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时光的河流看似平静,却总能以它自己的方式冲刷伤痛,孕育新生。澜清省震区最紧急的救援阶段已然过去,新闻的热度逐渐消退,但真正艰巨而漫长的灾后重建工作,才刚刚拉开序幕。废墟需要清理,家园需要重建,生活需要恢复,受伤的心灵需要更长时间的抚慰。
林氏集团并没有因为救援阶段的结束而抽身离去。相反,在林羽那项“开仓救助”指令所体现的精神指引下,集团对灾区的关注和支持,正从应急响应转向了更深层次、更系统性的长期参与。
“林氏应急救助基金会”的组建工作由司徒安琪亲自挂帅,以惊人的效率完成了注册、架构搭建和初期团队的组建。基金会并没有设立在繁华的沪上,而是直接将办事处设在了澜清省省会金州市,以示其工作重心将长期扎根于此。基金会招募的成员不仅有财务、审计方面的专家,更有来自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公共卫生、心理干预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还包括几位有丰富灾区重建经验的顾问。他们的任务不是简单地撒钱,而是要进行科学评估、精准投放和全程监督,确保每一分善款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与此同时,一场集团内部的高层视频会议正在召开。与会者除了林羽和总部的核心“阿姨”们,还有三大运营中心总经理魏书铭、苏蔓琪、赵立国,以及医疗健康、供应链、建设管理等事业群的负责人。
林羽没有过多渲染情怀,而是直接切入主题:“澜清的重建是一个长期过程,周期可能会以年计算。我们林氏集团,既然决定要参与,就不能是蜻蜓点水,而是要拿出做项目的态度,专业、深度、可持续地参与进去。现在,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分阶段、多维度的援助计划。”
他看向赵立国:“老赵,你离得最近,情况最熟,你先说说,现阶段,除了资金,灾区最缺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赵立国显然做足了功课,他调出一些现场图片和数据:“林总,各位同事。目前国家层面的规划正在制定,大规模重建尚未完全启动。当下最紧迫的是过渡期安置和民生恢复。很多灾民还住在板房里,生活设施简陋。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暖光计划’:捐赠一批设施更完善的社区中心式大型过渡板房,配套集中的厨房、浴室、洗衣房和儿童活动空间,显着改善目前分散安置点的生活质量。 第二,‘净水行动’:利用我们供应链资源,采购和安装一批小型、高效的社区净水设备,保障安全饮水,减少疾病。 第三,‘健康守护’:与基金会合作,组织我们的医疗团队和合作伙伴,进行持续性的巡回医疗和健康普查,重点关注老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
“很好,具体,可操作。”林羽点头,“魏总,苏总,你们那边呢?”
魏书铭推了推眼镜:“东部中心可以协调一批优质的建材供应商,以成本价甚至捐赠的形式,为后续重建提供物资支持。我们还可以派出工程监理团队,义务参与重建项目的质量监督。”
苏蔓琪接着说道:“南部中心可以对接一些文创和手工艺资源,帮助灾区妇女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生产,比如编织、刺绣等,既能获得一定收入,也有助于心理康复。我们的‘十二雅集’老师也可以定期过去,开展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舒缓情绪。”
医疗健康事业群的负责人补充:“我们可以组织专家团队,协助当地培训基层医护人员,提升灾后医疗服务的可持续性。”
供应链负责人则表示:“我们的物流网络可以持续为物资运输提供优惠和便利,确保援助物资高效抵达。”
会议持续了很久,一项项提议被提出、讨论、细化。最终,形成了一个名为“林氏·澜清新生”的系统性援助计划纲要,涵盖了从过渡安置、民生改善、医疗支持、到产业帮扶、心理援助、教育恢复等多个维度,并明确了各项任务的牵头负责人和时间表。
这不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而是调动了整个林氏集团的生态资源和技术力量,进行的一场有组织、有策划、有执行的“企业级”社会救援。
计划很快得到落实。 赵立国亲自坐镇协调,第一批规划科学的“暖光社区”板房开始在一片选定的平地上动工建设,图纸由集团的设计部门免费提供。 大型净水设备通过集团的物流网络运抵,工程师跟随安装调试。 东部中心协调的首批优惠建材已经列好清单,随时可以发货。 南部中心联系的手工艺老师也已经准备就绪,只等“暖光社区”建好,就可以开设工坊。
林羽并没有频繁前往澜清,他将具体的执行权充分下放给了赵立国和基金会团队。但他要求欧阳倩每周都要将详细的进展报告汇总给他。他更关注的是过程的扎实和效果的真实。
他偶尔会和基金会的负责人视频连线,询问的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新板房的采光通风设计是否合理?居民使用方不方便?”“净水设备操作是否简单?后期维护跟不跟得上?”“手工培训的项目,妇女们参不参与?喜不喜欢?”
这些细节问题,让基金会的同仁们深感这位董事长的务实和细致。
与此同时,林家沟子的建设也并未因集团的重心偏移而停滞。b区的新房几乎全部完工,村民们正欢天喜地地进行着内部的最后装修,准备择日乔迁。商业区的地基已经夯实,开始进行地面建筑的施工,按照规划,这里将先建起一个小型的特色农产品集市和几间示范性的民宿。
林羽时常在两地的事务之间切换。一边是灾后重建的百废待兴,需要巨量的投入和漫长的等待;一边是家乡振兴的日新月异,充满希望的烟火气息。这种奇妙的对比,让他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遥不可及的道德标榜,而是根植于企业血脉之中,对社会痛点的敏锐感知和基于自身能力的切实回应。
集团的这份投入,也并未对外大肆宣扬,只是在官方渠道进行了例行公告。但“林氏·澜清新生”计划的扎实推进,逐渐在业内和灾区当地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人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慷慨的捐赠者,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方法、肯扎根的长期伙伴。
春天的阳光温暖地照耀着澜清省那片开始焕发生机的土地,也照耀着林家沟子那片日益美丽的家园。林羽站在林家沟子村头,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又想起澜清板房里那些渐渐安定下来的面孔。
进度依旧不快,无论是重建还是振兴,都非一日之功。但他很满意这种节奏。快速的成功往往脆弱,而缓慢生长、扎根深厚的力量,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真正做到——根植于责,叶茂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