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的办公桌上,忽然多了一份从瑞士寄来的烫金邀请函。
信封上印着世界经济论坛(wEF)的蓝色标志,拆开一看,里面的精致卡片上写着——诚邀“灏阳新材料”以“科技先锋”企业代表的身份,参加今年在天津举办的新领军者年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
“这可是全球政商学界的顶级平台!能被邀请,说明‘灏阳’的创新成果,已经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了。”
祁阳把邀请函递给沈弘毅,语气里藏不住的振奋。
他心里清楚,夏季达沃斯论坛跟普通行业展会不一样,来的都是各国政要、跨国企业cEo、顶尖学者,聊的都是全球经济趋势和前沿科技变革。
“灏阳”作为一家年轻的中国硬科技企业,能挤进去,不光是荣誉,更是展示实力的好机会。
沈弘毅接过邀请函,快速扫了眼参会议程:
“今年主题是‘重启增长:共塑未来工业’,分论坛还专门设了‘新能源转型与材料创新’环节,正好跟咱们业务对口。”
“祁总,你可以在这个环节发言,跟全球同行讲讲钠离子电池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
确定要参会后,准备工作马上就启动了。
首先是打磨演讲内容,祁阳亲自牵头,拉上韩教授、沈弘毅、刘晶组成专项小组,一遍又一遍推敲演讲框架。
一开始,团队想重点讲“灏阳”的技术参数和市场成绩,但祁阳提出了不同想法:
“国际论坛的听众,更关心技术能解决什么全球问题。咱们得把钠离子电池放在‘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下,讲清楚它能给全球能源转型带来什么好处。”
改了十多次后,演讲主题最终定下来,叫《钠离子电池:破解能源转型的材料密码》。
内容分三部分:先分析全球储能市场面临的成本高、不安全的痛点,再讲钠离子电池的技术特性怎么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分享“灏阳”产业化的实际经验,包括跟“大陆动力”的合作案例、波兰工厂的布局规划。
为了让演讲更有说服力,团队还做了一组对比数据图表:相同储能规模下,钠离子电池系统的初始投资比锂电池低35%,全生命周期成本低50%,而且原材料钠的储量是锂的1000倍以上,不用担心资源不够用。
“这些数据要直观展示,让听众一眼就能看到钠电的优势。”
祁阳在演练时强调:“演讲语言要简单易懂,别用太多专业术语,让不是这个行业的听众也能听明白。”
除了准备演讲,参会形象和行程安排也提上了日程。
刘晶团队给祁阳挑了三套深色西装,既符合国际商务场合的着装规矩,又能显出中国企业家的沉稳气质;沈弘毅则提前跟论坛组委会沟通,确认好参会细节——演讲15分钟,问答5分钟,会后还有两场闭门洽谈,对接潜在合作伙伴。
出发前一周,祁阳特意组织了一场模拟演讲。
会议室里,韩教授、陈明远等人扮演听众,抛出各种尖锐问题:“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短期内超不过锂电池,怎么在电动汽车领域竞争?”“‘灏阳’怎么应对欧美市场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保护政策?”
面对这些问题,祁阳从容应对:
“我们不打算在所有领域跟锂电池抢市场,而是聚焦储能、低速车这些锂电池性价比不高的场景,走差异化路线;至于贸易壁垒,‘灏阳’通过在波兰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既能靠近客户,又能避开关税风险,这也是我们全球化布局的重要考虑。”
模拟结束后,韩教授补充道:
“可以在演讲里加上‘磐石2.0’材料的循环寿命数据,循环3000次后容量还能保持85%,这个指标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能让说服力更强。”
六月的天津,海风带着湿润的气息,夏季达沃斯论坛按时开幕了。
会场设在梅江会展中心,入口处的巨型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参会企业的LoGo,“灏阳新材料”的蓝色标志跟西门子、微软等跨国企业排在一起,特别显眼。
祁阳抵达会场时,离他演讲还有两个小时。
他没着急休息,先去了“科技先锋”企业展区。
“灏阳”的展位不大,但布置得简洁专业——左侧屏幕放着波兰工厂的建设视频,右侧展示着“磐石2.0”材料的样品和性能参数表,中间的互动屏上,参会者用手触摸就能直观了解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这是中国的钠离子电池材料?”
一位德国能源企业高管停下脚步,用英语问道:“它的低温性能怎么样?能适应欧洲的寒冷天气吗?”
祁阳上前接待,用流利的英语回应:
“我们的材料在零下20c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能达到85%,零下40c还能正常充放电,完全能满足欧洲冬季的使用需求。目前,我们已经给‘大陆动力’德国工厂供货了,他们的测试反馈特别好。”
两人聊了十多分钟,对方不仅留下了联系方式,还邀请祁阳会后去他公司总部考察。
“这种面对面沟通,比发邮件高效多了。”
祁阳对随行的刘晶说:“国际合作往往从信任开始,而信任得靠当面交流才能建立。”
上午十点钟,“新能源转型与材料创新”分论坛正式开始。
祁阳作为第三位演讲嘉宾,走上了讲台。
台下坐得满满当当,前排坐着挪威能源部长、特斯拉全球供应链副总裁等重量级人物,摄像机镜头时不时对准他,把画面实时传到会场外的大屏幕上。
“全球储能市场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但锂电池的原材料稀缺问题越来越突出,而钠离子电池的原材料——钠,在地球上储量特别丰富,而且分布广泛。”
祁阳的开场白直奔主题,配合着屏幕上的全球钠资源分布图,一下子就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
演讲时,他没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储能系统的成本杀手”“能源安全的稳定器”这些形象的比喻,讲清楚钠离子电池的价值。
当讲到“灏阳”跟“大陆动力”合作建设的100mwh储能电站,每年能减少2万吨碳排放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问答环节,一位国际能源署(IEA)的专家提问:
“中国企业在钠电领域的领先优势,会不会形成技术垄断?”
祁阳微笑着回应:
“‘灏阳’一直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我们已经通过国家级研究中心发布了开放课题,跟全球高校共享科研资源;未来波兰工厂投产后,还会向欧洲客户开放部分生产线参观学习,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垄断不符合全球能源转型的共同利益,只有一起创新,才能更快实现‘双碳’目标。”
他的回答赢得了全场喝彩,不少参会者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还有人举起手机拍摄屏幕上的联系方式。
演讲结束后,祁阳被围得水泄不通。
有跨国车企的采购总监咨询钠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备用电源领域的应用可能,有投资机构负责人想了解“灏阳”的海外融资计划,还有来自非洲的能源官员邀请“灏阳”参与当地的离网储能项目。
在会场的茶歇区,祁阳还偶遇了“大陆动力”的全球cEo施耐德先生。
两人之前只通过视频会议见过,这次见面格外亲切。
“‘灏阳’的演讲太精彩了,让我看到了钠离子电池的巨大潜力。”
施耐德握着祁阳的手说:“我们计划扩大跟‘灏阳’的合作规模,除了储能领域,还可以探讨在商用车领域的联合开发。”
祁阳当即邀请施耐德参观“灏阳”的波兰工厂:
“工厂预计明年投产,投产后能给‘大陆动力’欧洲工厂提供本地化供应,物流成本能降低20%。欢迎你到时候来考察指导。”
为期三天的论坛里,祁阳还参加了多场闭门会议。
在“中德企业创新合作”圆桌会上,他跟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的高管达成初步共识,探讨在钠电池电解液领域的技术合作;在“全球供应链韧性建设”研讨中,他分享了“灏阳”多元化供应链的布局经验,得到了参会者的认可。
返程当天,祁阳的行李箱里多了厚厚的一叠名片,还有三份初步合作意向书。
“这次参会的收获远超预期,不光提升了‘灏阳’的国际知名度,还为后续全球合作打下了基础。”
他在飞机上对沈弘毅说:“以后,我们要多参加这类国际交流,一方面学习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发出中国硬科技企业的声音。”
回到天海后,刘晶团队第一时间整理了参会成果:把演讲视频剪成短视频,发布到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把祁阳跟跨国企业高管的合影、媒体报道汇总成专题,通过合作客户渠道传播。
这些素材不光提升了“灏阳”的品牌形象,还吸引了两家欧洲储能企业主动联系,希望洽谈样品测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