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厂房落成,带锯机轰鸣,人手也补充到位。“北匠工坊”的产能有了质的飞跃。陈山河立刻着手赶制南方钱老板的第一批订单。
这批订单数量大,种类多,有仿明式的茶台、圈椅,也有带玻璃门的书柜,还有几件小巧精致的多宝格。每一样都对工艺要求极高。
工坊里灯火通明,日夜赶工。郑怀古带着石根、赵小满负责核心的榫卯结构和雕刻;陈山河和王老蔫、马永贵负责下料、组装和粗打磨;李杏枝则领着李强等新招的学徒,负责最后的细砂纸打磨和上蜡。每个人各司其职,忙而不乱。
郑怀古对这批货要求格外严苛。每个榫头必须严丝合缝,用手拍进去,发出沉闷的“噗”声才算合格。雕花不能有半点毛刺,线条必须流畅自然。老爷子拿着放大镜,一件件检查,稍有瑕疵,立刻打回去返工。
“这是咱们‘北匠’的名片!砸了牌子,以后就别想在南边立足!”郑怀古沙哑着嗓子,对徒弟们吼道。
石根和赵小满屏息凝神,手下越发仔细。马永贵起初还有点毛躁,被郑怀古骂了几次后,也沉下心来,打磨出的部件光滑如镜。
陈山河则严格把控进度和用料。他让李杏枝建立了详细的工单,每件家具用了什么料,谁做的哪个部件,耗时多久,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确保按时交货的同时,成本也心中有数。
李杏枝的账本记得密密麻麻,进出料、工时、耗材,一笔笔清晰可查。她甚至开始学着核算单件产品的成本,为定价提供依据。
半个月后,第一批货,二十套仿古家具,终于全部完工。
打包是个细致活。陈山河买来了厚厚的草垫子和新麻袋。每件家具先用软布擦拭干净,角部用草垫仔细包裹,再用麻绳捆扎结实,防止运输途中磕碰。最后,每件家具上都挂上一个用红绳系着的小木牌,上面烙着“北匠”二字和编号。
装车那天,全工坊的人都来帮忙。看着一件件精心打造、包装整齐的家具被小心翼翼地抬上雇来的卡车,大家心里都充满了成就感和一丝不舍。
“放心吧,山河哥,咱这活儿,拿到哪儿都不掉价!”石根拍着胸脯说。
陈山河点点头,把货运清单和发票仔细收好。这批货,不仅关系到眼前的货款,更关系到“北匠”在南方市场的口碑和未来。
卡车发动,缓缓驶出双河堡子,向着南方驶去。陈山河站在村口,直到卡车消失在尘土中,才转身回厂。
接下来的日子,是漫长的等待。虽然和陈山河合作已久,钱老板信誉不错,但毕竟路途遥远,货损、延期、甚至意外,都有可能发生。工坊里气氛有些凝重,大家干活时都沉默了许多。
李杏枝更是提心吊胆,每晚都要把账本拿出来反复核对,生怕出一点差错。
十天后,邮电所的老王骑着绿色自行车来到工坊门口,扬着一封电报喊:“陈山河!电报!加急的!”
陈山河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快步冲出去,接过电报的手有些抖。他深吸一口气,展开电报纸。
电报是钱老板发来的,字数不多,却字字千金:
“货已全数收到,完好无损。客户验货,极为满意,赞不绝口。货款已按约汇出。速发第二批,数量加三成。钱。”
成了!
陈山河猛地一挥拳头,脸上绽放出巨大的笑容,多日的焦虑一扫而空!
“好消息!钱老板说货收到了,客户非常满意!货款汇出来了!让咱们赶紧发第二批,还要加量!”陈山河对着工坊里翘首以盼的众人大声宣布。
“太好了!”
“哈哈!咱们的家局在南边打响啦!”
工坊里瞬间沸腾了!郑怀古长长舒了口气,掏出烟袋,的手却有点抖,划了好几根火柴才点着。石根、赵小满他们兴奋地击掌欢呼。李杏枝背过身,悄悄抹了抹眼角。
第一批货的顺利交付和好评,像一剂强心针,让整个“北匠工坊”士气大振。这不仅是一笔成功的生意,更是对“北匠”品牌和工艺的极大肯定!
逆袭的路上,每一个坚实的脚印,都汇聚成通往成功的阶梯。南下第一批货的成功,标志着“北匠工坊”正式在南方市场站稳了脚跟。陈山河知道,更广阔的天地,正在前方等待着他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