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生命通道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喜庆气氛尚未散去,秦墨却已经站在了云岭乡卫生院的危房前。凛冽的山风吹墙壁的裂缝,带着刺骨的寒意。院长哆着冻得通红的手,羞愧地汇报道:秦书记,手术室昨天又漏雨了,刚做完的一台阑尾手术,医生是打着伞完成的。
秦墨没有说话,伸手触摸墙壁上可以伸进拳头的裂缝。这是全县最偏远的卫生院,服务着周边三个乡镇五万多群众。但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医疗设备已经老化,连最基本的x光机都是二十年前的老古董。
先把病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秦墨的声音低沉,立即召开现场会。
临时会议室设在卫生院的院子里,十几个人围着一台老旧的电暖器。卫生局长汇报的情况让人揪心:全县17个乡镇卫生院,有11个缺乏基本医疗设备,3个是危房,医护人员流失严重。
最要命的是人才问题。卫生局长叹气,去年全县招聘的10个医学毕业生,现在只剩下2个。云岭乡卫生院最长的医生只待了半年。
预算更是让人绝望:新建11所标准化卫生院需要6000万,设备更新需要3000万,而县里全年的医疗卫生预算只有4000万。
能不能分批实施?有人建议。
可以等,但病人的病能等吗?秦墨反问。他想起上周在青龙镇看到的那个尿毒症患者,因为卫生院没有透析设备,每周要花两百元车费去市里治疗,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这时,李哲副县长提出一个创新思路:我们可以尝试医联体+资源共享模式。请市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设备统一调配,医生轮流坐诊。
但市级医院也有顾虑:人员紧张,设备有限,怕影响本院工作。
秦墨亲自带队到市医院洽谈,带去了一份精心准备的方案:昌平提供场地和基础保障,市医院输出技术和管理,双方共建区域医疗中心。
我们不要钱,要技术;不图名利,图民生。秦墨的真诚打动了院长。
更巧妙的安排是,秦墨让纪委介入,将赵建国案中追缴的医疗器械(价值500多万)直接调配给卫生院使用。这些设备原本是涉案企业用来行贿的,现在戴罪立功,服务群众。
然而,最大的难题是人才。偏远乡镇留不住医生,云岭乡卫生院去年就走了三个大学生。
秦墨想出了县管乡用的编制创新:新招医生编制在县医院,轮流下乡服务,待遇提高30%,下乡经历作为晋升必要条件。
同时,他发动社会力量,联系母校医学院开展结对帮扶,每年派实习生支援。还争取红十字会捐赠一辆价值200万的流动医院车,定期巡诊。
最让人感动的是,曾经被王有福克扣药费的残疾儿童家属,主动到卫生院当志愿者:秦书记为我们讨回了公道,我们要回报社会。
三个月后,当秦墨再次来到云岭乡卫生院时,崭新的楼房已经封顶,市医院的专家正在义诊,群众排队接受检查。老村医激动地说:秦书记,我们也有水平了!
夕阳下,流动医院车驶向更远的山村。秦墨知道,每延长一公里生命通道,就能多挽救一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