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市乡村的清晨带着麦田的清香,苏晚星坐在陆知衍的电动车后座,怀里抱着叠得整齐的《星光下的田野》样书,书脊上的金黄麦田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前一晚整理签售物料到深夜,陆知衍怕她累着,特意早起绕路去农场接老陈和张叔,还在保温袋里装了热乎的玉米粥 —— 是张叔上次说 “配咸菜最香” 的家常味道。
“紧张吗?” 陆知衍的声音透过风传来,他腾出一只手,轻轻握住苏晚星环在他腰上的手,掌心的温度驱散了晨间的微凉,“老陈说昨晚特意跟村里的老伙计们‘炫耀’,今天要带他们来给你撑场子。”
苏晚星把头轻轻靠在他的后背,声音带着刚睡醒的软糯:“有点,但想到有你在,还有老陈叔他们,就不怕了。” 她低头看了眼帆布包里的 “应急手册”—— 是陆知衍帮她整理的,上面记着应对读者提问的思路、常见质疑的回应方向,甚至标注了 “遇到突发情况,往科技体验区走,我一直在”。
电动车刚拐进绿源农场的岔路,就看到老陈和张叔背着竹筐在路口等。张叔的竹筐里装着刚摘的玉米和小番茄,老陈则拎着一个布袋子,里面是他孙女画的 “麦田祖孙” 涂鸦 —— 要送给苏晚星当签售会的 “装饰画”。“晚星丫头!陆同学!” 张叔老远就挥手,“昨晚我跟丫头说要去给你加油,她非要让我把这个带来!”
苏晚星接过涂鸦,画上的祖孙俩手牵手站在麦田里,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 “祝晚星姐姐签售成功”,眼眶瞬间发热:“谢谢丫头,我要把它挂在签售台最显眼的地方。” 老陈笑着把玉米塞进她手里:“这是今早刚掰的,甜得很,等下给读者们尝尝,让他们知道你书里写的玉米有多好吃!”
一行人往乡村书店赶的路上,老陈还在念叨:“村里的李婶听说你要来讲乡村故事,特意把她攒了半辈子的‘针线活笔记’带来,说想让你看看,能不能写进下次的故事里;还有王大爷,要跟你聊他年轻时种麦子的趣事呢。” 苏晚星听得认真,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新的创作灵感,陆知衍在旁边补充:“等下我把模型调慢些,让大家能看清小麦生长的过程,正好跟你的故事对应上。”
乡村书店门口早已热闹起来。林薇薇和顾言泽提前两小时就到了,正踩着梯子挂横幅 ——“《星光下的田野》乡村签售会:听故事,看科技”,横幅背景是陆知衍帮忙合成的麦田照片,上面还印着苏晚星写的句子:“每一粒麦子,都藏着一个乡村的故事”。顾言泽看到他们,立刻挥着手里的气球:“陆哥!晚星姐!快过来帮把手,这些‘麦田气球’还没吹完呢!”
书店内部被分成了两个区域:靠窗的签售区铺着浅棕色桌布,摆着苏晚星的样书、老陈孙女的涂鸦,还有农户们送来的针线活、旧农具(当装饰);另一侧的科技体验区放着陆知衍的简易模型,屏幕上循环播放着绿源农场的作物生长视频,旁边的桌子上还摆着土壤样本和湿度检测仪,供读者体验。
“快看!那个模型能显示麦子什么时候浇水!” 一个穿红衣服的小朋友拽着妈妈的手跑向科技体验区,陆知衍立刻蹲下来,耐心讲解:“这个小屏幕上的数字,就是土壤里的水分含量,低于 20% 的时候,麦子就需要喝水啦,就像你渴了要喝牛奶一样。” 小朋友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碰了碰模型里的小麦模型,惹得周围人都笑了。
苏晚星的签售台很快排起了长队。第一个读者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手里攥着一本泛黄的旧日记:“姑娘,我年轻时也在村里种过麦子,你书里写的‘凌晨挑水浇地’,我都经历过。” 她翻开日记,里面夹着一张几十年前的麦田照片,“这是我和老伴年轻时拍的,你要是不嫌弃,就当素材用。” 苏晚星双手接过日记,认真说:“奶奶,谢谢您,这会是我最珍贵的素材。”
队伍里还有不少小朋友,有的举着自己画的麦田,有的拿着小本子要 “故事后续”。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仰着头问:“晚星姐姐,《麦田祖孙》里的小孙女后来学会种麦子了吗?” 苏晚星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她现在会帮爷爷看模型啦,下次我把这个写进番外,好不好?” 小女孩开心地蹦起来,陆知衍在旁边适时递过一个小麦形状的书签:“这个送给你,下次看故事的时候,就像看到真的麦子一样。”
签售会进行到一半,苏晚星突然看到人群里闪过一个熟悉的白色身影 —— 是赵雅。她穿着简单的牛仔裤,手里拿着一本《星光下的田野》,却没有排队,只是在科技体验区和签售区之间来回走动,偶尔对着模型屏幕拍照,眼神里带着几分审视。苏晚星的心跳漏了一拍,下意识看向陆知衍,他立刻会意,悄悄走到她身边,轻声说:“别担心,顾言泽在盯着,有情况他会说。”
果然,没过多久,就听到科技体验区传来小声的议论 —— 赵雅正对着几个读者说:“这模型看着简单,不知道实际用起来怎么样,之前还有人说封面跟旧图像呢。” 顾言泽立刻走过去,笑着递过一本设计部的原创证明册:“这位同学,封面的设计稿和版权登记都在这,你要是感兴趣可以看看;至于模型,老陈叔可是用它种出了高产玉米,要不请老陈叔跟你说说?”
老陈正好在旁边整理玉米,听到这话立刻凑过来:“俺们农场用这模型快半年了,以前浇水全靠猜,现在看手机就知道,今年玉米比去年多收了两成!” 他指着模型屏幕上的农场数据,“你看这曲线,就是俺们地的实际情况,假不了!” 周围的读者纷纷点头,赵雅脸色微变,没再说话,默默退到了人群边缘。
苏晚星看着这一幕,心里的紧张渐渐消散。她深吸一口气,继续跟读者互动,甚至主动邀请老陈和张叔站到签售台旁:“这两位是我书里故事的原型,也是绿源农场的‘种麦能手’,大家有关于乡村的问题,都可以问他们。” 张叔立刻打开话匣子,跟读者聊起 “怎么分辨小麦蚜虫”“玉米什么时候掰最甜”,现场氛围愈发热闹。
临近中午,签售会快结束时,一个扛着摄像机的记者赶来 —— 是当地乡村振兴频道的,听说这里有 “文学 + 科技” 的签售会,特意来采访。记者问苏晚星:“为什么选择写乡村故事?” 她看向身边的陆知衍和老陈,认真说:“因为乡村里有最真实的生活,有像老陈叔这样可爱的人,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见;而陆知衍的模型,让这些故事里的乡村,变得越来越好。”
采访结束后,读者们渐渐散去,老陈和张叔还在跟几个农户讨论模型的使用技巧,林薇薇和顾言泽在收拾物料,陆知衍则帮苏晚星整理签售剩下的样书。苏晚星看着满桌的读者留言 ——“希望多写乡村故事”“科技让乡村更有希望”,还有小朋友画的涂鸦,心里满是温暖。
“累了吧?” 陆知衍递过一杯温蜂蜜水,帮她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刚才老陈说,想请我们去他家吃午饭,尝尝他老伴做的农家菜。” 苏晚星点头,正要答应,突然发现签售台最下面的抽屉被拉开了一条缝 —— 她早上明明把准备送给老陈的签名样书放在里面,现在却不见了。
“我的书……” 苏晚星蹲下身检查抽屉,里面空空的,只有一张纸条,上面是陌生的字迹:“故事再暖,也藏不住想藏的东西。” 没有署名,却和赵雅之前的消息字迹隐约相似。陆知衍看到纸条,脸色沉了下来,立刻让顾言泽调书店的监控 —— 监控显示,刚才赵雅离开前,曾趁人不注意靠近过签售台,停留了十几秒。
“她拿走书干什么?” 苏晚星握紧纸条,心里有些不安。陆知衍把她护在身后,轻声安慰:“别慌,只是一本签名书,她翻不出什么花样。我们先去老陈家吃饭,回头再跟书店确认一下。” 老陈和张叔也过来劝:“丫头别担心,一本书记不住啥,吃完饭俺们陪你去看看监控,实在不行俺们再帮你找。”
一行人往老陈家走的路上,苏晚星手里还攥着那张纸条。阳光洒在麦田上,金黄一片,可她心里却总觉得不对劲 —— 赵雅特意拿走签名书,真的只是恶作剧吗?还是书里藏着她想找的东西?她抬头看向陆知衍,他正低头跟顾言泽交代着什么,眉头微微皱着,显然也在担心后续的麻烦。
老陈家的院子里飘着饭菜香,李婶和王大爷早已在门口等候,桌上摆着炖鸡、炒青菜,还有刚蒸好的玉米。可苏晚星看着眼前的热闹,却忍不住想起那张纸条 ——“想藏的东西” 到底是什么?赵雅接下来还会做什么?这场看似顺利的签售会,会不会只是她新动作的开始?
饭桌上,老陈还在兴奋地说:“下次你再办签售会,俺们还来帮你!让更多人知道乡村的好!” 苏晚星笑着点头,心里却悄悄记下了那个疑问。窗外的麦田在风里轻轻摇晃,像在诉说着未完的故事,而那张纸条上的字迹,成了这个温暖午后里,一道挥之不去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