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月下旬,瓦窑堡兵工厂的各条生产线依旧高速运转,但林烽敏锐地察觉到,在持续的高强度生产压力下,部分车间开始出现了一些按部就班、缺乏激情的苗头。老师傅们经验丰富但有时过于求稳,年轻技工有干劲却偶显毛躁,整体的生产效率似乎遇到了一个看不见的瓶颈。
这天,林烽在锻工车间看到王老铁正对着一个加工尺寸稍有超差的炮管毛坯吹胡子瞪眼,负责操作的年轻技工低着头,满脸愧色。而在隔壁的钳工车间,老张则对着一批加工速度偏慢的步枪枪管直摇头。
“光靠批评和督促,看来效果有限啊。”林烽对陪同巡视的苏婉低声说道,“得想个法子,把大家的劲儿再鼓起来,把潜力挖出来。”
苏婉若有所思:“厂长,咱们是不是可以搞个……比赛?就像部队里搞大比武一样?让各车间、各小组之间比一比?”
“比赛?大比武?”林烽眼睛一亮,这是个好主意!“对!就来个‘技工技能竞赛’!不比蛮力,就比谁手艺精、速度快、质量好!把咱们兵工厂的‘精气神’比出来!”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在厂务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
牛大力首先表示支持,嗓门洪亮:“这个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俺看那些小子们平时一个个挺能咋呼,真刀真枪比一比,看谁是真把式!”
老张则比较谨慎:“比赛是好事,能促进技术交流。但比什么?怎么比?得选个有代表性的项目,规则也得定好,不能光图快,把质量丢了。”
王老铁磕着烟袋锅:“要俺说,就比加工炮管!这活儿技术含量高,从锻打毛坯到车削镗孔,再到最后检验,一套流程下来,最能看出真本事!”
家泉次郎也从技术角度建议:“可以设定明确的时间和精度指标。比如,加工一根82毫米迫击炮炮管,限定时间,成品精度误差不能超过零点一毫米。这样既能考验效率,又能保证质量底线。”
杨永军虽然没说话,但也微微点头,显然认为这是一个提升整体技能水平的好办法。
经过一番讨论,林烽拍板决定:“好!咱们‘瓦窑堡兵工厂首届技工技能竞赛’就这么定了!第一项,就比‘枪管(炮管)加工速度赛’!项目就是加工一根合格的82毫米迫击炮炮管!时间限制两小时,精度误差不能超过零点一毫米!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每个车间至少派一个组,鼓励各卫星加工点也派人参加!”
消息一出,全厂轰动!各车间、各加工点立刻行动起来,选拔精兵强将,组建参赛小组。老师傅们摩拳擦掌,要在年轻人面前展示一下几十年的功力;年轻技工们更是跃跃欲试,想要证明自己“青出于蓝”。
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豆子”的李小千,如今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会跑腿数零件的小学徒了。在苏婉、老张等人的悉心培养下,加上他自身的勤奋好学,已经成长为钳工车间青年技工里的佼佼者,尤其擅长精密测量和刀具刃磨。他拉着几个平时一起钻研技术、手脚麻利的年轻伙伴,也组成了一个“青年技工组”报了名。
牛大力看着小豆子那认真的样子,打趣道:“小豆子,行啊!都敢拉队伍打擂台了?小心别把你师傅们的胡子气歪喽!”
小豆子腼腆却坚定地笑了笑:“大力哥,俺们就是想试试,看看俺们年轻人手底下到底有没有活!”
比赛当天,主厂区最大的工棚被临时布置成了赛场。几台状态最好的车床、镗床一字排开,旁边摆放着统一的工具、量具和待加工的炮管毛坯。场地周围挤满了前来观战的职工,气氛热烈得像过节。
林烽、苏婉、老张、王老铁、家泉次郎等厂领导和技术权威坐在评委席上。牛大力自告奋勇当起了现场指挥兼计时员,手里拿着一个老怀表,神气活现。
参赛的六个小组各就各位,其中既有老张亲自带领的、由几位老师傅组成的“经验组”,也有王老铁麾下锻工、钳工结合的“铁匠组”,还有来自东沟加工点的“卫星组”,以及小豆子带领的“青年技工组”等。
“各小组注意!”牛大力扯着嗓子喊道,“比赛项目,加工82迫击炮炮管一根!时间,两小时!精度要求,误差不超过零点一毫米!现在——开始!”
话音刚落,六个小组立刻行动起来!工棚里瞬间充满了机器轰鸣声、金属切削声和队员们急促的交流声。
老张的“经验组”稳扎稳打,老师傅们分工明确,动作不疾不徐,每一个步骤都力求精准,显示出深厚的技术底蕴。
王老铁的“铁匠组”则带着一股锻工特有的猛劲,操作机床也如同抡大锤,力道十足,速度飞快,但偶尔会因为用力过猛需要微调。
东沟的“卫星组”虽然设备稍旧,但队员们配合默契,显然在日常分散生产中磨练出了独特的协作方式。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小豆子带领的“青年技工组”。这几个年轻人,并没有像老师傅们那样严格分工,而是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流水协作+关键步骤集中攻关”的模式。一个人负责粗车外圆,下一个人立刻接手精车和镗孔初加工,小豆子则主要负责最关键的精密镗孔和最终检测。他们之间用简短的手势和眼神交流,衔接流畅,几乎没有任何等待时间。
“嘿,小豆子他们这架势,有点像俺们警卫排战术配合啊!”牛大力看得津津有味。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赛场上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有的小组因为追求速度,在测量时出了小差错,不得不返工,急得满头大汗。有的小组则因为设备突发轻微故障,耽搁了宝贵时间。
小豆子小组也遇到了挑战。在精镗内孔时,负责操作的队员因为紧张,手稍微抖了一下,导致内壁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螺旋纹。按照常规,这可能需要重新加工甚至更换毛坯。
“千哥,怎么办?时间可能不够了!”队员焦急地看向小豆子。
小豆子没有慌乱,他凑近仔细观察了一下那细微的纹路,又用手摸了摸,沉思片刻,果断地说:“别慌!纹路很浅,还没到影响强度的地步。我们用最细的油石手工精研一下,应该能消除,还能提高光洁度!你来稳住进给,我来研磨!”
他拿起自制的细长油石条,蘸上机油,小心翼翼地伸进炮管内,凭着感觉和之前积累的经验,开始精细地研磨起来。他的动作稳定而精准,眼神专注。几分钟后,再次测量,那细微的螺旋纹果然消失了,内壁光洁度甚至比要求的还好!
这个小插曲不仅没有耽误时间,反而展现了小豆子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当比赛进行到一小时五十分钟时,小豆子小组第一个举起了示意完成的红旗!
“青年技工组,完成!”牛大力大声宣布,并按下了怀表。
紧接着,老张的“经验组”和王老铁的“铁匠组”也在最后一两分钟内相继完成。
接下来是严格的检验环节。家泉次郎和老张亲自拿着千分尺、内径百分表等精密量具,对每一根加工好的炮管进行全方位检测。外圆尺寸、内膛直径、直线度、圆度、光洁度……每一项数据都仔细核对。
检验结果很快出炉:
小豆子带领的“青年技工组”,不仅以一小时五十分钟的最快速度完成,而且加工出的炮管所有精度指标全部达到优等!误差远远小于零点一毫米的要求!
老张的“经验组”和王老铁的“铁匠组”也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只是在时间上稍逊一筹。
其他几个小组,有的因返工超时,有的在精度上略有瑕疵。
“我宣布!”林烽站起身,声音洪亮,“瓦窑堡兵工厂首届技工技能竞赛,‘枪管加工速度赛’第一名——李小千同志带领的‘青年技工组’!他们获得‘最快加工组’称号!”
工棚里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尤其是年轻技工们,更是激动不已。小豆子和他的组员们抱在一起,又跳又笑,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彩。
牛大力冲过去,一把将小豆子扛在了肩膀上,绕着场地跑了起来:“哈哈哈!俺就知道小豆子行!好样的!”
王老铁也难得地没有嫉妒,拍着老张的肩膀:“老张头,看见没?后生可畏啊!咱们这帮老家伙,也得加把劲喽!”
老张欣慰地看着被众人簇拥的小豆子,眼中满是骄傲:“是啊,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是好事!”
颁奖仪式上,林烽亲自将一面绣着“最快加工组”的红旗授予小豆子小组,并给每位组员颁发了一本崭新的《技术手册》和一支钢笔作为奖励。
林烽在总结讲话中说道:“同志们!这次竞赛,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更赛出了我们瓦窑堡兵工厂的希望!李小千同志和他的组员们,用他们的速度、精度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说明,只要我们肯钻研、敢创新、善配合,生产效率就能大幅度提升!”
他环视全场,语气激昂:“我要求,各车间、各加工点,都要认真学习‘青年技工组’的经验,总结他们的工作方法!竞赛结束了,但提升效率、追求卓越的精神不能结束!我们要把这次竞赛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竞赛的效应是立竿见影的。赛后,各车间纷纷组织学习讨论,小豆子小组的“流水协作法”和“关键步骤精细操作法”被迅速推广。老师傅们也开始放下架子,主动和年轻技工交流经验,改进自己的操作方法。一股“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在瓦窑堡兵工厂悄然兴起。
苏婉在月底的统计中发现,仅仅半个月时间,全厂各主要产品的加工效率平均提升了百分之十五!废品率也有所下降。
站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看着工人们更加娴熟、高效的操作,林烽对身边的苏婉和老张说:“看来,咱们这竞赛是搞对了!这不仅是提升了效率,更是激活了人心,锤炼了队伍啊!”
小豆子依旧每天忙碌在机床旁,只是肩膀上多了一份责任,身边多了更多向他请教的年轻工友。他知道,比赛只是开始,如何在日常生产中始终保持这种高效和精准,才是更大的挑战。而他,已经准备好了。瓦窑堡兵工厂的技术传承与创新,就在这火热的生产竞赛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