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之行,如同一把冰冷的手术刀,剖开了国民党当局精心粉饰的“固若金汤”的假象,将外岛防御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份亲历的、带着海风咸腥和泥土气息的实感,远比任何书面报告都更具冲击力和说服力。然而,这份宝贵的收获,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落在谷正文及其爪牙的眼中,金门之行的详细报告,必须尽快转化为可传递的情报,并找到绝对安全的途径送出。
返回台北寓所的书房,已是深夜。窗外万籁俱寂,只有偶尔传来的巡夜梆子声,更衬出室内的紧张与凝重。老师吴石褪去了白日里视察大员的威严,眉宇间是难以掩饰的疲惫,但那双眼睛,在台灯昏黄的光线下,却燃烧着一种近乎炽热的专注光芒。
“聂曦,时间紧迫,我们必须尽快将金门所见,与之前获取的‘美军顾问意向’、‘舟山防御图’要点以及关于敌军内部士气、后勤的零星信息整合起来。”老师的声音低沉而急促,他铺开大幅的台湾海峡军事地图,上面已经标注了许多只有我们能看懂的符号,“这些信息分散开来是碎片,但整合在一起,就能拼凑出一幅相对完整的东南沿海敌军防御态势图,其战略价值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是,老师!”我(聂曦)凛然应命,立刻铺开稿纸,准备好绘图工具和微缩胶卷相机。我知道,我们即将打造一份足以影响战局的重磅情报。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书房变成了一个高效而隐秘的指挥所。老师凭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宏观视野,口述金门之行的核心发现:重点防御区域的工事薄弱点(如混凝土标号不足、射界存在盲区)、火力配系的衔接漏洞、官兵普遍的低落士气与思乡情绪、后勤补给的实际困难与虚报情况。我则飞速记录,并不时根据自己前世的军事知识和对细节的观察,提出补充和修正,确保描述的准确性与针对性。
随后,老师将话题转向“美军顾问意向”。他精炼地概括了汤姆森和威廉姆斯表态中的关键措辞——“避免冲突升级”、“国会授权”、“自卫能力关键”、“后勤指挥待提升”,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背后隐含的战略底线:美军的支持是有限度的、有条件的,其核心目的是维持现状而非无条件卷入冲突。
接着,是“舟山防御图”中的关键信息回顾。老师凭借记忆,再次复述了舟山群岛敌军指挥枢纽、核心炮兵阵地、水际滩头障碍设置以及兵力部署的要点。我将这些与金门的防御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共性的弱点(如对永备工事过度依赖、协同防御能力差)和各自的特有问题。
最后,我们将平日通过不同渠道搜集到的关于台军内部派系矛盾、官兵厌战情绪、物资短缺等零星信息,作为辅助证据,编织进这份庞大的情报网络中。
整个过程,是一个高度紧张的脑力风暴。老师是总设计师,把握着全局和方向;我则是执行者和校验员,确保每一个细节的精准和逻辑的严密。我们反复推敲、核对、提炼,力求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勾勒出敌军从战略意图(美方态度)、战役部署(舟山、金门防御体系)到战术层面(官兵士气、后勤)的立体虚实图。
“这份综合报告,”老师目光灼灼地看着初步成型的纲要,沉声道,“要突出三个核心:其一,敌军东南沿海防御体系,表面严密,实则漏洞百出,士气低落,持续作战能力堪忧;其二,美军介入有深层次顾虑和底线,不可过度指望;其三,敌军内部矛盾丛生,根基不稳。这三点,对于‘老家’制定下一步战略,至关重要!”
“明白!”我奋笔疾书,将老师的指示融入报告的核心摘要中。
报告的主体内容初步确定后,更艰巨的任务来了——如何将这份信息量巨大的报告,安全地送出去?直接传递纸质或大幅图纸已无可能,唯一的途径仍是微缩胶卷。
“必须进行最高度的压缩和加密。”老师决断道,“采用三级编码:第一级,用只有‘老家’核心机要部门才能破译的顶级密码编写核心结论和战略判断;第二级,用常规密码表述主要事实和数据;第三级,地图和示意图采用标准符号,但关键坐标和注解用密语标注。最后,全部微缩拍摄。”
这是一个极其繁重且要求精准无误的工作。我立刻投入其中,先将文字部分按密级分类编写,然后用极其细小的钢笔字,工整地誊抄在特制的薄纸上。对于地图,则需要在原图基础上,用隐形墨水标注关键信息,再拍摄。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任何一点笔误或疏忽,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甚至带来灭顶之灾。
时间在笔尖与纸张的细微摩擦声中悄然流逝。窗外,天色由墨黑转为深蓝,又渐渐泛出鱼肚白。我和老师轮流休息片刻,但大脑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王碧奎老师悄悄送来简单的夜宵和热茶,看到我们熬红的双眼,欲言又止,最终只是默默地将茶水续满,轻轻带上门。
拂晓时分,最后一张微缩胶卷拍摄完毕。所有的笔记、草稿、图纸,都在铜盆中化为灰烬,打开窗户,让焦糊味随风散去。那几卷看似普通的胶卷,此刻却重若千钧,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与安危。
“接下来,就是如何将它送出去了。”老师看着桌上那小小的胶卷盒,语气凝重到了极点,“目前的形势,常规渠道风险极高。‘密使一号’的线路,近期不宜再动。我们必须寻找一个万无一失的机会,或者……创造一个机会。”
我小心翼翼地将胶卷收入特制的、可瞬间销毁内容的金属筒中,贴身藏好。我知道,这份名为“东南敌情综合研判”的情报高峰,已成为我们手中最锋利的剑,也是最容易引爆的炸弹。如何将它安全地递出去,将是我们面临的下一个,也可能是最严峻的考验。天,快亮了,但最黑暗的时刻,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