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时分,肆虐了一夜的风雪终于渐歇,但天色依旧阴沉得像一块脏污的铅板,寒气反而更重,是一种凝滞的、能穿透层层衣物直刺骨髓的干冷。明月的烧基本退了,额头上摸起来只有些微的潮热,但依旧虚弱得像只被雨打湿的小猫,小脸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软软地依偎在母亲怀里,不肯离开半步,连喝水都只是小口小口地抿。惊澜也因昨夜担忧受凉,早起时有些鼻塞,说话带着浓重的鼻音,精神萎靡不振,乖乖地坐在炕沿,看着母亲照顾妹妹。
沈清弦几乎一夜未眠,眼底带着浓重的青黑,脸色憔悴,但眼神却异常清明锐利,仿佛经过淬火的刀刃。经过昨夜女儿病危的惊吓,她深知,在这医疗条件匮乏、气候恶劣的边关,孩子的健康是头等大事,绝不能有丝毫侥幸和依赖心理。被动等待和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她必须主动出击,利用手头的一切资源,为自己和孩子创造更安全、更适宜的生存环境。这不仅是为了应对眼前,更是为了长远打算。
她先请军医再次为明月诊脉,仔细询问了边关常见的儿疾类型、预防之法、以及日常调养的注意事项,尤其详细打听了本地人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应对严寒和疾病。军医见她态度诚恳,且昨夜处理得当,也乐意告知,提到了诸如用本地产的、性温的沙棘果泡水增强抵抗,用艾草熏屋驱寒防病等土法。沈清弦一一认真记下。
同时,她让林嬷嬷借着送军医出去的机会,顺便向府中几位看起来面善的老仆打听情况。林嬷嬷回来后,带回不少信息:比如府中水井的水性寒,需煮沸多滚几次再喝;夜里要在门窗缝隙塞上浸了醋的布条,既能防风又能防病气;孩子要穿棉肚兜护住丹田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经验,却是当地人千百年来积累的生存智慧。
综合了军医的建议和老仆的经验,沈清弦心中有了计较。她铺开纸笔,开出了一张详细的单子。上面不仅列明了急需的、药性温和的如柴胡、黄芩、茯苓等儿科药材,更包括了大匹厚实柔软的棉布、新棉花、用于制作防冻疮药膏的猪油、清热解毒的野蜂蜜、甚至还有一些工具:几个厚实的汤婆子、一批质量好的木炭,她打算自己出钱买,不再占用军需份额、以及一些木工材料,她打算让人在窗户内再加一层可拆卸的保暖隔板。
“嬷嬷,”沈清弦将单子递给林嬷嬷,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你亲自去找府中管事,按这单子上的东西,能直接从府库领用的,就用我的份例支取。若府中短缺或不合规制的,比如额外的木炭和木料,问问能否从城中市集购买,银子从我带来的私账上出,不必走公账。” 她刻意将“自掏腰包”和“不占军需”点明,避免授人以柄。
林嬷嬷接过单子,脸上仍带着一丝忧虑:“小姐,这……我们刚来没两天,就如此……大肆索要采买,怕是不太好,恐惹人非议,觉得咱们……太过娇贵,也给将军添麻烦……” 她担心会给初来乍到的小姐招来不好的名声,也怕被那些粗犷的军汉和本地仆役看轻。
沈清弦摇摇头,目光沉稳地看着老嬷嬷:“嬷嬷,这不是索要,而是必需。孩子的健康安危马虎不得,昨夜的情形您也看到了。我们并非无理要求,所需皆是实用之物,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在此立足,不给将军添乱。若府中定例不足,我们自行采买,自给自足,有何不可?将军既将内务交于我,我便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做此决定。至于非议……”她顿了顿,语气转淡,“只要我们行事磊落,账目清楚,一切为了这个家好,些许闲言碎语,何须在意?时间会证明一切。”
林嬷嬷见她说得在理,条理清晰,且态度坚决,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主见,便知小姐心中已有成算,不再多言,领命而去。
果然,府中管事见到这张详尽且颇有些“特别”的单子,面有难色,尤其是药材和额外的银骨炭,确实紧缺,按例不能轻易支取。但当林嬷嬷不卑不亢地表明,大部分物品夫人愿自行出银购买,只需府中出具方便行事的对牌,并强调此举是为了让夫人和公子小姐能尽快适应边关生活,少生病,以免耽误将军处理军务时,管事的脸色顿时好看了许多。毕竟,这位新主母并非一味索取,还体恤府库难处自掏腰包,且所需之物也的确在情理之中,于情于理都挑不出错处,甚至显得颇为懂事。手续很快办妥。
东西陆续采买回来。沈清弦亲自逐一检查,尤其是药材,她仔细辨认成色,嗅闻气味,确认无误。然后,她亲自指挥带来的侍女们,用新买的厚棉布和柔软的新棉花,连夜赶制了几套更加厚实贴身、方便活动的棉袄棉裤和棉袜,立刻给孩子们换上,替换下京中带来的、虽然华贵但保暖性稍逊的丝棉衣物。她甚至根据军医的建议和老仆的经验,亲自下到小厨房,挽起袖子,用生姜、红糖、大枣、以及刚才买来的本地沙棘干,耐心熬煮了一大锅驱寒补气的汤水。不仅仔细吹凉了喂给孩子们,也让院中所有伺候的人,无论是京城跟来的,还是本地派来的,都喝上一大碗。
“这北地风寒邪气重,极易入侵人体。大家都要注意保暖,喝碗汤驱驱寒,莫要病了,才能好好当差。”她温和地对下人们说道,语气中没有高高在上的施舍,只有平等的关切。这番举动,让原本有些拘谨、观望、甚至暗自嘀咕京城夫人难伺候的本地仆役们,心中升起一股意外的暖意,觉得这位年轻的主母,似乎并不难相处,反而心思细腻,体恤下人,不由得生出几分好感。
对于明月和惊澜,沈清弦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将护理做到极致。她不再完全依赖汤药,而是更加注重日常的精细养护。室内炭火始终保持充足,但会注意通风,避免炭气中毒。饮食上,她亲自过问,摒弃油腻,多做一些温热滋补、易消化的粥羹、烂面条,里面加入剁得极碎的肉糜和蔬菜。她每日定时带着孩子们在烧得暖和的屋内活动手脚,玩一些简单的游戏,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