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协同攻坚
端午的粽香还未散尽,秦墨已经坐在了县委会议室内。墙上挂着的三大民生工程进度图上,代表完工率的绿色线条稳步上升,但秦墨的目光却停留在几个红色标记的堵点上。
书记,这是最新梳理的问题清单。李哲副县长将一份厚厚的文件放在桌上,共十七个跨部门协调难题,最棘手的是云岭乡产业路与茶园的衔接问题。
秦墨快速浏览着文件。问题比想象的复杂:交通局规划的新产业路要穿过规划中的标准化茶园,而茶园的水利设施又影响了在建的卫生院排污系统。三个部门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通知相关部门,一小时后到云岭乡现场办公。秦墨合上文件,把施工图纸、规划方案都带上。
一小时后,云岭乡的茶山上,交通、农业、卫健三个局的负责人面面相觑,没想到书记会把办公会开到工地上。
今天不搞纸上谈兵。秦墨指着眼前的茶园,就解决实际问题。李局长,你的产业路为什么非要穿过这片茶园?
交通局长赶紧展开图纸:书记,这是最优线路,绕行要增加两公里,多花八十万。
但这是我们的有机茶示范基地!农业局长急了,修路产生的粉尘和污染会影响茶叶品质。
卫健局长也插话:而且这条路离新建的卫生院太近,噪音会影响病人休养。
秦墨没有说话,而是带着众人实地勘察。他让交通局的测量员重新放线,让农业局的技术员检测土壤,让卫健局的专家测量噪音分贝。
三个小时后,新的方案出来了:道路适当绕行,避开核心茶园,同时在道路与茶园、医院之间种植防护林带。虽然增加了五十万成本,但保护了茶园生态,也减少了噪音污染。
这就对了。秦墨满意地点点头,各部门不能只算自己的小账,要算民生的大账。
但资金缺口又成了新问题。五十万虽然不多,但对已经捉襟见肘的县财政来说也是压力。
书记,我有个想法。李哲突然说,赵建国案追缴的资金中,有一批工程机械正在拍卖。如果我们以租赁代替购买,把这批机械租给施工队使用,就能省下设备采购费用。
秦墨眼睛一亮:好主意!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解决了资金问题。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批机械的租赁费正好是五十万。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第二天,审计局送来的一份报告让秦墨皱紧了眉头:有三个乡镇在项目资金使用上存在先斩后奏的问题。
青龙镇挪用茶产业资金修了广场,白云乡用医疗项目款买了辆救护车,虽然都是为民办事,但程序上确实违规。审计局长为难地说。
秦墨沉思良久。按照规定,必须严肃处理。但这些干部确实是在为民办实事,只是方法不当。
这样,秦墨有了主意,明天召开一个特殊的诸葛亮会
次日的会议上,秦墨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让三个乡镇的负责人先介绍工作思路和遇到的困难。果然,他们都提到了资金审批流程长、民生问题等不起的困境。
大家的难处我理解。秦墨说,但不能因为难就违反规矩。我建议建立民生急事快办机制,对确需急办的民生项目,可以先行预拨部分资金,但必须事后补全手续。
同时,他让纪委制定了民生项目资金使用负面清单,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既给干部松绑,又划清红线。
这个创新做法很快收到效果。干部们不再畏手畏脚,也不敢随意越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但最让秦墨头疼的,是人才短缺问题。随着三大工程深入推进,懂专业、会管理的干部越来越紧缺。
书记,我建议启动育苗计划组织部长周明提出设想,从年轻干部中选拔苗子,到项目一线锻炼。
秦墨非常赞同,但补充了一点:不能只让我们的人闭门造车。我联系了省交通厅、农业厅,请求派专家来指导,同时选派我们的干部去跟班学习。
更创新的是,秦墨还推动建立了项目导师制,请退休的老专家、老领导担任顾问,传帮带年轻干部。
短短一个月,一批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更让人欣喜的是,三个工程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修路的懂得考虑产业发展,抓产业的知道配套民生设施,管医疗的明白交通的重要性。
七月的一个傍晚,秦墨再次来到云岭乡。夕阳下,新修的道路蜿蜒向前,路边的茶园郁郁葱葱,山腰上的卫生院白墙蓝瓦。几个放学的孩子骑着自行车从新路上驶过,笑声洒满山路。
秦书记!茶农老杨远远地打招呼,路修好了,茶好卖了,看病方便了,这日子真有奔头!
看着群众脸上的笑容,秦墨深深体会到:协同攻坚,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只要心中装着百姓,再难的协调也能找到出路。
回到县城,秦墨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思考:协同不是和稀泥,而是在坚持原则中找方法;攻坚不是蛮干,而是在尊重规律中求突破。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
窗外,昌平的夜空星光灿烂。秦墨知道,明天的挑战还会更多,但只要坚持这颗为民初心,就一定能够协同各方力量,攻克更多难关。
而此刻的他,更加坚信:真正的政绩,不是建了多少工程,而是赢得了多少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