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意外的机遇
十一月的山阳市,北风开始带来些许寒意,行道树的叶子已落了大半。秦墨在市政府办综合科的工作,进入了一种表面平静、内里却微妙的状态。他依旧按时上下班,完成分内工作,但那份疏离和谨慎显而易见。他像一只受过惊的兔子,竖起耳朵,时刻警惕着周围的风吹草动,生怕一不小心又陷入仕途的泥沼。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开玩笑,而且是不期而至的那种。
这天下午,科室里的气氛有些不同寻常。王科长被秘书长一个电话叫去开会,回来时眉头紧锁,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文件。
“都停一下手里的活,开个紧急短会。”王振山的声音带着少有的凝重。
众人围坐过来,连平时不太参与核心任务的老黄也放下了笔。
“刚接到的任务,很急,也很重要。”王科长清了清嗓子,“省里刚刚下发了一个征求意见通知,是关于编制我省‘九五’计划纲要(草案)的。要求各地市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月底前就要报省发改委。”
“九五计划?”小张嘀咕了一句,“这可是个大框架,咱们市里能提多少意见?”
王科长摇摇头:“这次不一样。省里强调,要解放思想,大胆设想,特别鼓励在优化创业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提出新思路。听说,省里主要领导很关注这个事,好的建议可能会被直接吸纳。”
他顿了顿,目光在几人脸上扫过:“秘书长把咱们科室定为牵头起草单位,要求我们在一周内拿出一个高质量的初稿。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都得动起来。”
科室里一片寂静。“九五计划”是关乎全省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顶层设计,层级太高,而地市层面的建议往往容易流于空泛,很难写出彩,反而容易暴露短处。
“老王,这担子可不轻啊。”老黄推了推眼镜,面露难色,“宏观层面的东西,把握起来有难度。”
“我知道。”王科长叹了口气,“但这是硬任务。这样,老黄,你经验丰富,负责牵头,重点把握政策和文字的严谨性。小张、小李,你们负责收集整理基础资料,特别是本市的经济数据和发展现状。”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尽量降低存在感的秦墨身上,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秦墨,你也参与进来,主要负责……嗯,协助收集资料,并从年轻人、从新的角度想想,特别是在优化创业环境、鼓励社会发展活力这方面,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鲜的想法可以参考。不要有压力,主要是学习。”
秦墨心里咯噔一下,又是“新想法”?他本能地想拒绝,但看到王科长那不容置疑的眼神,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他知道,这差事推不掉,但打定主意,这次绝对只带耳朵不带嘴,坚决不发表任何“超纲”的见解。
接下来的几天,科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老黄带着小张小李埋头在浩如烟海的文件和资料里,时而激烈讨论,时而冥思苦想。秦墨则老老实实地跑图书馆、查档案,把能找到的关于国家政策导向、兄弟省市经验做法的资料都搜集起来,规规矩矩地整理好,交给老黄,绝不多说一句。
他甚至在资料堆里发现了一些来自昆仑策研究院等机构的内部研讨材料,其中提到了优化从政环境、社会环境和创业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警惕“政策导向鼓励短期行为”、“形象工程”等深刻问题。这些观点在1995年显得颇为大胆和前卫。秦墨看到时,内心波动了一下,这和他记忆中未来几年会暴露的一些弊端不谋而合。但他强行按捺住了点评的冲动,只是默默地将这些材料归入“参考”一类,未做任何标记。
他不断地提醒自己:稳住,秦墨!你的目标是攒钱南下,不是在这里挥斥方遒。言多必失,上次的教训还不够吗?
然而,就在任务截止的前两天,一个意外打破了平静。老黄因为连续熬夜赶稿,加上年纪大了,突发急性肠胃炎,被送进了医院挂水,医生要求至少休息三天。
消息传来,科室里顿时乱了阵脚。初稿还只是个粗糙的框架,核心内容和亮点远未成形。王科长急得嘴角起泡,在办公室里直转圈。
“这可怎么办?秘书长后天就要听汇报了!”王科长额头上渗出了汗珠,他看着小张和小李,两人虽然努力,但显然还难以独自扛起这样重要的稿子。最后,他的目光又一次,带着一种近乎无奈的期望,定格在秦墨身上。
“秦墨……”王科长的声音有些干涩,“现在老黄病倒,稿子才完成一半。这里面,你之前整理的那些关于创业环境、社会发展的资料,我觉得有些角度还挺新。眼下实在是没人了,你能不能……试着把老黄留下的部分,特别是关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化发展环境’那块,初步整合一下?不用有太大负担,就当是整理素材,弄个草稿出来,我再来把关。”
那一刻,秦墨的内心经历了极其激烈的挣扎。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漩涡,一旦卷入,先前所有的努力伪装可能都会白费。可另一方面,看着王科长焦急的神情,看着科室里束手无策的同事,一种久违的责任感和难以言说的冲动,混合着对自己脑中那些“未来蓝图”的某种“展示欲”,开始悄然涌动。
他想起了自己整理资料时看到的那些切中时弊的观点,想起了前世山阳市在“九五”期间错过的一些发展机遇。如果……如果能借着这个机会,哪怕只是隐晦地、符合当前政策语境地植入一点点前瞻性的思路,是不是真的能对这座他生活了多年的城市产生一点点积极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他内心深处那个“首富”梦,也让他敏锐地意识到,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对于他未来可能下海经商是何等重要。或许,这甚至是一个……机会?
两种念头激烈交锋。最终,在一种复杂难明的心绪驱动下——或许有几分责任感,几分表现欲,甚至还有一丝对未来自身利益的考量——秦墨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声音不大却清晰地说:
“科长,我试试看吧。”
当晚,综合科的灯光又一次为秦墨而亮。他坐在办公桌前,面前是老黄留下的凌乱草稿和厚厚一摞资料。他深吸一口气,摒弃杂念,开始奋笔疾书。
他没有天马行空,而是严格遵循现有的政策框架。但在具体内容上,他巧妙地将那些来自未来的理念,用这个时代能接受的语言包裹起来。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部分,他谨慎地提及了“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有选择地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并暗示了“信息咨询服务”等未来服务业的重要性。在“优化创业环境”部分,他着重强调了“简化行政审批”、“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关键性,这些观点虽然源自的启发,但秦墨结合1995年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转化和表述。
他写得非常小心,每一个可能过于前卫的词语都要反复斟酌,或者加上“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等限定词。他提醒自己,这只是一次“整理”和“尝试”,目的在于完成任务,而非炫耀。
凌晨三点,秦墨终于搁下笔,揉了揉发涩的眼睛。他看着眼前这份虽然粗糙但骨架已然清晰、并且蕴含着些许新意的初稿,心情复杂。他不知道自己这次是福是祸,只能听天由命了。
第二天,秦墨将整合后的稿子交给王科长时,心情忐忑。王科长接过稿子,看得很慢,很认真。期间,他几次抬起头,用难以言喻的目光打量秦墨,有惊讶,有沉思,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
看完后,王科长久久没有说话,最后只说了句:“嗯……先放这儿吧。我看看再说。”
秦墨摸不清领导的态度,只好退回自己的座位,继续扮演那个安静本分的科员。
然而,几天后,王科长从秘书长那里汇报回来,脸上带着一种如释重负却又不可思议的表情。他把秦墨叫到一边,压低声音说:“初稿基本通过了!秘书长肯定了我们的思路,特别是关于优化环境和培育新增长点的部分,说……很有现实针对性,也符合改革方向。”
秦墨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但随即又提了起来。
王科长意味深长地看着他,继续说道:“秘书长还特意问起了稿子的具体执笔人。我按实说了,是老黄牵头,你做了主要的整合梳理工作。”
秦墨的心猛地一沉。
王科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复杂:“秦墨啊,看来你是真藏不住喽。秘书长让你准备一下,过几天省发改委的领导可能会来调研‘九五’计划思路,办公室这边,初步决定由你作为汇报人之一,重点介绍关于优化创业环境部分的思考。”
汇报人?面对省发改委领导?
秦墨只觉得一阵眩晕。老天爷,这“机遇”也太意外了吧?他只想打个酱油,怎么一不小心,好像又要被推到舞台中央了?
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秦墨的脸上写满了无奈。他这艘一心想驶向商海发财的小船,似乎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牢牢地牵往那条他曾经极力规避的仕途航道。而这一次,他好像连跳船的机会都微乎其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