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像个倒扣的火炉。太阳毒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连续二十多天没下一滴雨。垄沟干裂出口子,原本该抽穗扬花的玉米,叶子蜷缩发黄,像一条条垂死的虫,蔫头耷脑地立在田里。就连最耐旱的高粱,也失了精气神。
旱魃为虐。
老人们蹲在田埂上,望着灰蒙蒙的天,唉声叹气,眼里是掩不住的绝望。这可是关系一年收成、关系全队老少口粮的关键时期啊!
王卫东等人的口号,在龟裂的土地和焦渴的禾苗面前,彻底失去了魔力。他们组织了几次“挑灯夜战,抗旱保苗”,但无非是更加耗费人力地挑水浇地,对于大面积干旱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井水水位急剧下降,挑上来的水混着泥沙,浇到地里很快就蒸发了,反而让土地板结得更厉害。社员们的疲惫和怨气与日俱增。
伊拉看着这一切,心急如焚。她知道,必须想办法,哪怕只能保住一小部分庄稼,也能给屯子留点希望。她想起了系统里那些零散的农业知识,以及前世模糊印象中的一些抗旱土办法。
她再次动用了【技能融合与创新推演】。这次,她融合的是【基础农业观察实践】、【常见植物特性了解】以及有限的物理常识(关于水分蒸发和保温)。她投入了200积分,希望能得到一个在当前条件下可行的方案。
【指令确认。消耗积分200点。技能融合推演启动……】
【推演中……关联知识匹配度中等,宿主具备一定实践经验……推演成功率判定中……】
【推演成功!】
【获得复合方案:【简易覆盖保墒与根区微灌法】。】
【方案简述:1. 利用麦秸、杂草、落叶等覆盖作物根部土壤,减少水分蒸发。2. 就近寻找低洼处或有夜潮的地块,深挖浅坑,收集微量渗水,或利用废弃瓦罐、竹筒等容器,底部钻孔,埋入作物根部附近,进行缓慢渗灌,集中有限水分供应关键生长期。3. 选择耐旱作物(如部分豆类)进行补种,减少损失。】
【提示:此法效果有限,需大量人力,且依赖于具体地理条件。】
【宿主当前积分:5623点。】
方案很土,甚至有些笨拙,但确是眼下唯一可能有点效果的办法。伊拉立刻行动起来。她先找到了张建军书记(虽然他称病,但伊拉知道他只是避其锋芒,暗中仍关心生产),悄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张书记听完,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但随即又黯淡下去:“法子是好法子,可是……现在没人听我的了,也组织不起人手啊。”
“不用大队组织,”伊拉坚定地说,“我们从‘妇女健康小组’和信得过的几家开始,先在小范围内试验。有效果了,大家自然会跟着学。”
张书记看着伊拉被晒得微黑却目光坚定的脸,重重地点了点头:“好!你去弄!需要啥旧的坛坛罐罐,我帮你找!”
伊拉首先动员了周薇、孙晓芸、赵红英(她经过上次看病,态度已明显转变)等核心妇女,又串联了几户平时关系好、踏实肯干的社员。她没有讲大道理,只是说:“咱们不能眼看着庄稼旱死。有个土法子,费点劲,但或许能救活几棵是几棵。愿意干的,晚上跟我去地里。”
夜幕降临,暑热稍退。伊拉带着十几个妇女和少数几个老成持重的男劳力,像地下工作者一样,悄悄潜入自家的承包田和几户关系好的地块。她们按照伊拉教的方法,把收集来的麦秸、干草仔细地覆盖在玉米根部;又在田边低洼处挖了浅坑,希望能聚集点夜潮气;还把一些破了口子的瓦罐、葫芦瓢底部钻上小孔,装满水后埋在几株特别珍贵的、长势稍好的玉米根部。
这是一场沉默的战斗。没有口号,只有汗水滴落在干裂土地上的轻微声响,和偶尔压低嗓音的交流。月光下,她们的身影忙碌而坚定。
王卫东那边的人也察觉到了这边的动静,但看到只是些妇女在“瞎鼓捣”,嗤之以鼻,并未过多干涉。
几天后,奇迹发生了。虽然大部分田地依旧惨淡,但那些经过了“特殊处理”的田块,尤其是进行了根部覆盖和微灌的玉米,虽然依旧瘦弱,但叶子竟然没有继续枯萎下去,甚至在清晨时分能看到一丝微弱的返绿迹象!这与旁边大片枯黄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微小的差异,在绝望的社员眼中,不啻于久旱后的甘霖!
“快看!爱国家的苞米!好像……好像缓过来点了?”
“还有老张家那块地也是!咋回事?”
“听说是拉拉带着人晚上弄的……说是啥保墒……”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屯子。这一次,不用任何人动员,许多社员自发地找到伊拉,迫切地询问方法。伊拉毫无保留,在田间地头现场教学,讲解覆盖保墒的原理和微灌的技巧。很快,红星生产队的田野上,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人家开始在自家地里铺草、挖坑、埋破罐子。虽然笨拙,虽然辛苦,但人们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王卫东站在地头,看着眼前这自发形成的抗旱热潮,脸色铁青。他试图强调“人定胜天”的精神力量,但在实实在在的生存危机和伊拉带来的有效方法面前,他的话语显得如此空洞。他第一次感到,自己一直鼓吹的那套东西,在土地和粮食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一些原本追随他的年轻社员,也悄悄加入了铺草保墒的行列。
伊拉没有沾沾自喜,她知道这仅仅是缓解,无法根本解决旱情。她又在思考,能否找到更耐旱的作物品种,或者利用系统推演更有效的集水方法。同时,她药圃里的某些耐旱草药的长势,也给了她一些启发。
这场与旱魃的较量,无形中成了两种理念的试金石。伊拉用最朴素的“土法”和务实的行动,赢得了大多数社员的心。她的影响力,在焦渴的土地上,悄然生长,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实。屯子的权力天平,正在发生着不易察觉却决定性的倾斜。而更大的考验,或许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