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仲夏,瓦窑堡兵工厂里那棵老槐树郁郁葱葱,知了声声,却丝毫掩盖不住厂区里那股子蓬勃欲出的蒸腾热气。这热气,不仅来自日渐毒辣的日头,更来自各车间里日夜不停、愈发雄壮的机器轰鸣,来自工人们脸上那日益增长的自信与干劲儿。
林烽站在自己办公室的窗前,望着窗外井然有序、一片繁忙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仿佛昨天,这里还只是个主要靠手工敲打、勉强维持步枪和子弹生产的“大作坊”,而今天,它已经俨然是一座初具规模、产品多样、体系健全的兵工堡垒了。
“是时候好好盘盘账,看看咱们这半年,到底攒下了多少家底,长了多少本事了!”林烽喃喃自语,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转身对警卫员小刘吩咐道:“去,通知各车间主任、技术骨干,还有后勤、统计的负责人,带上他们这半年的‘功劳簿’,咱们开个半年度总结大会!”
消息传出,各路人马立刻行动起来。不一会儿,会议室里就坐满了人,个个脸上都带着几分“交答卷”前的兴奋与期待。桌子上,堆满了厚厚的生产记录本、技术图纸、质检报告和人员名册。
“好家伙,这阵势,比过年分红还热闹!”牛大力嗓门依旧洪亮,他拍着自己带来的机修车间记录本,咧着嘴,“俺老牛今天可是带着‘硬货’来的!”
老张白了他一眼,护宝贝似的抱着自己的步枪车间记录本:“你那点‘硬货’,能有我们造出的枪多?我们这半年,‘81式’系列可是立了大功的!”
陈工和赵永强相视一笑,他们面前摆着的是各种新产品研发的技术档案,厚厚一摞。
林烽看着这济济一堂、充满活力的场面,心情大好。“同志们!”他清了清嗓子,会场立刻安静下来,“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没别的事,就是一起拉拉家常,算算咱们这半年,到底干了多少活,长了多少能耐!谁先来?”
“我先来!”老张第一个按捺不住,蹭地站起来,翻开记录本,如数家珍:“厂长,各位同志!咱们步枪车间,这半年可没闲着!从年初主要生产‘81式-1型’,到后来成功研制并批量投产‘81式-2改进型’,咱们的步枪家族壮大了!光是‘81式’系列,这半年就生产了将近两千支!这还不算期间进行的各种改进和优化!”
他话音刚落,冲锋枪车间的主任就接上了:“我们‘红星37式’冲锋枪,产量也稳步提升,现在月产稳定在两百支以上!近战火力杠杠的!”
重机枪车间的老师傅言简意赅:“气冷重机枪,累计下线五十余挺,成了咱们阵地战的骨干!”
接着,炮弹车间、地雷手榴弹车间、特种武器(反坦克磁性炸弹、穿甲弹)小组的负责人纷纷报出令人振奋的数字。迫击炮弹、地雷、手榴弹、反坦克炸弹、穿甲弹……各种武器的产量相较于年初,都有了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
负责最终统计的老周(后勤),拿着汇总表,手都有些发抖,他激动地宣布:“根据统计,咱们兵工厂这半年,武器种类从年初比较单一的状态,扩展到了现在可以稳定量产机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地雷、手榴弹、迫击炮、反坦克磁性炸弹、山炮、穿甲弹等近十种主要武器弹药!种类增加了六种以上!”
“好家伙!六种!”牛大力惊叹道,“咱们这是乌枪换炮,乌枪换炮了啊!”
陈工补充道:“不仅仅是种类增加,我们的月总产能,相比年初,提升了整整百分之一百五十! 这意味着我们的生产效率、资源整合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林烽满意地点点头,示意赵永强汇报技术层面的进展。赵永强站起来,虽然年轻,但语气沉稳:“厂长,各位老师傅。在技术方面,我们大力推进了零件标准化。通过统一图纸、规范工艺,现在各主要产品的核心零件标准化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这意味着我们的武器互换性更好,维护更便捷,生产效率也更高!”
“标准化好啊!”老张深有感触,“以前一个零件一个样,修起来头疼死!现在好了,就跟搭积木似的,顺畅!”
林烽将目光投向负责生产和研发的几位核心:“这产能和种类的提升,标准化率的提高,离不开咱们的技术革新和流程优化。老张,你们步枪车间的镀铬工艺、专岗流程;老王,你们炮弹车间的流水线优化;还有咱们搞出来的轻量化炮架、土法穿甲弹……这些都是咱们实实在在的进步!”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变得深沉而有力:“但我觉得,咱们这半年最大的财富,还不是这些冰冷的机器和数字,而是人!是咱们在座的,以及厂里每一位成长起来的工人同志!”
他看向负责培训和人事的同志:“说说咱们的人才培养情况。”
负责同志立刻汇报:“厂长,这半年,我们通过‘师徒制’、夜校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累计培养出能够独立顶岗、掌握核心技术的各级技工一百二十余名! 很多原来的学徒工,现在已经成了生产线上的骨干!咱们的技术队伍,壮大了!”
“一百二十名!”林烽重复了一遍,声音高昂起来,“这才是咱们兵工厂最坚实的根基!有了人,有了不断成长的技术队伍,咱们就不怕任何挑战!”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一张兵工厂组织结构图前,用手指着上面清晰的模块:“同志们,大家看!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瓦窑堡兵工厂,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埋头生产的小作坊了!我们建立起了从技术研发(指向陈工、赵永强等人),到规模化生产(指向各车间主任),再到严格的质量检验,以及系统化的人才培训,这样一套完整的、有机的体系!我们有了自我造血、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能力!”
林烽的话,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和激动之中。回想这半年,从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到优化一道道生产流程,从培养一名名年轻骨干,到建立起一套套管理制度……点点滴滴,汇聚成河,最终形成了今天这般气象!
“从只能造步枪子弹,到能造山炮穿甲弹;从月产寥寥,到产能翻番;从师徒口传心授,到标准化体系化……”林烽的声音充满了自豪与激情,“同志们,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瓦窑堡兵工厂的军工能力,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 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片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会场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牛大力使劲拍着巴掌,大声道:“厂长说得对!咱们现在是要啥有啥,谁都不怵!”
老张也感慨道:“想想半年前,咱们还为多造几支枪发愁,现在连炮都能自己造了!这变化,真是天翻地覆!”
林烽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鬼子的封锁还在,前线的需求更大!我们要戒骄戒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优化我们的体系,提升我们的技术,扩大我们的产能!用更多、更好的武器,支援前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贡献我们瓦窑堡兵工厂全部的力量!”
“努力生产!支援前线!”
“多造利器!消灭日寇!”
激昂的口号声再次响起,如同出征的战鼓,擂响了瓦窑堡兵工厂迈向新征程的号角。半年的积淀,已化作腾飞的力量。这座屹立在太行山深处的兵工堡垒,正以更加自信、更加坚实的步伐,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