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的清北园里的玉兰花绽出第一抹粉白。张晨风站在实验室窗前,望着窗外在晨光中舒展的枝条,手中握着一枚温润的铜牌。回京城已经月余,这枚的信物始终贴身携带,仿佛一道无形的鞭策。
风哥,项目组的人都到齐了。雷浩推门进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按照你上周提出的新架构,系统响应速度提升了三倍!
张晨风转身,眼底有淡淡的青黑,但目光清明如水。还不够。他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我昨晚又想到几个优化点...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一个月里已经成为常态。自从春节接受师父特训归来,张晨风仿佛换了个人。他依然保持着每天晚上练功的习惯,但在专业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专注力。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开始将武术修炼中的意念通达运用到技术研发中。
你们发现没有,王晓曦私下对苏晚晴说,晨风最近解决问题的角度特别刁钻,就像...就像能预判问题的走向一样。
苏晚晴推了推眼镜:他在用荣叔教的写代码。
确实,张晨风自己也能感受到这种变化。以往需要反复调试的算法,现在往往能在脑海中直接构建出最优解。这种突破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团队管理上。
这天下午,团队遇到一个棘手的技术难题。会议室里,工程师们争论不休,气氛逐渐紧张。
都静一静。张晨风轻轻叩了叩桌面。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他走到白板前,画出一个简洁的架构图:问题不在技术层面,而在逻辑闭环的设计思路上。
他用师父教的内观法,一步步引导团队梳理问题本质。不过半小时,一个困扰大家两周的难题迎刃而解。
神了!首席工程师忍不住赞叹,张总,您这思路是怎么练出来的?
张晨风微微一笑:心静自然明。
这样的突破渐渐传开,连校领导都有所耳闻。四月初的一个傍晚,张晨风接到赵震山的电话:明天上午,首长要见你。
这次见面的地点不在西山别墅,而在国防大学的一间演武厅。张晨风到场时,师父正在指导几个学员练习擒拿。令人惊讶的是,赵震山也在场,还穿着训练服。
来了?师父示意张晨风上前,震山说你这段时间进步很大,让我看看。
赵震山摆出起手式:来吧,小子,用你最近领悟的来接招。
接下来的对练让所有旁观者目瞪口呆。张晨风不仅完美化解了赵震山的攻势,还在关键时刻使出一记精妙的借力打力。更难得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从容的气度,仿佛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可以了。师父出声制止,眼中闪过赞许,天家的传承,你已经开始领悟了。
训练结束后,师父单独留下张晨风。夕阳透过窗棂,在演武厅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知道为什么选在今天考校你吗?师父问。
张晨风沉思片刻:因为明天我要去参加国家科技创新大赛的决赛?
师父点头:那只是一个契机。更重要的是,你证明了自己能够学以致用他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这是我年轻时我的师父教给我的心得,现在交给你。
笔记的扉页上,写着八个苍劲的大字:以武入道,以道驭术。
大赛当天,张晨风团队的展示惊艳全场。当评委问及核心技术原理时,他没有直接回答技术参数,而是用一个武术比喻巧妙解释:就像太极的四两拨千斤,我们的算法也是在寻找最优的作用点。
这个回答赢得满堂彩。最终,他们不仅夺得金奖,还获得了军方的特别关注。
颁奖典礼后,张晨风独自站在会场外的长廊上。月光如水,洒在他胸前的铜牌上。这时,手机响起,是师父发来的短信:
今日表现,可称。
简单的六个字,却让张晨风眼眶发热。他知道,这代表着师父的完全认可。但更让他触动的是短信末尾的落款——“师”
回校的路上,张晨风特意绕道西山。别墅的书房亮着灯,隐约可见师父伏案工作的身影。他没有进去打扰,只是在门外深深鞠了一躬。
怎么了?随后赶来的赵震山问。
张晨风直起身,目光坚定:只是在想,要怎样才配得上这份认可。
赵震山拍拍他的肩:记住首长常说的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一夜,张晨风在实验室通宵工作。当晨曦再次降临,他完成了一份全新的规划书。封面上写着:听风者生态体系构建方案。
在方案首页,他引用了师父交给他的笔记里的一句话:真正的强者,不是征服他人,而是超越自己。
当团队成员陆续到来时,都被这份详尽的规划书震惊了。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张晨风的状态——虽然一夜未眠,他却神采奕奕,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
从今天起,张晨风对众人说,我们的目标不再只是做好一个项目,而是要构建一个能够影响行业的技术生态。
说这话时,他胸前的铜牌在晨光中微微发亮。这枚曾经带给他压力的信物,如今已成为内心的力量源泉。
午后,张晨风收到一个特殊包裹。打开一看,是一套精致的文房四宝,附着一张便笺: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望你文武兼修,不负所学。
——师字
张晨风将便笺小心收好,然后铺开宣纸,研墨挥毫,写下四个大字:
任重道远
他知道,师父的认可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前路漫漫,但他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