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一号 在太空中航行的第三年,终于抵达天鹰座星云。当船员们看到类地行星
时,所有人心潮澎湃。这颗星球拥有大气层和液态水,地表还残留着疑似人工建筑的遗迹。更令人惊喜的是,探测器在星球土壤中检测到与昆仑山晶体相同的能量波动。
女娲一号 的登陆舱缓缓降落在羲和星表面,舱外的尘埃在推进器的气流中扬起又落下。丰收深吸一口气,率先开启舱门,踏入这颗神秘星球的土地。清新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混合着泥土与不知名植物的气息,仿佛置身于远古地球的原始森林。
检测到植物生命迹象, 陈蕾手持生物探测仪,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大气成分与地球高度相似,氧气含量 22%,氮气 76%…… 简直就是第二个地球!老李,你把土壤样本取一下,看看有没有微生物。
好嘞! 老李应了一声,蹲下身,用取样勺小心翼翼地挖了一勺土壤,装进样本瓶里。队员们沿着探测器先前标记的路径,向石阵进发。沿途,他们发现了许多奇异的植物,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叶脉中流淌着蓝色的液体,似乎蕴含着某种能量。
这些植物也太奇怪了,叶子居然有金属光泽, 小张忍不住伸手碰了碰叶片,陈队,您看这叶脉里的蓝色液体,是不是也有能量?
陈蕾点头,用探测仪扫过叶片:不仅有能量,而且能量浓度还不低,好像内置了微型能量转换装置,能直接将光能转化为更高级的能量形式。周教授,您觉得这会不会是上古文明培育的植物?
周穆清蹲下身子,用便携式显微镜观察一片叶子,惊讶地说:很有可能!这些植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复杂,比地球的植物先进多了,肯定不是自然进化来的。
当巨大的石阵出现在眼前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石阵由九块百米高的巨石组成,呈九宫格排列,每块石头表面都刻满了精致的符号和图案。石阵中央的石碑,足有三十米高,图案的笔画苍劲有力。丰收抚摸着石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留下的温度。
地脉相通,天下大同…… 这不仅是一句口号, 周穆清通过植入式翻译器解析道,结合周边的符号,这是一种星际文明交流的准则,强调不同星球文明应共享资源、和谐共生。苏晓,你把这些符号都拍下来,回去好好研究。
明白,周教授! 苏晓立刻拿出相机,对着石碑上的符号拍摄。在石阵周围,队员们还发现了一些小型建筑遗迹。这些建筑由一种类似水晶的材质构成,虽然历经岁月侵蚀,但依然坚固。走进其中一座,内部的布局井然有序,墙壁上刻着简单的生活场景: 人们手持发光的器物,在田野间劳作,与巨大的飞鸟和谐共处。
看这个, 苏晓在墙角发现了一个凹陷的圆形装置,周围刻着一圈甲骨文,陈队,您快看看这个是什么?
陈蕾走过去,用探测仪扫过装置:好像是个能量收集器!周教授,您帮忙解读一下甲骨文,看看它是怎么用的。 经过周穆清的解读,这竟是一台简易的能量收集器,利用星球的地热能转化为电能,供给日常使用。
上古文明也太厉害了,这么早就掌握了地热能利用技术, 老李感叹道,比我们现在的某些能量收集装置还简单高效。
随着探索的深入,更惊人的发现接踵而至。在一座山谷中,队员们找到了一座巨大的能源塔。塔身由昆仑晶体和一种未知的金属合金打造,顶端散发着柔和的蓝光。当丰收将手中的能量晶体靠近能源塔时,两者瞬间产生共鸣,能源塔的光芒变得更加耀眼,周围的空气也开始微微震颤。
这是上古文明的能源枢纽, 周穆清激动地说,它可以汇聚整个星球的能量,并通过晶体网络传输到其他星系。我们找到的昆仑晶体,只是这个庞大能源系统的一个节点。小张,你去检查一下能源塔的底部,看看有没有入口。
小张应声而去,很快就喊道:队长,陈队!这里有一道石门,门上刻着星际地图! 众人围过去,只见石门上刻着一幅详细的星际地图,标注着各个星系的位置和能量节点。周穆清仔细研究后,发现石门上的锁需要特定的能量波动才能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