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下魂
阿嬷总说,西门町的老榕树不该栽在戏院后巷。民国六十五年那个梅雨季,我第一次听见榕树洞里传来梳头声时,才懂这话里藏着浸了水的阴凉。
那年我十二岁,跟着阿嬷在戏院门口卖锉冰。铁皮车推过石板路时,木轮总在某块青石板上卡一下,阿嬷就会停下来,用红漆掉光的木勺敲敲车沿“慢些走,别惊着人家。”我问“人家”是谁,她却只往巷口那棵三人合抱的老榕树瞥一眼,榕树气根垂在半空,像无数双悬着的手。
七月十五那天,雨下得黏糊糊的。收摊时已近午夜,戏院散场的人群早散了,只剩霓虹灯在雨雾里晕出一片橘红。我抱着铁皮车的扶手往回走,经过榕树时,忽然听见“咔呲、咔嗒”的声响,像是有人用骨梳梳着长发。
“谁在那儿?”我壮着胆子喊。
声响停了。榕树最粗的树洞里,缓缓透出一点胭脂红。我凑过去看,洞里竟坐着个穿月白旗袍的女人,乌黑的头发垂到腰际,手里攥着柄缺了齿的牛角梳。她的脸藏在树影里,只有涂着艳红胭脂的嘴唇露在外面,像刚咬过一口熟樱桃。
“小妹妹,借把梳子。”女人的声音软乎乎的,像浸了蜜的年糕。
我吓得转身就跑,撞进阿嬷怀里。阿嬷手里的煤油灯晃了晃,光刚好照在榕树洞口——那里空荡荡的,只有几片被雨打落的榕树叶。
“你看见她了?”阿嬷的声音发颤,拉着我就往家走,脚步快得像在逃什么。回到家,她从樟木箱底翻出个褪了色的红布包,里面裹着一枚黄铜胭脂扣,扣面上刻着个“芸”字。
“她叫苏芸,民国三十八年那会儿,是这戏院最红的坤角。”阿嬷坐在煤油灯旁,皱纹里积满了往事,“那时候她和一个国民党军官好上了,说好要一起去台湾。军官先走,说在西门町等她,她揣着这枚胭脂扣,一路躲躲藏藏来寻他,却听说军官早就娶了师长的女儿。”
我盯着那枚胭脂扣,忽然想起树洞里女人的嘴唇,心里发毛:“她……她怎么会在榕树下?”
“她就在那棵树下等啊,等了一天又一天,直到梅雨季的最后一天,穿着那件月白旗袍,吊死在榕树上了。”阿嬷把胭脂扣紧紧攥在手里,指节泛白,“后来有人说,每到梅雨季,就能看见她在树洞里梳头,找那个骗了她的人。”
从那天起,我总在收摊时看见苏芸。她不再躲在树洞里,有时靠在戏院的海报墙旁,有时坐在我家铁皮车的台阶上,安安静静地看着来往的人,手里始终攥着那柄缺齿的梳。她从不跟我说话,只有一次,我看见她对着戏院门口的海报发呆——那海报上印着当红女星的脸,眉眼间竟有几分像她。
“她还在等那个军官吗?”我问阿嬷。
阿嬷叹了口气,往榕树方向撒了把米:“等不到了。那个军官前几年死了,就埋在郊外的公墓里。”
八月初的一个傍晚,雨下得特别大。我收摊路过榕树时,看见苏芸站在雨里,旗袍下摆全湿了,贴在腿上。她看见我,忽然朝我走过来,手里的梳子掉在地上,齿缝里缠着几根乌黑的头发。
“小妹妹,你见过他吗?”她的声音里带着哭腔,脸上终于露出了全貌——一双很大的眼睛,眼尾微微上挑,只是眼白里布满了血丝,像是哭了很久,“他说会在西门町等我,穿军装,戴军帽,手里拿着胭脂扣……”
我想起阿嬷说的话,鼓起勇气说:“他不会来了,他早就死了。”
苏芸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嘴唇上的胭脂像是褪了色。她往后退了几步,撞在榕树上,树皮里突然钻出无数气根,像藤蔓一样缠上她的手臂。“不可能……他说过会等我的……”她的声音越来越小,身体慢慢变得透明,最后化作一缕青烟,钻进了树洞里。
第二天,雨停了。我路过榕树时,看见树洞里放着一枚胭脂扣,正是阿嬷红布包里的那枚——黄铜的表面亮闪闪的,像是刚被人擦拭过。我捡起胭脂扣,发现树洞里还压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的女人穿着月白旗袍,靠在一个穿军装的男人怀里,笑容灿烂得像晴天的太阳。
阿嬷知道后,把胭脂扣和照片一起埋在了榕树下。那天晚上,我又听见了梳头声,只是这次的声音很轻,像是带着笑意。
后来,西门町拆迁,那棵老榕树被移走了,戏院也改成了商场。我跟着阿嬷搬去了新店,再也没见过苏芸。只是每年梅雨季,我总会想起那个穿月白旗袍的女人,想起她手里的梳子,和那枚刻着“芸”字的胭脂扣。
去年清明,我回西门町扫墓,特意绕到原来的戏院后巷。那里现在是一片停车场,只有一块小小的石碑,上面刻着“古榕树遗址”。我蹲下来,轻轻抚摸着石碑,忽然听见身后传来“咔嗒”一声——像是有人用骨梳梳了一下头发。
我回头看,阳光正好,风里飘着榕树叶的清香,什么都没有。但我知道,她终于不用再等了。或许在某个没有雨的午后,她已经找到了那个拿着胭脂扣的人,一起走向了没有梅雨季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