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参展家具完工的第二天,省轻工厅的周厅长亲自带着专家验收组,再次来到了双河堡子。
这一次,工坊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那堂黄花梨翘头案和紫檀圈椅,被小心翼翼地安放在铺着崭新蓝布的长条桌上,在初夏的阳光下,散发着温润如玉的光泽和淡淡的木香。
周厅长和专家们围着家具,看得极其仔细。放大镜检查榫卯接缝,水平尺测量平整度,手指抚摸每一寸漆面,甚至轻轻敲击听音辨质。
良久,周厅长直起身,摘下眼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激动和赞赏:
“好!太好了!陈厂长,郑师傅,还有各位师傅们!你们……你们创造了奇迹啊!”
他指着翘头案那严丝合缝的夹头榫,对随行人员说:“看看!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不用一根钉子,却能承受千斤之力!这工艺,这精度,国际一流水平!”
他又抚摸着圈椅上流畅的卷草纹镶嵌:“还有这镶嵌技艺,细腻传神,浑然天成!把中国画的意境都融进去了!好!太好了!”
专家们纷纷点头附和,赞不绝口。验收顺利通过,评价极高!
周厅长当场拍板:“这套作品,定名为‘明韵’,作为我省工艺美术品的重点推荐项目,参加德国国际手工艺博览会!厅里会安排专业包装和运输,确保万无一失!”
消息传来,整个工坊沸腾了!两个月不分昼夜的辛苦,终于换来了最高的认可!
郑怀古被众人簇拥着,老爷子虽然疲惫,但腰板挺得笔直,眼里闪着泪花,嘴里反复念叨:“没丢人……没给老祖宗丢人……”
石根、赵小满、马永贵这些年轻人,更是激动得又跳又叫,互相捶打着肩膀,释放着积压已久的压力和喜悦。
陈山河紧紧握住周厅长的手,声音有些哽咽:“谢谢厅长!谢谢领导给我们这个机会!”
周厅长用力回握:“是你们自己争气!用实力赢得了尊重!‘北匠’这个牌子,这次要响彻国际了!”
接下来的日子,工坊像过节一样。省里派来了专业的摄影团队,为“明韵”套家具拍摄了精美的宣传照片。轻工厅还特意制作了中英文对照的说明牌,详细介绍作品的工艺特色、文化内涵和制作匠人。
李杏枝小心翼翼地将所有资料整理归档,她知道,这是“北匠”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临装箱前夜,陈山河和郑怀古最后一次检查家具。月光下,黄花梨的木纹如流水般静谧,紫檀的色泽如夜空般深邃。
“郑师傅,”陈山河轻声说,“明天,它们就要漂洋过海了。”
郑怀古用粗糙的手掌,轻轻拂过案面,像在抚摸孩子的脸庞:“走吧……让外边的人也瞧瞧……咱中国匠人的手艺……”
他的声音里,有骄傲,有不舍,更有一种传承的欣慰。
第二天,在省厅工作人员的精心护送下,“明韵”家具被妥善包装,装上了开往港口的专车。工坊全体人员都来到村口送行,像送别出征的勇士。
汽车缓缓启动,渐渐远去。众人久久伫立,目送着承载了他们心血和梦想的作品,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回到工坊,院子里空荡荡的,大家心里也空落落的。这两个月,太累了,也太充实了。
陈山河看着有些沉寂的众人,拍了拍手,朗声道:“都打起精神来!‘明韵’出海,是咱们‘北匠’的新起点!不是终点!咱们的活儿,还得继续干,而且要干得更好!”
他指着空出来的工作台:“郑师傅,咱们得琢磨新样子了!石根,生产要抓起来!杏枝,账目理清楚!王叔,料备足!咱们‘北匠’的招牌,不能光靠一两件宝贝撑着,得靠咱们天天出的活儿,件件是精品!”
一番话,重新点燃了大家的斗志。是啊,扬帆出海,是为了更好的归来!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逆袭的路上,每一次巅峰体验,都是为了积蓄力量,攀登更高的山峰。“明韵”的出海,将“北匠工坊”推向了国际舞台,也为其未来发展,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而陈山河和他的伙伴们,已经准备好,迎接下一个挑战,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