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疙瘩兵工厂的步枪和子弹生产逐渐步入正轨,日产量稳定,质量不断提升,极大地缓解了部队的轻武器需求。然而,另一个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了李云龙和林烽新的心头病——迫击炮炮弹的短缺。
作为团里重要的支援火力,那几门八二迫击炮是李云龙的心头肉,是攻坚拔寨的“重锤”。但是,“重锤”需要“锤头”——炮弹。之前缴获和复装的炮弹数量有限,打一发就少一发。眼看着炮弹库存日益减少,李云龙急得嘴角起泡,天天围着王承柱的炮排转悠,恨不得把每一发炮弹都掰成两半用。
“柱子!你他娘的省着点打!老子就这点家当了!”每次炮排训练,李云龙的吼声几乎成了背景音。
王承柱也是一脸委屈:“团长,这炮不打不响啊,不打弟兄们手生啊……”
这个问题自然也摆到了林烽面前。光复装子弹不行,必须解决炮弹的自主生产问题!
“造炮弹?”当林烽在技术团队会议上提出这个想法时,连周文海这样的老师傅都倒吸了一口凉气,“林同志,这可比造子弹难多了!弹体铸造、炸药装填、尤其是引信……太复杂,太危险了!”
“我知道困难很大。”林烽语气坚定,“但正因为难,敌人想不到我们能造!正因为缺,我们才必须造!我们不能让咱们的炮成了烧火棍!”
他拿出了之前缴获的几发不同型号的敌军迫击炮弹残骸,摆在桌子上:“我们有样品可以参考。结构上并不算极端复杂。难点主要在于三个:弹体铸造、炸药装填安全和可靠引信。”
他开始分解任务: “弹体,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土高炉炼出来的铸铁来铸造!虽然韧性不如钢,但铸造弹体足够用了!老周,您负责设计弹体外模和芯模,要保证壁厚均匀。” 周文海推了推眼镜,仔细看着样品,最终点了点头:“铸造成型问题不大,关键是尺寸和重量要控制好,影响射程和精度。我可以试试。”
“炸药装填,”林烽看向一位在这方面有些经验的老师傅,“我们用缴获的黄色炸药(tNt)或者自己提纯的硝酸炸药。关键是熔化、浇注时的温度控制和安全性,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远离火源,专人负责!” “明白!这事关人命,半点马虎不得!”老师傅郑重答应。
“最大的难点——引信。”林烽拿起一个复杂的敌军引信,“这个太精巧,我们暂时仿制不了。但我有一个想法——我们可以制作一种结构相对简单的‘瞬发碰炸引信’。”
他拿起粉笔,在地上画起了示意图:“核心就是一个击针、一个保险簧、和一个敏感的雷管。炮弹发射时,靠惯性解除保险。落地瞬间,击针撞击底火,引爆雷管,进而引爆炸药。虽然不如延时引信功能多,但对付大部分地面目标足够了!这个我来牵头设计!”
这个大胆又思路清晰的方案,逐渐打消了大家的疑虑,点燃了技术人员的挑战欲。
说干就干!兵工厂立刻开辟了一个相对独立、戒备更加森严的“炮弹试制区”。
弹体铸造组率先行动。周文海带着人,根据样品测量数据,设计制作了铸造模具。张铁匠的锻造区则开足马力,将生铁重新熔化成铁水。第一次浇铸,因为温度控制和脱模时机把握不好,废了好几发。但很快,他们就掌握了诀窍,一个个黑乎乎的、表面还带着毛刺的铸铁弹体被铸造出来,经过简单打磨和称重分组(按重量分级,以保证射程一致),整齐地码放起来。
炸药装填组则在最远离其他厂区的地方,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危险的工作。他们搭建了土灶隔水加热熔化炸药块,然后用特制的长柄勺,将稠化的炸药液小心地浇注入弹体内,压实抹平。整个过程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全神贯注,额头冒汗。
最关键的引信研制由林烽亲自负责。他画好图纸,和老王师傅、以及一位对细小机械特别有天赋的技工一起,利用车床、铣床和手工,一点点地加工出微型击针、保险机构和小巧的雷管座(雷管使用缴获的现成品或复装)。这是一个极其精细的活儿,对材料和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失败了无数次,才终于做出了几个看起来还算可靠的样品。
最后,是总装调试。将引信拧入弹体头部引信室,检查密封性,安装尾翼(用铁皮冲压制成)和发射药包(基本药管和附加药包)。
经过近半个月的反复试验和失败,第一批五十发完全自制的“石疙瘩牌”八二迫击炮弹,终于诞生了!它们看起来比制式炮弹粗糙许多,表面甚至有些凹凸不平,但结构完整,沉甸甸的,透着一种粗犷的力量感。
激动人心的实弹测试日子到了。测试地点选在了一处远离人烟的山谷。李云龙、孔捷、丁伟、王承柱以及所有参与研制的技术人员都到场了,心情既期待又紧张。
王承柱亲自操炮,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枚土造炮弹,仔细检查了一遍,然后屏住呼吸,装入炮膛。 “嗵!”一声闷响,炮弹飞出炮口,划着弧线飞向远方。 所有人都举起望远镜,紧紧追踪着弹道。
一秒,两秒……时间仿佛变得漫长。 轰!!! 远处目标区升起一团巨大的烟尘!爆炸声沉闷而有力!
“命中目标区!”观察员报告。 “好!”李云龙第一个喊出来。
接下来,又试射了不同装药、不同距离的炮弹。测试结果显示:这种土造炮弹,最大射程达到了约一千五百米!虽然比一些优质的制式炮弹稍近,但完全满足常规作战需求。爆炸威力方面,由于装药量足,爆炸半径达到了五米左右,破片数量也相当可观,足以杀伤人员和无防护目标。
当然,也存在问题:有几发炮弹出现了近炸或者迟炸,显然是引信灵敏度还需要调整;还有一发炮弹的弹体在空中破裂,是铸造缺陷。但总体而言,成功率相当高!
“成功了!我们真的造出炮弹了!”参与研制的老师们傅和技工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不少人眼眶都湿润了。这其中的艰辛和压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王承柱抱着几发没打的炮弹,爱不释手:“团长,林专员,这炮弹劲儿足!听着响动就带劲!以后咱们炮排腰杆更硬了!”
李云龙更是高兴得像个孩子,用力拍着林烽的肩膀:“哈哈哈!好小子!老子就知道你行!连炮弹都能鼓捣出来!这下咱们的迫击炮真成‘没良心炮’了!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看哪个龟孙子还敢跟老子呲牙!”
孔捷和丁伟也由衷地表示祝贺。孔捷道:“从无到有,这是质的飞跃!我们的支援火力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丁伟道:“立刻总结经验,优化工艺,尤其是引信和弹体质量,尽快形成稳定生产能力。”
第一批五十发炮弹很快被配发到炮排。虽然数量不多,但其象征意义和带来的信心提升是巨大的。战士们都知道,自家的兵工厂不仅能造枪造子弹,连炮弹都能造了!
林烽并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他立刻组织团队分析测试中出现的问题,着手改进引信设计,优化铸造工艺。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稳定性和可靠性还需要大量实践来验证和完善。
但无论如何,石疙瘩兵工厂又一次实现了突破。那一声声土造炮弹的怒吼,不仅震撼了山谷,更向所有人宣告着:这支人民的军队,在自力更生的道路上,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逾越的!他们的铁拳,正在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