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在战前动员的激昂氛围中高速运转,产能不断提升。在这片充满铁与火的雄性世界里,有一群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被称为“童子军学徒”的年轻工人们。这些大多只有十六七岁的少年,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对技术的渴望和与年龄不符的坚毅。他们中的佼佼者,正是之前曾在研发中立功的小豆子。
三个月前,随着兵工厂扩编和产能提升的压力增大,林烽意识到,必须加速后备技术力量的培养。他亲自从厂里和周边村庄选拔了一批机灵、踏实、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少年,组建了“童子军学徒班”,由几位经验最丰富、也最有耐心的老师傅负责系统培训,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让他们掌握一门核心技能,能够独立上岗。
小豆子、铁蛋、栓柱等五名表现最突出的学徒,被分配到了技术要求最高、也最关键的枪管加工工序。他们的师傅,是制管车间那位以严厉着称、手艺却顶呱呱的张师傅。
张师傅教学,堪称“魔鬼训练”。第一天,他什么都没让徒弟们碰,只是让他们站在旁边,看自己操作拉线机,一看就是整整一天,要求他们记住每一个动作细节。第二天,开始讲解各种工具、量具的名称和用法,要求闭着眼睛都能摸出来。稍有分神,张师傅那蒲扇般的大手就会不轻不重地拍在后脑勺上:“瓜娃子,用心记!这玩意将来是救命的!”
打磨枪管内壁,清理膛线毛刺,这是枪管加工的最后一道精细工序,直接影响到射击的精度和寿命。张师傅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用不同型号的砂条、磨头,沾着油,凭着手感在枪管内壁反复研磨,直到内壁光滑如镜,膛线清晰锐利。他要求极其苛刻,哪怕有一丝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划痕,都得返工重来。
“手感!关键是手感!”张师傅反复强调,“这玩意儿机器代替不了,就得靠手去感受!就像大姑娘绣花,劲大了不行,劲小了也不行!”
小豆子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心思沉静,手指灵巧,对细微的触感差异特别敏感。别人可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研磨力度,他往往很快就能找到诀窍。但他也挨骂最多,因为张师傅对他的要求比旁人更高。
“小豆子!你这儿,力道还是飘!重来!”
“豆子!角度偏了零点一度!感觉出来没有?再来!”
三个月里,五个少年不知道磨秃了多少根砂条,手上磨出了血泡又变成老茧,工装上也永远沾满了油污。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手里打磨的,是即将送上战场杀敌的利器。
终于,到了考核的日子。考核内容很简单,也很艰难:每人独立完成一根“八一式”步枪枪管的最终打磨和膛线清理工作。 考核标准就挂在墙上:尺寸误差不得大于0.05毫米。
考核现场设在制管车间的一个安静角落,林烽、张师傅以及几位车间老师傅作为考官。五名学徒站在自己的工作台前,面前放着一根已经完成拉线、等待精加工的枪管毛坯,还有一整套打磨工具。气氛紧张得能听到彼此的心跳。
“开始!”张师傅一声令下。
五个少年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像平时练习一样,先仔细检查枪管,然后选择合适的磨具,蘸上油,小心翼翼地将磨具伸入枪管,开始有节奏地来回研磨。车间里只剩下砂条与金属摩擦发出的细微“沙沙”声。
小豆子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完全平静下来。他闭上眼睛,全凭手指传来的触感去判断研磨的状态。他磨得格外慢,格外仔细,每一个来回都力求均匀受力。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也顾不上擦。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陆续有学徒完成了操作,将加工好的枪管交给考官检测。
“铁蛋,尺寸误差0.04毫米,优秀!”
“栓柱,误差0.045毫米,良好!”
……
最后,只剩下小豆子还在工作。他不急不躁,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着最后的精细抛光。
当他终于将磨具取出,用干净棉纱仔细擦净枪管内外,将成品轻轻放在检测台上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了过来。
张师傅亲自拿起千分尺,神色凝重地开始测量。他测量得格外仔细,几个关键尺寸反复核对了三遍。
最后,他放下千分尺,脸上露出了罕见的、难以抑制的笑容,目光灼灼地看向林烽和其他考官,声音洪亮地宣布:
“小豆子,加工枪管,尺寸误差:0.03毫米!远超考核标准!”
“0.03毫米?!”现场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这个精度,甚至超过了许多老师傅的水平!
林烽快步上前,接过那根枪管,对着光仔细查看内壁,光滑如镜,膛线清晰规整。他用力拍了拍小豆子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赏:“好!太好了!小豆子,你这手艺,出师了!”
小豆子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激动得满脸通红,话都说不利索了:“是……是师傅教得好!”
张师傅难得地没有谦虚,得意地哼了一声:“是这小子自己肯下功夫!老子没看走眼!”
考核结束,五名学徒全部通过了考核,且成绩优异。林烽当场决定,为他们举行一个简朴而庄重的出师仪式。
在全体工人的见证下,小豆子、铁蛋等五名童子军学徒,挺起还略显单薄的胸膛,从林烽手中接过了盖有兵工厂大印的“初级技工证书”。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是学徒,而是瓦窑堡兵工厂军工营的正式成员了!
林烽对着他们,也对着全体工人说道:“同志们!看到他们,我就看到了我们兵工厂的未来!技术需要传承,精神更需要继承!从今天起,小豆子他们就是正式的军工战士了!希望你们戒骄戒躁,继续钻研,将来成为我们厂的技术栋梁!”
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许多老工人看着这些迅速成长的年轻人,眼中充满了欣慰。李云龙虽然不在,但消息传开后,他特意托人捎来话:“告诉那几个小崽子,好好干!等老子回来,用他们磨的枪管崩几个鬼子将军给他们看看!”
小豆子等五名童子军学徒的成功出师,不仅为兵工厂补充了新鲜血液,更昭示着一种希望的延续。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技术的火种正由老一辈手中,郑重地传递到年轻一代手中。他们磨砺的不仅是冰冷的枪管,更是保卫家国的铮铮铁骨和必胜信念。瓦窑堡兵工厂的根基,正因为有这样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而变得越发深厚、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