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这天,风里总算带了点凉意。陈砚之蹲在药圃角落,给刚种下的桔梗浇水,幼苗的叶片嫩得像能掐出水,沾着晨露,在阳光下泛着青碧色。
“砚之,来看看这位老太太。”爷爷的声音从诊室方向传来,带着寻常的平和,却让陈砚之心里一紧——最近爷爷很少主动叫他看诊,除非觉得患者的情况值得他琢磨。
他擦了擦手上的泥,快步走进诊室。诊椅上坐着位头发灰白的老太太,背微微驼着,手里拄着根竹拐杖,每呼吸一次,肩膀就跟着耸动一下,喉咙里发出“嗬嗬”的痰鸣声。旁边的儿媳眼圈红红的:“医生,我娘这咳嗽快俩月了,痰特别多,白乎乎的,黏得很,总觉得咳不出来,堵在嗓子眼里难受。”
陈砚之搬了张矮凳坐在老太太身边,轻声问:“大娘,咳嗽的时候胸口闷吗?痰能咳出来吗?”
老太太喘了半天才答话,声音断断续续的:“闷……堵得慌……痰黏着呢,咳半天就出来一点点,晚上躺下来更厉害,觉都没法睡。”
他伸手搭脉,脉象滑而濡,再看舌苔,白腻得像铺了层奶油。又轻轻按了按老太太的胸口,她立刻皱起眉,说“这里胀得慌”。这让他想起《黄帝内经》里“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的说法,立秋时节,肺主收敛,若痰湿阻肺,肺气不得宣降,就容易出现这种咳喘痰多的情况。
“您是不是总觉得身上沉,不想动?”陈砚之又问。
老太太点点头:“浑身没劲儿,饭也吃不下,就想躺着。”
陈砚之走到药柜前,手指在药斗上停了停。痰湿阻肺,得先宣肺化痰,桔梗是宣肺的良药,《神农本草经》说它“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但光有桔梗不够,还得配化痰的药。
他提笔写下:桔梗10克、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甘草5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写完后,他盯着方子看了片刻,想起老太太说“饭也吃不下”,是不是该加些健脾的药?脾为生痰之源,健脾才能从根本上化痰。
正犹豫着,爷爷走了过来,拿起药方看了看,又问老太太:“大便怎么样?干不干?”
“好几天才一次,费劲得很。”老太太的儿媳接过话头,“她总说肚子胀,不想上厕所。”
爷爷看向陈砚之:“《黄帝内经》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大肠也容易不通。你用桔梗宣肺,苏子、莱菔子降气,思路是对的,但老太太大便不畅,痰湿又重,可加3克瓜蒌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助化痰。”
陈砚之茅塞顿开。肺和大肠相表里,肺气宣降正常了,大肠的传导功能也会跟着顺畅,加瓜蒌仁正好能兼顾这一点。他立刻添上“瓜蒌仁3克”,又想起爷爷之前说的“脾为生痰之源”,问道:“要不要加些白术健脾?”
“可以加6克,”爷爷点头,“但别加多,老太太脾胃弱,白术性温,多了怕滞气。桔梗宣肺,白术健脾,一上一下,化痰才更彻底。”
陈砚之修改好药方,心里踏实了不少。抓药时,他特意拿起桔梗,圆柱形的根段,表面黄棕色,断面有放射状纹理,凑近闻,有淡淡的辛味。他想起书里说桔梗“能载药上行”,就像个向导,能带着其他药直奔肺经,把阻塞的肺气通开。
药煎好后,呈浅棕色,带着一股淡淡的药香。陈砚之帮着老太太的儿媳把药倒进碗里,叮嘱道:“温着喝,一天两次,喝完别立刻躺下,慢慢走两步,让药气顺顺。饮食上别吃甜的、油腻的,那些东西容易生痰。”
老太太喝了药,过了约莫半个时辰,忽然咳嗽了几声,吐出几口黏痰,脸色明显好看了些:“哎呀,好像没那么堵了。”
陈砚之心里一喜,这说明药起作用了。
傍晚,他又去药圃看那些桔梗幼苗,夕阳的光洒在叶片上,泛着温暖的光泽。爷爷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他身后:“桔梗这味药,看似普通,却能‘开提肺气’,就像给堵住的窗户开条缝,让气流通起来。”
“我今天才明白‘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意思,”陈砚之转过头,“肺气通了,大便也能顺畅,原来身体里的脏腑是连在一起的。”
爷爷笑了:“《黄帝内经》讲‘整体观念’,就是说人是个整体,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你今天加瓜蒌仁,就是摸到了这个理。”
陈砚之拿出笔记本,写道:“立秋,用桔梗宣肺化痰。《黄帝内经》说‘肺主气,司呼吸’,气顺了,痰才能咳出来,身体才能舒服。桔梗像把小钥匙,能打开阻塞的肺气,再配上化痰、健脾、通便的药,就像把屋子里的脏东西一点点清出去。爷爷说,治病要看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才是中医的妙处。”
药圃里的桔梗幼苗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应和他的话。陈砚之看着它们,忽然觉得,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就像这些幼苗一样,正在慢慢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