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天帝的“亿兆计划”的号令,使得各部门立刻高速运转起来:内政部开始规划新的定居点和土地分配方案,财政部划拨出巨额专项基金,工部则忙着规划更多通往内陆未开发地区的道路……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项关乎国运的根本大计。
然而,最大的难题也同时摆在了面前:人口怎么快速在二十年的时间内增长至五千万呢?
唯一的希望,就是人口稠密的清国了。那里有数以亿万计的同宗同祖的华人,他们是大夏最理想的人口补充。
但是,清国朝廷的政策和态度,却是一道门,把大夏隔绝在外。
在慈禧太后和满清权贵眼中,这个由“长毛余孽”洪天佑在海外建立的“大夏帝国”,简直是眼中钉肉中刺,比西洋列强更可恨。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大清正统的一种嘲讽和威胁。
因此,在大夏正式立国时,清廷就严令沿海各省督抚:“严禁一切人等私通海逆夏国!严禁良民受其蛊惑,私渡出海!违者以通匪论处,格杀勿论!”
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清国官面上的通道被彻底堵死。只能另辟蹊径。
……
“陛下,清廷封锁极严,公开招募寸步难行。”安全处主事黄三面色凝重地向洪天帝汇报道,“但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明的不行,我们就来暗的!清国官场腐败透顶,沿海百姓困苦不堪,这就是我们的突破口!”
洪天帝眯了眯眼说道:“朕不管你们用什么手段,贿赂、欺骗、走私……朕只要结果!要把人,源源不断地给朕弄过来!具体事宜,由你安全处全权负责,内政部、商务部配合!”
一场隐秘的“地下移民”行动,在清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悄然展开了。
……
福建厦门,一艘悬挂着葡萄牙国旗的旧式帆船“幸运号”缓缓靠岸。船东是个精明的葡籍犹太人,但真正的幕后老板,却与大夏安全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码头上,一名穿着绸衫、戴着瓜皮帽的华人买办林德水(安全处外围人员)早已等候多时。他并没有去看船,而是径直走进了码头税吏的班房。
税吏头目是个油腻的中年人,正翘着脚喝茶。林德水笑着拱拱手,将一个沉甸甸的绣花荷包不动声色地塞进对方袖子里:“王老爷,辛苦辛苦。一点武夷山的新茶,给您尝尝鲜。”
王税吏掂了掂分量,脸上立刻堆起笑容:“林老板客气了。这次又是什么货啊?”
“还是些粗笨的南洋特产。”林德水压低声音,“另外,上次跟您提过的,南洋那边几个种植园缺人手,想招些老实肯干的老乡……价钱好商量,按人头算,这个数。”他比划了一个手势。
王税吏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但又有些犹豫:“上头查得严啊,说是严禁去那个……什么夏国。”
“哎哟我的王老爷,”林德水凑得更近,“什么夏国不夏国的,咱们招的是去婆罗洲、爪哇,给荷兰人、英国人种橡胶割香料!手续都齐全!您放心,规矩我懂,每出去一个人,除了给您老的‘茶钱’,衙门口上上下下,我都打点到位,绝不让您难做!”
王税吏嘿嘿一笑:“那就好,那就好。都是讨生活嘛,本人也是体恤民情。不过……眼睛要放亮些,别招那些惹事的。”
“那是自然,都是老实巴交的穷苦人!”
很快,在林德水等人的“操作”下,一批批被承诺“南洋高薪、三年回乡”的福建农民,在签下一堆根本看不懂的英文或荷文契约后,被送上了“幸运号”这类船只。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去不了婆罗洲或爪哇,而是会在海上经过长时间的航行后,最终踏上大夏帝国的土地。
……
广东广州,珠江口岸边人流如织。一个戏班子正在敲锣打鼓,表演着粤剧片段,吸引了大批民众围观。班主何非凡(安全处资深特工)在一旁吆喝:“……本班欲扩大规模,南下南洋,为侨胞演出!现招募青年龙套、乐手、杂役!包吃住,月钱丰厚!表现好者,可学真本事,将来成名角儿!”
这招吸引了不少无所事事又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同时,在另一个角落,有人则在悄无声息地招募“南洋侨商子弟学堂”的“伴读学童”,承诺包路费,包食宿,将来还能学洋文、赚大钱。
这些,都是安全处编织的招募网络。相比于福建方向的简单粗暴,广州方面的行动更注重“质量”,目标是那些有一定文化、或身强力壮、有技能的年轻人。他们被巧妙地分散,通过不同渠道,利用澳门、香港(英国管辖,但对华人流动管理相对松散)作为中转站,最终目的地都是大夏。
……
广东汕头地区,刚刚经历了一场台风灾害,许多村庄颗粒无收,百姓陷入绝境。这时,几个“慈善家”出现了(安全处人员伪装),他们开设粥棚,救济灾民。
夜里,在昏暗的窝棚里,“慈善家”的代表对一群面黄肌瘦的农民低声说:“老乡们,这里的日子太难了。朝廷的救济粮什么时候能到?就算到了,又能吃几天?我们东家是南洋的大善人,愿意给大家指条活路。” “去南洋,那边土地多得是,去了就分地,头三年免税,官府还发安家费、种子农具!只要肯干活,就能吃饱饭,还能攒下钱娶媳妇盖房子!”
“可是……官府不让……”有农民怯生生地问。 “唉,活都活不下去了,还管官府?”代表叹气道,“我们是偷偷走,船都准备好了。为了活命,赌一把吧!总比留在这里饿死强!”
在生存面前,清廷的禁令显得苍白无力。成千上万的灾民、贫农,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拖家带口,登上了偷渡船。这些船只条件极其恶劣,被称为“浮动地狱”,航行途中死亡率也不低。但只要能活着抵达大夏,等待他们的,确实是土地、农具和新的希望。
……
从极度绝望到突然拥有土地和希望后,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绝大多数移民在短暂的迷茫和震惊后,迅速转化为对帝国的忠诚和归属感。
一条条“地下移民网络”,就这样穿透清廷的封锁,将东方大国的人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南太平洋的新生帝国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