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正是收获的季节。田野里,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压弯了腰,空气中弥漫着庄稼成熟的芬芳。一年中最忙碌、也最喜悦的秋收再次来临。
今年的秋收,对于伊拉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对她农业实验成果的检验,也是她获得县级表彰、经历省报采访风波后,第一次以“典型”的身份,面对全队的父老乡亲。
她依旧背着药箱,活跃在田间地头。但这一次,她感受到的目光更加复杂。有由衷的敬佩和感激,也有悄然升高的期望,或许,还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都想看看,这个被捧得如此之高的小神医、小模范,在关键时刻是否真的名副其实。
伊拉摒弃杂念,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保障秋收生产中。她处理起各种劳损、外伤、中暑后遗症更加得心应手。她的药箱里,除了常备药,还有她根据去年经验改良的、口感稍好一些的“升级版防暑饮”,以及用新采收的草药试制的、效果更好的止血粉和消炎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员们很快发现,伊拉开的药、做的处理,确实见效快、痛苦小。她那手又稳又轻的注射技术,尤其受需要打止痛针的壮劳力欢迎。曾经那个需要她心理疏导才缓过来的韩老蔫,现在见了她就咧嘴笑,主动帮她宣传:“信拉拉的,准没错!”
更让社员们信服的是伊拉的那片实验田。当金黄的玉米棒子被掰下来,过秤计量时,结果让所有人惊叹:采用伊拉精选种子和育苗方法的田块,亩产比相邻的普通田块高出近三成!而且籽粒饱满均匀,品质极佳。
事实胜于雄辩。之前对伊拉农业技术还将信将疑的社员,这下彻底服气了。秋收间隙,找伊拉请教选种、育苗技术的社员络绎不绝,比她之前办夜课的时候还要积极。伊拉不厌其烦,在地头、在场院,利用休息时间现场教学,将她摸索出的经验倾囊相授。
张建军书记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看着伊拉实验田里金灿灿的玉米,脸上笑开了花。伊拉这个典型,是立得住的,是经得起检验的!他已经在心里盘算着,明年要在全队推广伊拉的种植方法。
【农业实验成果经秋收检验获得成功,亩产显着提高,技术得到广泛认可,影响力从医疗卫生扩展至农业生产,综合价值凸显。奖励积分+120点!】
【秋收医疗保障工作出色,技能熟练度与群众信任度同步提升。奖励积分+30点。】
【宿主当前积分:3193点!】
然而,“典型”的烦恼也接踵而至。秋收刚结束,公社就下发通知,要组织一个“伊拉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到全公社各个生产队进行宣讲,让更多人学习她的“崇高精神”和“先进经验”。
同时,县里也来了通知,要抽调伊拉参加为期十天的“全县优秀青少年代表学习班”,与来自各条战线的优秀青年一起学习、交流。
这两项任务,无疑都是重要的政治荣誉,但也意味着伊拉要离开生产队,离开她熟悉的卫生所、药圃和实验田,去应付各种会议和活动。
伊拉拿着通知,心里十分矛盾。她知道自己不能拒绝,这是组织安排。但她更惦记着刚采收完需要追肥养护的药圃,惦记着卫生所里日渐增多的病人,惦记着那些等着她指导农业技术的乡亲。
李大夫看出了她的为难,叹了口气:“去吧,孩子。这是任务,也是责任。出去见见世面也好。卫生所有我,药圃让你爹娘帮着照看一下。就是别忘本,记住你的根在哪里。”
伊拉点了点头。她找到张书记,没有推辞任务,但提出了一个请求:报告团的内容,能不能多讲具体的做法和经验,少一些空泛的口号?学习班结束后,希望能尽快回来,不想耽误太久。
张书记答应了她的请求。
于是,在这个秋末冬初,伊拉开始了她的“典型”生活。她跟着报告团,走遍了公社的各个角落。站在陌生的讲台上,面对台下众多好奇、怀疑或期待的目光,她依旧讲她的“田埂诊所”,讲“防暑饮”,讲选种育苗,讲那次惊心动魄的抢救,讲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她的报告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接地气的实在货,反而赢得了更多基层干部和社员的认可。
参加县里的学习班,对她来说则是打开了另一扇窗。她见到了来自工厂、学校、其他公社的优秀青年,听他们讲述不同的奋斗故事,交流各自的工作学习心得。她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理论知识,吸收着新的思想,思维和视野都得到了拓展。
但无论走到哪里,她心里始终惦记着红星生产队。学习班一结束,她谢绝了县里安排的参观活动,第一时间赶回了家。
跳下骡车,她甚至没先回家,就直奔卫生所和药圃。看到李大夫将卫生所打理得井井有条,看到父母将药圃照料得不错,大部分草药安全越冬,她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只有回到这片黑土地,闻着熟悉的草药香和泥土气,伊拉才感到真正的踏实。她知道,“典型”的光环是暂时的,而扎根于此、服务于此的使命才是永恒的。这次短暂的离开,让她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不辜负荣誉,但更要不负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的期望。她的沉淀,将在归来后,以更成熟的方式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