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省城深造的机遇与挑战
腊月的省城,寒风凛冽。秦墨提着简单的行李走出火车站,望着眼前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心中百感交集。前世他在这里的机关单位消磨了大半生,如今重活一世,竟又以学员身份回到这里。
“秦县长!”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秦墨转头,看见省委党校的接站员举着牌子,旁边站着几个同样来参加培训的干部。
“我是秦墨。”他快步上前握手。
“欢迎欢迎!我是党校后勤处的小王,负责接青干班的学员。”年轻人热情地接过行李,“车在那边,其他几位学员已经到了。”
前往党校的路上,秦墨与同车的几位学员简单寒暄。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年轻。三十岁左右的副处级干部,在这个年代可谓凤毛麟角。
省委党校坐落于城西,绿树红墙,庄严肃穆。办完入学手续,秦墨被分配到学员宿舍三楼。房间简洁干净,书桌上整齐摆放着学习资料和课程表。
他随手翻开课程表,内容令人振奋:宏观经济形势、政府职能转变、领导科学...这些课程在90年代末可谓相当前沿。更让他惊讶的是,授课教师中不乏他前世耳熟能详的专家学者。
“看来这次培训是动真格的。”秦墨暗想。
开学典礼在第二天上午举行。能容纳两百人的礼堂座无虚席,省委组织部和党校领导悉数出席。主持会议的副校长开门见山:
“同志们,这期青干班是省委实施‘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举措。你们是全省干部队伍中的骨干力量,省委对你们寄予厚望。”
秦墨认真记录着领导讲话要点,心中却泛起一丝不安。如此高规格的培养,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期望,这与他“轻松度日”的初衷相去甚远。
第一周的课程以理论为主。让秦墨意外的是,许多在二十年后成为常识的理念,在当下却显得相当超前。课堂上,他谨慎地控制着发言频率和内容,既要展现思考深度,又不能过于“先知先觉”。
一次小组讨论中,主题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少学员还停留在“加强管理”的思维定式,秦墨忍不住发言:
“我认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比如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应该更多扮演制度供给者和环境营造者的角色...”
他巧妙引用了未来常见的“服务型政府”理念,但避免使用这个尚未流行的术语。发言引起热烈讨论,也引起了授课教授的注意。
课后,教授特意找到秦墨:“秦墨同志,你的观点很有见地。有没有兴趣参与我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
这是难得的学术机会,但秦墨婉言谢绝了。他明白,现阶段锋芒太露并非好事。
学习期间,秦墨与林芷若保持每周通信。她在信中提到,图书馆工作顺利,但家里传来消息:父亲的维修铺生意红火,却引来一些眼红之人。
“爸说街道有人找麻烦,说维修铺违规占地。明明手续齐全,却总是被刁难。”林芷若的信中透着担忧。
秦墨心中明了,这是典型的“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他连夜写信,建议父亲依法依规经营,同时主动与街道沟通,必要时可请工商联介入。
周末,他特意请假回了一趟山阳。见到父亲时,老人虽然疲惫但斗志不减:“墨儿放心,你爹我行的正坐得直,不怕他们找茬!”
秦墨悄悄拜访了在区里工作的党校同学,委婉地提及此事。对方心领神会:“放心,合法经营受法律保护。”
这件事让秦墨深刻体会到权力双刃剑的特性——用之正则利国利民,用之偏则后患无穷。
培训进入第二个月,内容更加深入。案例分析课上,教师给出了一个某县国企改制的真实案例,要求学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个案例与秦墨前世的经历惊人相似。他深知其中关窍,但发言时只点了关键问题,将解决方案留给同学们讨论。这种既展现洞察力又保持谦逊的态度,赢得了师生好评。
更让秦墨意外的是,一次课后,一位同学悄悄告诉他:“秦墨,听说结业后,省委办公厅要从本期学员中选调几人。你很被看好。”
这个消息让秦墨心情复杂。省委办公厅是全省中枢,机会难得,但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和更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如果被选中,他与林芷若将面临更长的分离。
当晚,他给林芷若写了封长信,坦诚相告这一情况。回信很快来了,字里行间满是支持:
“机遇难得,不要因我错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看着熟悉的字迹,秦墨眼眶发热。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培训期间,秦墨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来自省经委的小赵思维活跃,来自地方市委的小周务实肯干,几人常在一起探讨问题,结下深厚友谊。
一次深夜长谈,小周感慨:“说实在的,有时候真想辞官下海。我大学同学在深圳办厂,今年赚了这个数。”他比了个手势。
小赵笑道:“下海赚钱是舒服,但想想我们能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这种成就感多少钱也买不来。”
秦墨沉默不语。两人的对话触动了他内心最深处的矛盾——前世他渴望财富自由,今生却阴差阳错走上仕途。但不可否认,当看到自己的决策惠及百姓时,那种满足感确实无以言表。
培训进入最后阶段,学员们面临结业考核。考核形式新颖:模拟县长办公会,处理突发公共事件。
秦墨抽到的题目是“化工企业泄漏事故应急处置”。前世他亲身经历过类似事件,深知其中关键。模拟中,他沉着指挥,科学调度,既控制事态又安抚民心,表现突出。
考核结束,省委组织部领导进行结业谈话。与秦墨谈话的是干部三处处长,问题犀利直接:
“秦墨同志,如果组织上安排你到更重要的岗位,你有什么考虑?”
“结业后如果回原岗位,你计划如何应用所学?”
“你对个人职业发展有什么规划?”
秦墨谨慎应答,既表达担当,也保持低调。谈话结束前,处长看似随意地问:“对了,听说你爱人在省图书馆工作?”
这个问题让秦墨心中一凛。组织部门不会无故关心干部家属工作,这或许暗示着什么。
结业典礼上,秦墨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发言。他结合学习体会和基层经历,讲了对改革发展的思考,情真意切,引起共鸣。发言结束,台下掌声雷动。
典礼后,班主任悄悄告诉他:“秦墨,组织部领导对你评价很高。好好干!”
带着结业证书和复杂的心情,秦墨踏上归程。火车上,他回顾这两个月的学习,感觉自己仿佛经过了一次思想洗礼。许多前世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对未来的方向也更加明确。
列车广播响起:“各位旅客,山阳车站到了...”秦墨望向窗外熟悉的风景,深吸一口气。学习结束了,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有一点很明确:无论前路如何,他都将不忘初心,脚踏实地走下去。
站台上,林芷若的身影在人群中格外醒目。秦墨快步下车,将妻子拥入怀中。这一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