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建设全面铺开,各个车间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其中,位于厂区下风向、被厚厚土墙单独隔离的弹药车间,更是重中之重,它的建设进度直接关系到复装子弹和未来火药加工能否尽快复产。
然而,就在车间主体结构即将完工,准备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时,一个之前被略微忽视的问题,随着陕北深秋的来临,骤然变得尖锐起来——气候问题。
陕北的秋天,天高云淡,但也意味着干燥和多风。尤其是瓦窑堡这地方,几乎天天刮风,卷起地上的黄土细沙,无孔不入。
这天,苏沐辰和陈思远带着几个夜校学员,正在刚落成的弹药车间里规划工作台和设备布局。一阵大风刮过,虽然门窗还没安装,只有门框窗洞,但众人依然被灌了一嘴沙子。
“呸呸呸!这鬼天气,风沙也太大了!”一个学员一边吐着嘴里的沙子,一边抱怨道。
陈思远看着刚刚擦干净又瞬间蒙上一层细灰的桌面,皱紧了眉头:“这可不是小事。将来我们在这里称量发射药、装配底火,最忌讳的就是灰尘!杂质混进火药里,轻则影响燃烧效率,重则可能引起燃烧速度异常,甚至炸膛!”
苏沐辰推了推眼镜,镜片上也是灰尘,他忧心忡忡地补充道:“还有更麻烦的。陕北空气太干燥了,现在这天气,湿度恐怕连百分之三十都不到。极度干燥的环境,加上人走动摩擦、药粉流动,非常容易产生静电!”
“静电?”一个学员好奇地问,“就是冬天脱毛衣那个噼啪响的小火花?”
“对!就是那个小火花!”苏沐辰语气严肃起来,“可别小看这点火花!对于敏感的火药和起爆药来说,这点能量足以引发意外燃烧甚至爆炸!这可是要命的事情!”
话音刚落,旁边一个正在尝试安装木质工作台的学员突然“哎哟”一声,猛地缩回手:“嘶……这木头有点扎手,好像还被电了一下?”
众人心里都是一凛。说曹操曹操就到,这静电问题已经初露狰狞了。
消息立刻汇报到了林烽那里。林烽正在检查蒸汽机的基础,一听弹药车间遇到了气候带来的潜在危险,立刻高度重视,马上赶了过去。
他站在空旷的车间里,感受着穿堂而过的干燥风沙,又摸了摸那些干燥得有些扎手的木质窗框和准备用来铺地的青砖地面,神色凝重。
“苏工和陈工的担心非常对!防尘、防潮、防静电,这是弹药安全生产的三大前提,缺一不可!”林烽沉声道,“我们之前更多考虑了防火防爆的隔离措施,却忽略了陕北特殊气候带来的微观影响。必须立刻修改设计,增加针对性的措施!”
李云龙听说弹药车间有“爆炸风险”,也屁颠屁颠地跑过来,紧张地问:“咋回事?咋还要爆炸呢?老子这厂子还没开张呢!”
林烽给他解释了干燥和风沙可能带来的静电和杂质风险。
李云龙听得一愣一愣的:“静电?就那玩意还能点着火药?他娘的,这咋防?难道还得天天给车间泼水?”
“泼水肯定不行,湿度太大,火药容易受潮结块,同样影响性能和安全。”林烽摇头,“我们需要的是可控的、稳定的适度湿度环境,既能抑制静电,又不会让火药受潮。同时,必须坚决地把风沙挡在外面!”
他立刻召集苏沐辰、陈思远、周文海以及负责门窗制作的木工组老师傅,开了一个现场会。
“同志们,问题已经清楚,解决办法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土法上马!”林烽目光炯炯地看着大家,“我提几个思路,大家看看怎么实现。”
“第一,防风沙是第一道屏障。 所有门窗,不能像普通车间那样只装一层。我们必须安装双层门窗!”林烽比划着,“外层门窗,要求密封严实,缝隙用桐油灰膏堵死,坚决把风沙挡在车间之外。内层门窗,也要求密封性好,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空气缓冲层,进一步隔绝外部干燥空气的直接影响。”
木工老师傅琢磨了一下,点点头:“双层门俺们做过,没问题!保证严实!”
“第二,防静电是关键。 车间地面,原计划是铺青砖,不行!砖石地面容易积累电荷。我们必须铺设木质地板!”林烽继续说道,“而且要使用干燥的松木或杉木,木质本身绝缘性好,能有效减少静电产生。所有工作台面,也必须是木质的,并且要求接地良好。”
周文海有点为难:“全部铺木地板?这得用不少木料啊……”
“安全第一!木料我去跟团长申请,优先调配!”李云龙立刻拍板。
“第三,调节湿度是核心。”林烽说出了最关键的一步,“我们不能主动加湿,但可以被动保湿。我建议,在车间的四个角落,以及大型设备背后,放置几个大木盆或者悬挂一些吸饱水的湿麻袋。水分会缓慢蒸发到空气中,可以将车间内的空气湿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适宜区间。这个湿度范围,既能有效消除静电,又不会让火药受潮。我们需要定期检查更换湿麻袋,确保湿度稳定。”
“挂湿麻袋?”陈思远觉得这法子既简单又巧妙,“对啊!这就跟老百姓家里冬天在炉子上坐水壶一个道理!慢慢蒸发,比直接泼水安全可控多了!”
“不仅如此,”林烽补充道,“所有进入车间的工人,必须穿棉布工作服,严禁穿化纤或毛料衣物(虽然当时极少),进门处设置触摸接地铜球,释放人体静电。称量、装配等关键工位,操作台面可以铺设导静电的铜箔(用缴获的铜线砸扁)并接地。”
方案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既考虑了科学原理,又充分结合了当下的实际条件,简单易行,成本低廉。
说干就干。木工组立刻加班加点,制作密封严实的双层门窗。
后勤组优先调拨干燥木材,铺设全屋木质地板。
赵小花则带着女学员和后勤人员,找来大量废弃但洗净的麻袋,每天定时浸水,然后像挂幕布一样悬挂在车间角落。她们还找来几个破旧的大木盆,也装满水放置在地上。
苏沐辰带着几个懂电的学员,小心翼翼地布置着接地线和触摸铜球。
几天后,当林烽再次走进弹药车间时,感觉立刻不同了。双层门窗紧闭,将呼啸的风沙彻底隔绝在外。脚下是平整的木质地板,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湿润的、带着泥土和麻布气息的凉爽感,与外面的干燥燥热形成鲜明对比。
陈思远拿着一个简陋的干湿球湿度计(也是临时自制的),兴奋地报告:“林厂长,湿度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五!非常稳定!”
一个学员故意在木地板上快速摩擦了几下鞋子,然后去摸接地铜球——之前那微弱的刺痛感几乎消失了!
“太好了!”林烽由衷地高兴,“就是这样!我们或许没有先进的加湿除湿设备,但我们用土办法,同样解决了大问题!”
李云龙也好奇地进来感受了一下,深吸一口气:“嘿!这屋里头是比外面得劲!凉丝丝湿漉漉的,有点像俺老家的山洞。这下好了,那些火药家伙该老实了吧?”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林烽还组织了一次模拟演练。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在车间内尝试进行了极少量火药的称量和模拟装配。整个过程,静电监测(用简易验电器)没有任何异常,火药粉末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结块或受潮现象。
“成功了!我们的防潮防静电设计成功了!”苏沐辰激动地宣布。
弹药车间的安全隐患被成功排除,建设进度再次加快。看着这座看似简陋却处处透着智慧和用心的车间,所有人都相信,未来这里生产出的每一发子弹,都将更加安全、可靠。
林烽望着墙角那缓缓滴水的湿麻袋,心中感慨: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拥有多么先进的设备,而在于能否运用知识和智慧,因地制宜地解决实际问题。瓦窑堡兵工厂,正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