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纷纷扬扬的雪花,将双河堡子染得一片洁白。“北匠工坊”的院子里,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大红的灯笼挂上了新厂房的门楣,崭新的春联贴在了大门两侧。郑怀古亲自挥毫,上联是“精工细作传承匠心”,下联是“货真价实信誉八方”,横批“北匠工坊”。字迹苍劲有力,透着老匠人的风骨。
工坊里,一年一度的年终总结暨团年会,正要开始。
宽敞明亮的二期厂房被临时布置成了会场。崭新的工作台拼成了长条桌,铺上了李杏枝带着女工们用新布赶制的桌布。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大块的红烧肉、整只的烧鸡、自家灌的香肠、酸菜炖粉条、油炸花生米……香气四溢。每张桌子中间,还摆着几瓶当地产的“高粱烧”。
工坊所有人,包括郑怀古、石根、李杏枝、王老蔫、赵小满、马永贵、铁蛋、栓柱等二十几号人,全都到齐了。大家脱下了沾满木屑的工作服,换上了过年才穿的新衣裳,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和轻松的笑容。
陈山河站在临时搭起的小讲台前,看着眼前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心潮澎湃。一年前的今天,工坊还只有几间破土房,几个人勉强维持。如今,厂房宽敞,设备齐全,队伍壮大,业务稳定,品牌也有了名气。
“各位老师傅,各位兄弟姐妹们!”陈山河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忙活了一年,辛苦大家了!今天小年,咱们关起门来,不说外话,就唠唠咱自家的嗑,吃顿团圆饭!”
下面响起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我先说说咱们这一年的收成。”陈山河拿出李杏枝准备的账本(简化版,只列了大数),“刨去所有开销,咱们工坊,今年净赚了这个数!”他伸出一个巴掌,翻了两下。
“一万块?!”下面有人惊呼。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对!一万块!”陈山河肯定地说,“这钱,是咱们大伙儿一凿一斧干出来的!是汗珠子砸脚面换来的!干净!硬气!”
掌声雷动。王老蔫激动地直拍大腿;赵小满和马永贵兴奋地交头接耳;连郑怀古都捻着胡须,嘴角带笑。
“这钱,怎么花?”陈山河顿了顿,等大家安静下来,“我和杏枝、郑师傅、石根商量了,定了个章程:第一,留足明年发展的本钱,买好料,添设备;第二,照老规矩,拿出三成,给大家发年终奖!剩下的,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也算咱们工坊的‘家底’!”
“好!”这下连最沉稳的老师傅都叫起好来。年终奖!这意味着每家每户都能过个肥年!
李杏枝开始按名单发红包。每个红包上都写着名字和金额,根据贡献大小,有多有少,但都厚实实的。拿到红包的人,脸上笑开了花,互相比较着,打趣着,气氛热烈。
发完红包,陈山河端起酒杯:“这第一杯酒,敬郑师傅!没有您老坐镇,就没有咱‘北匠’的今天!”众人齐声附和,纷纷向郑怀古敬酒。老爷子难得地没有推辞,抿了一口,脸上泛着红光。
“第二杯,敬所有老师傅和兄弟姐妹们!大家辛苦了!”陈山河一饮而尽。众人纷纷举杯,欢声笑语不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更加活跃。石根被大家起哄,红着脸唱了一段东北二人转,虽然跑调,但逗得大家前仰后合。赵小满和马永贵表演了一段用工具敲打的“打击乐”,有模有样。连最腼腆的铁蛋,也被灌了几杯酒,大着舌头说要跟栓柱比赛来年谁学的本事多。
陈山河和李杏枝挨桌敬酒,感谢每一位付出辛勤劳动的伙伴。看着这一张张质朴而充满希望的脸,陈山河心里暖暖的。这就是他的团队,他的家人,他重生归来,最宝贵的财富。
窗外,雪花依旧静静飘落;屋内,炉火正旺,情意正浓。零点的钟声即将敲响,预示着新的一年到来。
陈山河站在窗边,望着银装素裹的村庄和远处朦胧的山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还会有很多挑战,但他不再迷茫,也不再孤单。他有值得信赖的伙伴,有蒸蒸日上的事业,有脚下这片坚实的黑土地。
逆袭的人生,已经驶入了正确的轨道。新年的钟声,将是“北匠工坊”迈向新征程的号角。来年,必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