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县里召开了“全县农村多种经营先进典型表彰大会”。陈山河作为红旗公社的代表之一,被通知去参加。
接到通知时,陈山河有些意外。他这“北匠工坊”,虽然小有名气,但毕竟是个体性质,规模也不大,能上县里的表彰会?
老支书倒是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山河,好事!这说明县里认可你了!去了好好说,给咱红旗公社长长脸!”
陈山河收拾整齐,穿上李杏枝新做的中山装,骑车去了县城。
会场设在县礼堂,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台上坐着县里的领导,台下是来自各公社的先进代表,有养猪大户、种粮能手、编织能手,也有几个像陈山河这样的个体经营者。
陈山河坐在人群中,听着领导念表彰名单和先进事迹。大多数是表扬集体生产队或者种养殖大户,轮到个体经营者时,介绍都比较简单,多是“搞活流通、方便群众”之类的套话。
当念到“红旗公社双河堡子大队,陈山河”时,陈山河赶紧挺直腰板。
台上的领导念道:“……陈山河同志,创办‘北匠工坊’,立足农村,服务农业,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其生产的木器家具,工艺精湛,款式新颖,远销南方,打响了本地产品的名气,是农村青年勤劳致富、勇于创新的优秀代表!特此表彰!”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陈山河上台,接过盖着大红印章的奖状和一个暖水瓶(当时的典型奖品),心情有些激动,但更多的是清醒。
他知道,这表彰,更多是象征意义。县里需要树立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他恰好符合条件。但这也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个体经济,只要合法经营、做出成绩,是受到鼓励和保护的!
会后,有个简短的座谈会。县里领导特意点了陈山河的名,让他讲讲经验。
陈山河没有怯场,他站起来,语气朴实,但条理清晰:
“感谢领导肯定。我没什么大经验,就是觉得,现在政策好了,咱们农民不能光守着几亩地。我有点木匠手艺,就想着把活儿干好,干精细。现在城里人、南方人,不光要东西结实,还要样子好看,用着舒心。我们就琢磨着,在传统手艺上加点新样子,用好料,下细工。”
他举了仿古家具的例子:“比如做仿古家具,我们不光学老样子,更学老手艺里的榫卯精神,不用一根钉子,靠手艺吃饭。这样打出来的东子,才有魂,才值钱。”
他又提到带动乡亲:“光我一个人富不算富。我带着屯里几个小年轻一起干,他们学手艺,挣工钱,家里也宽裕了。以后还想多招几个人,把摊子再弄大点。”
他没有空喊口号,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体会和做法,赢得了在场不少人的共鸣。
座谈会后,有几个其他公社的代表围上来,向陈山河取经。陈山河也谦虚地交流,了解到其他地方的一些资源和市场信息,受益匪浅。
更让陈山河意外的是,散会后,县乡镇企业局的一位副局长特意找到他,简单聊了几句,鼓励他继续好好干,有什么困难可以反映。
这张奖状和这次会议,意义远不止于荣誉。它相当于给“北匠工坊”披上了一层“合法合规、受到鼓励”的金色外衣,极大地提升了信誉度和知名度。
陈山河回到屯里,把奖状端端正正地挂在了服务队墙上的营业执照旁边。红彤彤的奖状,和深色的执照相映生辉,成了“北匠工坊”最硬气的广告。
乡亲们来看热闹,眼神里充满了羡慕和敬佩。
“山河真是出息了!都上县里领奖了!”
“这下咱双河堡子可露脸了!”
李杏枝摸着那张奖状,眼圈又红了,这次是高兴的。她知道,山河哥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了。
郑怀古背着手过来看了一眼,哼了一声:“虚名。”但转身去打铁时,锤子敲得格外响亮。
石根看着奖状,眼神更加坚定。他要跟着山河哥和师傅,好好学,将来也要有这样的出息!
县里的表彰,像一阵东风,给“北匠工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陈山河知道,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把步子迈得更稳、更大。逆袭的路上,政策和风向的把握,同样至关重要。而这股风,正吹得越来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