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新生
省第一人民医院产科的灯光温柔地洒在病房里,秦墨小心翼翼地抱着裹在襁褓中的女儿,手指轻轻拂过那柔软的脸颊。婴儿微微睁着眼睛,漆黑的眸子倒映着父亲疲惫却幸福的脸。
“路安,秦路安。”林芷若靠在病床上,轻声念着这个名字,嘴角扬起温柔的弧度,“一路平安,真好。”
秦墨凝视着女儿,心中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柔软与责任。这个七斤八两的小生命,此刻正安静地在他臂弯里沉睡,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牵动着他的心弦。他想起了滑坡抢险时山体的震颤,想起了大雨中乡亲们的期盼,而此刻,所有的惊心动魄都化为了怀中这份沉甸甸的安宁。
“芷若,谢谢你。”千言万语哽在喉头,最终只化作这一句。他深知,没有妻子背后的理解与支持,他无法在风雨中坚守。
林芷若伸出手,与他一起轻轻环抱着女儿,一家三口的影子在灯光下重叠,温暖而坚定。“是你教会了我,大家安,小家才能宁。”她望着窗外省城璀璨的灯火,轻声说,“等路安长大了,要带她回昌平,看看爸爸奋斗过的地方。”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起来,是李哲发来的信息,附带了几张照片。第一张是省道滑坡段已恢复单幅通行的照片,车辆有序缓行;第二张是云岭乡茶农正在抢收雨后新茶的忙碌场景;第三张,是县委大院宣传栏前,许多干部群众驻足,栏上贴着“祝贺秦书记弄瓦之喜,祈愿昌平路路平安”的红纸,字迹工整,透着浓浓的乡土情谊。
秦墨将手机递给林芷若看,眼眶微热。他知道,这份祝福来自那片他倾注了心血的土地,来自他最牵挂的乡亲。
“看,这么多人都和我们一起盼着路安平安长大呢。”林芷若微笑着说。
三天后,秦墨携妻女回到昌平。车刚下高速,就看到路口拉着一条朴素的横幅:“欢迎小路安回家,昌平永远是你的家。”没有组织,没有仪式,只有闻讯赶来的几位干部群众自发地等候着,送上带着泥土芬芳的鸡蛋、山野菜,还有一双虎头鞋。
招商局的年轻副局长林薇也来了,她代表年轻干部们送来一盆长势喜人的云岭茶盆景:“秦书记,林姐,这棵茶树苗和我们引进的新茶项目同龄,让它陪着路安一起长大。”
回到县委家属院的家中,秦墨将女儿轻轻放在精心布置的小床上。窗外,是昌平县城熟悉的景色,远山如黛,近处传来学校下课的铃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充盈着他的内心。过去,他在这里是为了工作和责任;而今,这里真正成了他的家,是女儿秦路安人生旅程的起点。
夜里,路安偶尔啼哭,秦墨第一次手忙脚乱地冲奶粉、换尿布。林芷若靠在床头,看着他笨拙却认真的样子,轻笑出声:“原来我们秦书记也有不擅长的事情。”
“要学的东西还很多。”秦墨赧然,轻轻拍着女儿,哼起了连自己都不知道名字的调子,那是记忆深处,母亲曾哼唱过的旋律。小路安在父亲的臂弯里渐渐安静下来,再次沉入梦乡。
月光如水,洒在这一大一小两个生命身上。秦墨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恩与力量。他想起抢险成功后的彩虹,想起女儿清澈的眼眸,想起昌平群山间正在焕发的生机。
“芷若,我有个想法。”秦墨轻声说,生怕惊扰了女儿的睡眠,“等路安百天的时候,我们不带她摆酒席,我想带她去看看云岭的茶山,看看新修的水库,看看那些刚刚回到校园的孩子们。让她从小就知道,这片土地的美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珍惜、去建设。”
林芷若握住他的手,眼中闪着光:“好。让她记住,她的根在这里。”
第二天清晨,秦墨早早来到办公室。桌上放着两份文件,一份是省道滑坡点生态修复方案的最终稿,另一份是云岭乡茶旅融合项目的二期规划。他翻开规划书,在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一行字:
“为了路安和昌平所有的孩子,把路修得更远,让山更绿,水更清,家更安。”
他知道,作为父亲,作为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他的征程,又开启了新的篇章。而这份沉甸甸的幸福与责任,将支撑着他,也支撑着昌平,走向更远的未来。
窗外,朝阳正冲破云层,将万道金光洒在雨后初晴的大地上。新的希望,正随着新生命的到来,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