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中,长浏市地铁站又迎来了新一天的忙碌。林晓梦站在3号安检口,脑海中仍回响着昨夜书中的管理理论,目光却已习惯性地扫视着过往人流。早高峰的乘客形色匆匆,大多面无表情地将背包甩进安检机,再机械地取回——这是一幅她再熟悉不过的城市图景。
“请大家提前取出随身液体和电子产品...”她重复着每日都要说上数百遍的提示语,声音因连日的疲惫而略显沙哑。
就在这流水线般的节奏中,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引起了她的注意。那是一位约莫七十岁的老人,身穿藏青色工装,虽然洗得发白却熨烫得十分平整。他手提一个深褐色木质工具箱,箱子边角包裹的铜片已经氧化发黑,显然年代久远。老人走得很慢,每一步都踏得沉稳,与周围行色匆匆的人流形成鲜明对比。
轮到老人过安检时,他小心翼翼地将工具箱放入安检机,目光紧随着箱子在传送带上的移动,那神情仿佛在护送什么稀世珍宝。
“滴滴滴——”安检机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声。
屏幕上清晰显示,工具箱内有多件金属器具,其中几件形状尖锐,属于明确禁止携带的锐器。
“老师傅,请您开箱配合检查。”林晓梦礼貌地说。
老人顿时紧张起来,双手护住工具箱:“姑娘,这些都是我的工具,不能离身的。”
“请您理解,我们需要确认里面没有违禁品。”
在林晓梦的坚持下,老人极不情愿地打开了箱子。工具箱分三层展开,里面整齐排列着各种雕刻工具:凿子、刻刀、锉刀、小锤...每一件都擦拭得锃亮,木质手柄被磨得光滑如玉,显然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
“老师傅,这些刻刀和凿子都属于锐器,按规定不能带进地铁。”林晓梦为难地说。
老人的眉头立刻皱成了“川”字:“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工具,我跟它们打了一辈子交道。今天是要去给博物馆修复一件木雕,必须用这套工具。”
“您可以考虑托运或者其他交通方式...”
“托运?”老人声音提高了八度,“这些工具比我的命还重要,我绝不放心交给别人!我坐地铁几十年了,从来都是带着它们进出!”
后面的乘客开始不耐烦地骚动起来。小李凑到林晓梦耳边低语:“晓梦,按规定直接没收就是了,跟他啰嗦什么?”
林晓梦却犹豫了。她看着老人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稳健的手,还有工具箱里那些明显被珍视的工具,想起了《变革管理的艺术》中的一句话:“规则是为人服务的,而非人为规则服务。”
“老师傅,我理解这些工具对您很重要。”她语气缓和下来,“能告诉我您要去哪个博物馆吗?”
老人稍稍平静了些:“市博物馆,今天要修复的是一件清代木雕观音,只有我这套工具才能不伤到原有的包浆。”
林晓梦迅速思考着解决方案。完全放行违反规定,但强行没收这些传世工具又太过不近人情。她想起地铁站有便民服务处可以临时保管物品,但让如此珍贵的工具离开主人视线,老人肯定不会同意。
“我有一个提议,”她斟酌着说,“您能否选出几件今天必需的工具,我们把刃口进行安全包裹后允许您携带。其余工具我们可以密封保管,您回来时再取回。您看这样行吗?”
老人沉思片刻,脸上的皱纹稍稍舒展:“这个主意...倒也可行。”
接下来的十分钟,林晓梦协助老人挑选工具。她惊讶地发现,每件工具老人都能说出它的来历和特殊用途:“这把平口凿是我爷爷民国时期打的,专门用于精细修边;这把圆口凿是我父亲添置的,适合处理弧形曲面...”
趁着老人挑选工具的间隙,林晓梦迅速请示了值班班长。出乎意料的是,李哥竟然批准了这个变通方案,只是要求详细记录在案。
在包裹工具刃口时,林晓梦好奇地问:“老师傅,您做这一行多少年了?”
“整整五十五年了。”老人语气中带着自豪,“十六岁跟着父亲学艺,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现在的年轻人啊,没几个愿意学这门手艺了。”
他看着林晓梦细心地为每件工具包裹缓冲材料,赞许地点点头:“姑娘,你跟他们不一样。他们只知道死守规定,你却懂得变通。”
林晓梦微微一笑:“规定很重要,但理解和尊重同样重要。”
妥善处理好一切后,她为老人指明了去市博物馆的最佳路线,并将保管凭证交到他手中。老人郑重地接过凭证,又从工具箱最里层取出一个小木雕——一只栩栩如生的麻雀,递到林晓梦手中。
“这是我平时练手雕的小玩意儿,送给你。”老人说,“谢谢你懂得尊重一个老手艺人的心血。”
林晓梦接过这份意外的礼物,感受着木雕在掌心的温润触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老人离开后,小李不解地问:“晓梦,何必这么麻烦?按规定直接没收不就完了?”
林晓梦摩挲着手中的木雕麻雀,轻声回答:“如果我们只知道执行规定,而忘记了规定背后的人,那和机器有什么区别?”
这句话不仅是对小李说的,也是对她自己说的。在处理老工匠事件的过程中,她忽然明白了什么是“为他人创造空间”——就是在规则的框架内,找到尊重个体需求的弹性空间。
午休时,她将木雕麻雀放在值班室的窗台上。阳光透过玻璃,在小麻雀的翅膀上投下细腻的光影,那精心雕刻的羽毛纹理清晰可见,仿佛随时会振翅飞走。
王姐路过时看到了,好奇地拿起来端详:“哟,这雕工真不错,哪来的?”
林晓梦将早上的经历娓娓道来。出乎意料的是,几个同事都围过来,听得津津有味。
“那老师傅我好像见过,”小赵回忆道,“去年也是在咱们站,当时跟另外一个安检员大吵了一架,后来气呼呼地打车走了。”
“要是当时有人像晓梦这样处理就好了。”张姐难得地表示了赞同。
林晓梦趁机说:“其实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如果我们能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或许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她观察着同事们的反应,发现没有人提出异议。这让她备受鼓舞——也许,改变就从这些小小的共识开始。
下午的工作中,林晓梦开始实践她的“倾听计划”。她利用休息时间,分别找几位同事聊天,不只是谈工作,也聊他们的生活、担忧和期望。
她从王姐那里得知,她最担心的是临时加班无法接孩子;从小李那里了解到,他正在为婚房首付发愁;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小赵,也透露了自己在准备自考,希望将来能转型做技术工作。
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担忧,林晓梦都认真记在本子上。她发现,当真正了解这些人背后的故事后,那些工作中的摩擦和矛盾,似乎都变得可以理解了。
下班前,她将收集到的情况整理成一份简单的报告,没有提出任何解决方案,只是客观地记录了同事们的关切和需求。她打算在试点周期结束后,将这份报告与试点数据一起提交给李哥。
走出地铁站时,夕阳正好。林晓梦看见陈默站在老地方等她,手中拿着两杯咖啡。
“今天过得怎么样?”他递过一杯咖啡,自然地接过她的工作包。
林晓梦将老工匠的故事和今天的感悟一一道来。陈默安静地听着,眼中带着赞许的笑意。
“你知道吗,”听完后他说,“管理最难的不是制定规则,而是在规则中保持人性的温度。你今天做到的,就是这一点。”
“但我还是担心试点的事情,”林晓梦抿了一口咖啡,“交叉复核制度确实增加了大家的负担。”
“任何变革都会有阵痛期,”陈默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看到变革的意义,而不是被迫接受变革。”
这句话点醒了林晓梦。她意识到,自己需要做的不仅是收集意见,还要让同事们理解防盗工作的重要性,让大家从内心认同变革的必要性。
夜幕降临,长浏市的灯火次第亮起。林晓梦握着那只小木雕麻雀,感受着它所代表的理解与尊重。她明白,明天的挑战依然艰巨,但至少,她已经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不是在规则的墙上撞得头破血流,而是在墙上找到那扇可以开启的窗。
回到宿舍,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天的感悟:“真正的安全,不仅来自于严格的检查,也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窗外,一轮明月悄然升起,清辉洒落在窗台的小木雕上,为那只栩栩如生的麻雀披上了一层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