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怀古的心事,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陈山河心上。他知道,光靠言语安慰是不够的,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老爷子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手艺和经验,在合作社的新阶段,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珍贵。
第二天一早,陈山河就召集了管委会紧急会议,把郑怀古的忧虑和自己的设想说了出来。
“郑师傅的担心,不是没道理。”陈山河开门见山,“合作社要现代化,要效率,但不能把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给丢了!郑师傅那双手,肚子里的经验,是咱‘北匠’的魂!没了魂,再好的机器也是空架子!”
石根第一个赞同:“山河哥说得对!这次外贸单子,好几个坎儿,都是郑师傅凭经验跨过去的!图纸可画不出来那手感!”
李杏枝也点头:“郑师傅是咱的定海神针,得让他安心。”
王老蔫拍板:“对!得让老爷子觉得,咱离不了他!”
意见高度统一。陈山河立刻拍板:成立“郑怀古专家工作室”!并确定了工作室的定位和运作方式:
定位: 非营利性技术研发和传承机构,直属合作社管委会领导。是合作社的“技术心脏”和“人才摇篮”。
核心职能:
1. 工艺研发与攻关: 专攻高难度、高附加值产品的工艺设计和样品制作,解决生产中的技术瓶颈。
2. 技艺传承与培训: 由郑怀古主持,选拔有潜力的青年匠人(首批定员三人,包括石根、赵小满和一名优秀学徒),进行系统性的高端技艺传授。
3. 质量最终裁定: 对合作社出厂的重要产品,尤其是“怀古系列”和外贸产品,拥有最终质量否决权。
4. 技术资料整理: 系统整理郑怀古的技艺经验,形成文字、图谱甚至影像资料,建立“北匠”技术档案库。
资源配置:
- 场地: 将工坊里最安静、光线最好的一间小库房收拾出来,单独挂牌,作为工作室专用。内设工作台、工具墙、资料柜和一个小型茶座。
- 设备: 配备最好的手工工具和必要的精密测量仪器,确保研究条件。
- 人员: 郑怀古为首席专家,全权负责。石根兼任助理,协调资源。配备一名细心认真的年轻社员(选了李杏枝的侄女李秀兰)担任资料员,负责记录和整理。
- 经费: 合作社单列预算,确保工作室运转无忧,郑怀古享受特殊津贴。
方案已定,立刻行动。石根带着人,花了两天时间,把库房收拾得窗明几净,工具摆放井然有序,墙上挂上了郑怀古的一些老工具和获奖照片。李杏枝准备好了崭新的记录本和绘图工具。陈山河亲自在一块上好的梨木板上,刻了“郑怀古专家工作室”几个大字,郑重地挂在了门口。
挂牌那天,没有搞仪式。陈山河、石根、李秀兰,陪着郑怀古走进了这间专属的工作室。
老爷子背着手,在屋里慢慢踱步。他摸摸光滑的工作台,看看墙上挂着的、陪伴了他几十年的老伙计——那些凿子、刨子、角尺,又翻了翻桌上崭新的记录本和绘图工具,最后目光落在窗外院子里忙碌的车间。
良久,他转过身,看着陈山河,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却只是重重地拍了拍陈山河的肩膀,然后对石根和李秀兰挥挥手:“行了,忙你们的去。俺……看看料。”
从那天起,郑怀古的生活节奏变了。他大部分时间待在工作室内,不再是事无巨细地巡视车间,而是专注于几件事:
研究新样。 外贸公司对下一批家具提出了新要求,有一个榫卯结构特别复杂。郑怀古就对着图纸和木料,反复琢磨,试制了小样,直到找到最稳妥的方案,才把标准工艺教给石根。
带徒传艺。 每周固定两个下午,他把石根、赵小满和选中的学徒叫到工作室,关起门来上课。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针对特定技法,深入讲解原理,示范手法,甚至手把手纠正细微的误差。要求极其严苛,但讲解比以往更有耐心,更系统。
整理心得。 在李秀兰的帮助下,他开始尝试把一些“只可意会”的经验,用语言描述出来,或者让李秀兰画成示意图。过程很慢,有时为了说清一个下凿的“巧劲”,要比划半天,但老爷子乐此不疲。
变化是潜移默化的。郑怀古的脸上,重新有了那种专注于技艺时的沉静和光彩。车间里遇到真正的难题,石根还是会来“工作室”请教,老爷子几句话的点拨,往往能省去几天的弯路。社员们看到“专家工作室”的牌子,对郑怀古更多了一份敬重,也明白了合作社对传统技艺的珍视。
一天下午,郑怀古正在工作室里打磨一个试做的花牙,陈山河悄悄走进来,站在旁边看。老爷子全神贯注,手下沉稳,刨花均匀地卷出,动作流畅自然,仿佛与手中的木头融为一体。
陈山河没有打扰,静静看了一会儿,悄悄退了出来。他知道,这块“心病”,算是找到对症的方子了。成立专家工作室,不仅安顿了郑怀古这位功勋老匠人的心,更为“北匠”的技术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一根坚实的桩基。逆袭的路上,对人的尊重和智慧的运用,远比任何硬件投入都更重要。郑怀古这棵老树,在合作社这片新土壤中,又发出了鲜嫩的枝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