国一步。
而现在天幕上的太子扶苏并没有对他当年作为间谍的行为多加责备,反而高度赞扬了他在修建关中水渠上的卓越贡献。
这让十多年来始终无法释怀当初身为间谍的身份,以及开凿关中水渠艰辛历程的郑国,心中泛起了一缕久违的安慰。
张良望着天幕上太子扶苏与蔡泽谈论关中水渠的影像,也不禁轻轻按了按自己的额头。
当初韩国为了推动这个“疲秦之计”,自然是对开凿关中水渠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清楚地认识到,一旦成功,将会为秦国带来何等巨大的益处。
毕竟如果连“疲秦之计”的提出者——韩国本身,都不相信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以及它所带来的巨大收益,那么像秦国这样的强国,又怎会轻易相信并投入举国之力去实施呢?
所以从一开始,韩国献给秦国的关中水渠方案,就毫无瑕疵,完全可行,而且一旦建成,确实能极大地增强秦国的国力。
唯一的难点在于,这项工程规模浩大,需要秦国几乎倾尽全国之力来完成。
而且整个工程前后耗费的时间,预计至少要十年,甚至更久。
不过幸运的是,一切正如韩国所料,面对这一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及水渠建成后的巨大收益,秦国终究还是动心了,决定动员全国力量,启动这一宏大工程。
因此,从“疲秦之计”最初的目的来看,它的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确实拖延了秦国整整十年。
然而,让韩国的君臣们始料未及的是,秦国竟然真的能坚持十多年如一日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完成这一浩大工程!
这种毅力和执行力,在韩国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正是因为韩国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秦国也做不到,才不担心献出这样一个可能大大增强秦国实力的计划。
毕竟再美好的蓝图,如果没有实际完成的能力,终究只是空谈。
同样的道理,虽然关中水渠建成后,的确能令关中平原变成千里沃土,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但如果秦国没有能力动员全国之力,耗费十年以上去完成这项工程,那么这一切美好的前景,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罢了。
正是因为低估了秦国的决心与执行力,原本的“疲秦之计”最终反而变成了“强秦之策”。
这前因后果,实在令张良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评价。
【在谈完工程司之后,太子扶苏继续说道:】
【“墨家第六司,称为无定司。”】
【“该司的研究方向并不固定,墨家弟子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内容,也可以根据孤或其他人员提出的新需求进行专项攻关。”】
【“这样日后如果临时想到需要工部研发的某样东西,也无需临时抽调其他五司的人手,以免影响各司原有研究进度。”】
【“以上,便是孤为工部拟定的六司架构,相里卿觉得可有遗漏或需调整之处?”】
【相里季听后立刻摇头,恭敬回应:“殿下对工部六司的划分详尽周全,臣无补充意见!”】
【如今太子扶苏已经把工部的六司结构全部规划好了,他只需将墨家弟子及各类匠人按部就班地安排进各司即可。】
【这样的安排毫无难度,哪怕闭着眼睛都能完成。】
【扶苏微微颔首:“既然如此,那工部便暂时按此划分。”】
【“日后如有变动,再依据实际情况调整。”】
【“至于各司的负责人选,全由相里卿自行定夺。”】
【“人选确定后,相里卿将名单呈报予孤审核。”】
【“此外,在六司设立之后,工部首要任务便是拟定一份《太子六部上林苑建设》的详细规划,呈报予孤。”】
“孤已批准《太子六部上林苑建设》的规划草案。
接下来,工部应向户部提交所需资源清单,由户部统筹调配,确保建造上林苑太子六部所需的人力与物资及时到位。”
“户部须依工部所请,全力支持相关人力、物力的调配。
若确有困难,须如实奏报于孤,由孤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