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天气依然炎热,但风中已经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凉意。田野里的玉米秆变得金黄,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弯下了腰,预示着一年中最令人喜悦又最劳累的秋收季节即将来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期待感。
卫生所的工作节奏似乎也受到了影响。社员们小病小痛都忍着,生怕耽误了秋收的准备工作。伊拉和李大夫反而清闲了几天。伊拉利用这段时间,更加系统地整理培训笔记,对照着李大夫的医案进行学习,医术理论越发扎实。
这天下午,卫生所里只有伊拉一个人在整理药材。李大夫去邻村走亲戚了,说明天下午才回来。伊拉正对着几味容易混淆的草药进行对比记忆,忽听得外面传来一阵急促杂乱的脚步声和哭喊声。
“李大夫!李大夫在吗?快救救俺家小子!”
伊拉心里一紧,赶紧迎出去。只见邻队的刘婶子背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踉踉跄跄地冲进来,后面跟着几个慌乱的邻居。男孩趴在母亲背上,脸色惨白,满头冷汗,右手臂以一个不自然的角度弯曲着,软软地耷拉着,疼得直抽气,却哭不出大声。
“刘婶,这是咋了?李大夫出门了,得明天才回来。”伊拉急忙上前帮忙把男孩放倒在诊疗床上。
“天爷啊!这可咋办啊!”刘婶子一听李大夫不在,腿一软差点坐地上,哭喊着,“俺家铁柱爬树上掏鸟窝,摔下来了啊!胳膊……胳膊是不是断了啊!”
骨折?!
伊拉的心猛地一跳!这是她第一次独立面对可能骨折的病人!虽然培训时学过骨折的固定和搬运原则,但从未真正操作过!李大夫也不在!
不能慌!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系统灌输的知识和模拟训练的经验在脑海中飞速闪过。
她先上前轻声安抚男孩:“铁柱乖,别怕,让姐姐看看。”她小心地检查伤处,只见右前臂中段肿胀明显,已经出现畸形,轻轻一碰,男孩就痛得剧烈挣扎。确实很可能是骨折!
“刘婶,您别急,铁柱这胳膊可能是骨折了,得赶紧处理。”伊拉语气尽量保持平稳,试图安抚几近崩溃的家属,“李大夫不在,我先给他做初步固定,然后得赶紧送公社卫生院!”
“你……你能行吗?拉拉……”刘婶子看着伊拉年轻的脸庞,满是疑虑和绝望。
“刘婶,我在县里学过怎么固定!相信我,不能再挪动伤了,不然更严重!”伊拉语气坚定起来。这个时候,她必须表现出自信才能稳住家属。
她迅速回想骨折固定的要点:制动、超关节固定、缓解疼痛、及时转送。
“婶子,麻烦您帮我找两块大概这么长这么宽的木板来,要平整的!再找些布条来!”伊拉比划着,又对旁边一个看热闹的半大孩子说,“快跑去我家,告诉我娘,把我炕头那个蓝色碎花布包拿来!快!”那里面有一些她准备好的干净纱布和绷带。
吩咐完,她小心地托着铁柱受伤的手臂,尽量保持现有位置,避免二次损伤。男孩疼得直哆嗦,伊拉不停地轻声安慰他。
东西很快找来了。伊拉先用剪刀小心地剪开男孩的袖管(避免脱衣加重损伤),露出肿胀的伤处。她仔细观察,没有发现开放性伤口,稍微松了口气。
她回忆着操作步骤,将两块木板分别放在伤臂的内外侧,长度超过了手腕和肘关节。然后用布条和绷带进行固定。她打得非常仔细,既要保证固定牢固,又不能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每一个结都打在木板外侧。
固定过程中,铁柱疼得满头大汗,伊拉也是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她动作丝毫不乱,沉稳得不像一个孩子。周围的人都屏息看着,不知不觉中被她的专注和冷静所感染。
固定好手臂,伊拉又用一块旧布做了个简易的悬臂带,将伤臂吊在铁柱胸前。“好了,固定好了,现在不能乱动。得赶紧去公社卫生院拍片子看看具体情况。”
她看向刘婶子:“婶子,您赶紧回去拿钱和粮票,再找几个人帮忙,用门板抬着铁柱去公社,这样稳当!我陪您一起去!”
伊拉的果断和有条不紊的安排让刘婶子找到了主心骨,她连连点头,慌忙跑回家准备。
【首次独立面对并紧急处理疑似骨折伤员,冷静沉着,操作规范,展现出超乎年龄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责任心。奖励积分+100点!】
【宿主当前积分:2398点!】
很快,刘婶子回来了,几个壮劳力也抬来了门板。大家小心翼翼地将铁柱挪上门板。伊拉背起她的碎花布包(里面还有她攒下的几毛钱和一点粮票,以备不时之需),跟着队伍一起往公社赶。
一路上,伊拉不停地观察铁柱的情况,提醒抬担架的人注意平稳。到了公社卫生院,她抢先去挂号,向医生清晰地说明了情况:“红星生产队的,男孩,八九岁,爬树摔伤,右前臂中段疑似闭合性骨折,我已进行临时夹板固定……”
卫生院的医生检查了伊拉做的固定,有些惊讶:“这固定做得可以啊,谁做的?”
“是我做的,我跟我们队李大夫学的,也在县卫校培训过。”伊拉回答。
医生点点头:“嗯,处理得很及时,也很规范,避免了二次损伤。先去拍片子吧。”
片子出来,果然是桡骨骨折,对位尚可。医生进行了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表扬了前期的应急处理非常到位。
刘婶子千恩万谢,差点要给伊拉跪下。伊拉赶紧扶住她。
等一切安顿好,天色已经擦黑。伊拉又累又饿,但心里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和轻松感。她独自处理了一个急症,并且处理成功了!
回到屯子,消息早就传开了。伊拉独立处理骨折、护送伤员去公社的事迹,成了屯子里新的头条新闻。这一次,不再是因为她的“小聪明”或“天赋”,而是因为她展现出的、足以独当一面的冷静、能力和责任感。
李大夫第二天回来听说后,摸着伊拉的头,感慨万千:“好孩子!真是长大了!能顶事了!老头子我可以更放心了。”
王秀娟和伊爱国又是后怕又是骄傲,晚上特意给她煎了两个鸡蛋。
经此一事,伊拉在社员们心中的形象彻底改变了。她不再仅仅是“李大夫的小助手”,而是一个真正可以信赖的“小医生”了。来找她看病的社员,眼神里多了更多的信任和托付。
秋收的大幕,就在这场意外的考验后,正式拉开。而伊拉,也以她的方式,通过了成为一名真正赤脚医生的第一次严峻考核,迎来了属于她的“收获”季节。她的成长,如同地里的庄稼,历经风雨,终见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