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休养的最后那段日子,李媛几乎每天放学后都会准时出现,雷打不动。她不再是那个只带着犀利问题和高效笔记的学霸同桌,更像一个细致耐心的陪伴者。有时,她会带来一小盆翠绿的文竹,摆放在窗台,说绿色对眼睛好;有时,她会翻出手机里偷拍的许年趴在桌上流口水打瞌睡的照片,或者刘夏因为一道题解不出来而气得揪自己头发的录像,绘声绘色地讲给常明听,总能把他逗得忍俊不禁,胸口那点隐痛仿佛都减轻了许多。
他们最多的活动,是在天气晴好的午后,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到医院楼下的小花园里慢慢散步。李媛会刻意放慢脚步,配合着常明还不能太急促的步调。两人并肩走在铺满落叶的小径上,聊着天南海北的话题,从一道难解的数学题,聊到某本小说里的情节,再到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模糊憧憬。阳光透过光秃的枝桠,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气氛安宁而默契。常明苍白的脸色,在这些细水长流的陪伴中,似乎也渐渐找回了一丝红润。
许年、刘夏、陈浩他们也常来,每次推门看到李媛又在,总会互相挤眉弄眼,做出各种夸张的“没眼看”的表情。
“哎哟喂,媛姐,您这准时打卡上班呢?”许年勾着刘夏的脖子,故意大声调侃。
“就是就是,常明,你这VIp待遇也太让人羡慕嫉妒恨了吧!”刘夏跟着起哄。
张鹏则会推推眼镜,一本正经地分析:“根据我的观察,愉悦的心情有助于促进内啡肽分泌,对骨骼愈合和身体恢复有显着正向影响。所以李媛同学这是在用科学方法辅助治疗。”
陈浩在一旁憨憨地笑,用力点头表示赞同。
每当这时,李媛通常会没好气地丢给他们一记白眼,或者拿起一个苹果作势要砸过去,嘴角却忍不住微微上扬。常明则只是靠在床头,安静地笑着,目光偶尔与李媛交汇,里面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柔软的暖意。这种互动,在他们看来,是再明显不过的“甜蜜证据”。
然而,细心的婉宁,却在这些温馨的画面背后,捕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轨迹。她注意到,哥哥看向李媛的眼神,除了以往的欣赏和默契,似乎多了一层更深沉的、难以化开的依赖与…一种近乎贪恋的温柔。而李媛的照顾,也超越了朋友的热心,带着一种知其所以然的、无比精准的体贴,仿佛她知道他所有的脆弱点,并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种变化极其细微,却让婉宁心中的那点疑虑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漾开了一圈更大的涟漪。她越发觉得,哥哥住院期间,一定发生了什么她不知道的关键事情。但看着哥哥日渐好转的气色和明显放松的神情,她那颗温柔的心又选择了沉默和守护,只是观察的目光中,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担忧。
王珂也来看过常明几次,通常是在周末的下午。她总是安静地坐在一旁,听着大家说笑,偶尔抿嘴笑笑。她会带来一些自己烤的、形状可爱的小饼干,或者一幅画着窗外风景的小画。她看到常明和李媛之间那种自然流淌的温情,最初眼底会掠过一丝淡淡的落寞,但很快,那抹落寞便化为了真诚的祝福和释然。她似乎真的将那份懵懂的情愫,升华为了更恒久的、朋友间的关怀。她会轻声对常明说:“明哥,快点好起来,大家都很想你。”然后,在离开时,她的目光会与李媛短暂交汇,带着一种无声的、姐妹般的鼓励和支持。
终于,医生复查后,笑着宣布骨裂愈合良好,可以出院回家静养,只需定期复查即可。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常明的出院,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散了笼罩在高三(八)班上空许久的阴霾。他重新坐回那个靠窗的座位,虽然脸色仍带着大病初愈后的些许苍白,身形也似乎清减了几分,但那双眼睛里的沉静和温和却一如既往,甚至比以往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释然与通透。
他的回归,让那个以他为核心的小团体重新焕发了活力。课间,他的座位旁又围满了讨论问题的同学;放学后,大家又能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说说笑笑。班级的氛围因为主心骨的归来,重新变得凝聚而热闹,仿佛之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意外只是一段被翻过的小插曲。
然而,在这看似恢复如初的日常之下,一些微妙的变化,如同水底的暗流,在悄然涌动着。
日子就在这种表面平静、内里暗流涌动的节奏中,飞快地流逝。秋风渐起,黄了梧桐;冬雪悄至,白了屋顶。教室里的暖气开得很足,与窗外凛冽的寒风形成鲜明对比。黑板旁的倒计时牌上的数字,终于变成了触目惊心的“两位数”。
常明似乎完全融入了这最后的冲刺阶段。他学习依旧刻苦,但不再像以前那样带着一种隐形的紧绷感,反而多了一份珍惜当下的从容。他依旧会耐心地帮同学们讲解难题,会参与朋友们课间的玩笑,会在下雪天和大家一起跑到操场,呵着白气,看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
李媛始终在他身边,像一道无声的影子,又像一座坚定的灯塔。他们的交流很多时候不需要语言,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意。这种超越寻常友谊的羁绊,在紧张压抑的高三末期,成了一种奇特的慰藉和力量来源。
终于,在阵阵鞭炮声和辞旧迎新的欢呼声中,春节到来了。这是高中时代的最后一个春节,意义非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洋溢着团圆和喜庆的气氛。常明和婉宁陪着奶奶吃了丰盛的年夜饭,看着窗外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常明安静地看着,眼神深邃,仿佛要将这人间烟火的每一寸光芒都刻进心底。
春节的假期短暂而珍贵。当爆竹声渐渐平息,元宵的灯火熄灭,日历翻到二月末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加凝重的气氛,如同实质般笼罩了整个高三年级。
寒假结束,返校日。教室里的空气仿佛都带着重量。黑板上,“距离高考还有 100 天”的鲜红大字,像一道醒目的战书,宣告着最后冲刺阶段的正式来临。
陈老师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而坚毅的脸庞,声音沉稳有力:“同学们,百日誓师的钟声已经敲响!这是最后的百米冲刺,是你们十二年寒窗苦读的最终检验!从今天起,拿出你们所有的毅力、拼劲和智慧,全力以赴,决战高考!”
没有喧哗,没有骚动,教室里是一片死寂般的肃穆。每个人都清楚,真正的、没有退路的战斗,从现在起,开始了。
常明深吸了一口气,握紧了手中的笔。李媛侧头看了他一眼,眼神交汇间,是无需言说的鼓励与并肩作战的决心。婉宁整理好崭新的笔记本,王珂将画笔暂时锁进了抽屉,许年刘夏收起了篮球,张鹏的美食博客也暂停更新,陈浩更是铆足了劲要攻克英语难关。
青春最残酷也最辉煌的一页,即将由他们亲手书写。而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那些情感暗流、未言说的秘密、以及关于生命与未来的沉重思考,都将在这一百天的倒计时中,接受最终的洗礼与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