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在东风公社的成功经验,很快被刘副主任整理成简报,上报给了王专员和地区领导班子。王专员大为赞赏,认为这是试点工作打开局面的一个典型,决定在地区范围内进行宣传,并计划召开一次试点工作阶段总结暨经验交流会,让伊拉做重点发言。
消息传出,在地区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县乡干部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赞赏者有之,认为伊拉确实有能力,能扎根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但质疑和不服气的声音也开始浮现。
“不过是个刚毕业的学生娃,碰巧在东风搞成了点事情,就被捧这么高?”
“她那套东西,在红星那种小地方行得通,在东风靠的是运气,放到别处未必灵光。”
“听说她那个方案里,有些提法是不是太强调‘个体’和‘物质刺激’了?方向对不对啊?”
这些议论,有些是出于固有的偏见和论资排辈的观念,有些则可能涉及到对政策方向的不同理解,甚至隐含着一丝嫉妒。伊拉隐约感觉到,这次交流会,恐怕不会只是一次简单的经验分享,更像是一次对她个人和她所倡导的“伊拉模式”的公开检验,甚至可能是“审判”。
刘副主任也私下提醒她:“小伊,树大招风。这次会议规格不低,各县分管农业的领导和试点公社的负责人都会来。你准备发言要格外慎重,既要讲出成绩,也要注意分寸,尤其是一些敏感提法,最好能引用上级文件精神来佐证。”
伊拉明白刘副主任的好意。她感激地点点头,内心却更加坚定。她相信,事实胜于雄辩,东风公社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但同时,她也知道自己不能蛮干,需要更讲究策略。
回到宿舍,伊拉立刻进入状态。
“系统,调取近期所有关于农村经济政策、农业技术推广、基层治理方面的中央和省级重要文件、领导讲话,特别是涉及‘生产责任制’、‘科学种田’、‘社队企业’、‘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的表述,进行关键词提取和核心观点归纳。”
“同时,模拟推演经验交流会上可能遇到的各类质疑和挑战,包括技术可行性、政策合规性、经济成本、群众接受度等方面,准备应对预案。”
“最后,优化我的发言稿,确保逻辑严密,数据准确,案例生动,并将核心观点与上级政策精神精准对接。”
【指令已收到。开始构建“政策话语关联库”……开始进行“质疑-回应”情景模拟推演……开始对发言稿进行逻辑加固与政策契合度提升……】
系统的光芒在伊拉意识中平稳地流转,海量的信息被提取、分析、重组。一道道虚拟的屏幕展开,上面滚动着政策条文、数据图表、模拟对话场景。伊拉如同一个运筹帷幄的将领,在战前进行着周密的沙盘推演。
她不仅要确保自己技术的“硬核”,更要确保话语体系的“正确”与“安全”。她要让所有潜在的质疑者明白,她的实践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对上级政策精神的创造性落实;她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遵循了科学规律和群众路线的必然结果。
几天几夜的准备,伊拉的眼眸因为过度用脑而略显血丝,但眼神却越发锐利和清明。她不仅重温了自己在红星、东风等地的每一个关键决策和细节,更将它们的意义提升到了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
经验交流会如期在行署礼堂举行。台下坐着地区领导、各局办负责人、各县分管领导以及试点公社的书记们,黑压压一片,气氛严肃。
轮到伊拉发言时,她能感觉到无数道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有好奇,有期待,也有审视和挑剔。
她深吸一口气,走到讲台前,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清晰平稳的声音,结合精心准备的图表(由系统辅助生成),开始了她的汇报。
她首先从东风公社面临的真实困境——渠系失修、砖窑亏损、秸秆浪费——讲起,瞬间抓住了在场许多基层干部的共鸣。“这些问题,想必在座的很多领导都遇到过,它们牵扯了我们大量的精力,制约了发展。”
接着,她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技术破冰”(砖窑改造)打开局面,如何利用“利益引导”(秸秆沼气)调动群众参与,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顺势”嵌入组织学习和制度微调。她没有空谈“模式”,而是讲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数据支撑的“破局故事”。
然后,她话锋一转,将东风公社的实践与上级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在东风公社的尝试,正是响应了中央关于‘社队企业要改善经营管理,扭亏增盈’的号召;我们推广秸秆沼气,契合了‘广开能源,节约燃料’和‘科学种田,增施有机肥’的要求;我们鼓励技术学习和创新,体现了‘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和‘调动社员社会主义积极性’的精神……”
她引用的政策条文准确,时机恰当,有力地证明了她的工作非但没有偏离方向,反而是对政策的生动实践和深化。
在提问环节,预料中的挑战果然来了。
一位来自邻县的副县长率先发问:“伊拉同志,你的经验很生动。但我想问,东风公社的成功,是否过于依赖你个人的技术能力?如果缺乏像你这样的‘专家’,其他公社如何复制这种经验?这是否意味着‘伊拉模式’的推广成本很高?”
这个问题很尖锐,直指模式的可复制性。
伊拉早有准备,她从容回答:“李县长的问题非常关键。我认为,‘伊拉模式’的核心不是我个人的技术,而是一种‘激发内生动力’的方法论。在东风,我们第一步是培养本地的技术骨干,现在他们已经能独立负责砖窑运行和沼气池修建。我们编写的技术要点口诀和流程图,就是试图将复杂知识‘本土化’、‘傻瓜化’。推广的关键,不是派专家下去包办,而是输送方法、培养种子。成本不在于请专家,而在于前期培养人的投入,这笔投入相对于长期的收益,是值得的。”
另一位地区农业局的老科长提问:“伊拉同志,你提到工分制微调,对学习技术给予奖励。这是否会削弱‘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助长‘功利主义’思想?”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更敏感的政策边界。
伊拉谨慎但坚定地回答:“王科长,我们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对学习技术的奖励,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在现阶段,掌握新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更复杂的‘劳动’,能创造更高的价值。这种奖励是为了鼓励社员提升劳动技能,从而在未来创造更多财富,这符合‘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我们强调的是‘技高者多得’,这与单纯的‘功利主义’有本质区别,目的是导向更高水平的集体生产。”
她的回答,既坚持了原则,又解释了合理性,逻辑清晰,不卑不亢。
整个问答过程,伊拉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辩手,应对自如,滴水不漏。她用扎实的实践、严谨的逻辑和对政策的深刻理解,成功地抵御了各种或善意或挑剔的质疑。
交流会结束,伊拉的表现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尊重和认可。王专员在总结讲话中,多次引用伊拉汇报中的观点和案例,明确要求各县各试点公社要认真学习“东风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
刘副主任会后拍着伊拉的肩膀,难得地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小伊,今天这场硬仗,打得漂亮!这下,我们的试点工作算是真正立住了!”
最大的收获是,之前一些观望甚至抵触的试点公社负责人,会后主动找到伊拉,邀请她去指导工作。伊拉主线任务中“助力五个公社”的目标,看到了实现的曙光。
然而,伊拉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她清楚地知道,交流会的成功只是消除了部分阻力,真正的困难在于将蓝图在五个各不相同的公社变为现实。每个公社的资源禀赋、社会结构、干部队伍、面临的主要矛盾都不同,不可能用一个模子去套。
她回到办公室,立刻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她根据之前调研和会上了解的情况,开始为另外四个试点公社“量身定制”初步的启动方案:
对于以林业为主、交通闭塞的青松岭公社,重点可能是林产品加工和技术、寻找外销渠道;
对于水源充沛但土地分散的白沙溪公社,重点可能是小型水利设施合作管理和水产养殖推广;
对于靠近城镇、劳动力富余的杨柳桥公社,重点可能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劳务输出组织化;
对于土地贫瘠但民风彪悍的石头坪公社,重点可能是寻找耐瘠作物、发展畜牧业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这五个公社,如同五张不同的考卷,等待着伊拉去解答。而她手中的笔,就是她不断深化的认知、系统的辅助,以及那份永不熄灭的、要将知识和力量播撒到更广阔天地的决心。
新的征程,已然开启。伊拉望着墙上新挂上的全区地图,在五个标红的地点画上了圈,目光沉静而坚定。她知道,更艰巨的挑战,更精彩的篇章,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