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灏阳”积极应对国内供应链暗流的同时,凭借技术发布会树立的声誉和“大陆动力”安全测试背书的“黄金门票”,国际市场的机遇之门,正向着他们徐徐敞开。
沈弘毅的办公室变得愈发繁忙,越洋电话和邮件往来频繁。
他带着一丝振奋向祁阳汇报着最新的进展。
“祁总,好消息接连不断。”
“一家韩国的顶尖消费电子巨头,他们的电池研发部门主动联系我们。”
“对方对我们在便携式储能电源领域展现出的长寿命和高安全特性非常感兴趣。”
“希望能尽快安排一次高层技术交流,评估将我们的材料用于其下一代高端移动电源产品的可能性。”
他顿了顿,补充道:“对方特别强调,他们对电池的循环寿命和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有极其严苛的要求。”
“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强项。”
祁阳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听着电话那头的汇报,目光掠过楼下熙攘的车流。
消费电子领域,尤其是高端便携储能,对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都有着双重高要求。
若能切入,不仅意味着可观的订单,更是对“灏阳”品牌价值的极大提升。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祁阳回应道,“韩系客户对细节和品质的追求近乎苛刻,这对我们自身也是一次锤炼。”
“另外,”沈弘毅继续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探索的兴奋,“还有一家美国的初创电池公司也发来了合作邀请。”
“这家公司专注于新型储能系统的开发,技术路线比较前沿。”
“他们对我们的材料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性能衰减数据非常关注,希望能进行更深入的技术探讨,寻求联合开发的可能。”
国际市场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但门后的道路并非坦途,充满了不同的规则与挑战。
祁阳清醒地认识到,不同地区的市场有着截然不同的游戏规则和准入门槛。
他召集了沈弘毅和新上任的cmo刘晶,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市场策略会议。
“欧美市场,尤其是北美,对产品认证、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环境合规性要求极高,甚至带有一些非技术的壁垒。”
“而日韩市场,则更看重极致的性能参数、产品的一致性和无可挑剔的质量管理体系。”
祁阳分析道,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着。
“我们的国际市场开拓策略必须有所侧重,精准发力。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所有的市场。”
他做出部署:“沈总,你牵头,与刘总一起,尽快组建一个精干的国际业务团队。”
“成员不仅要熟悉目标市场的商业环境和法规,更要具备过硬的技术背景,能够与客户进行深层次的技术对话。”
“初期,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对长寿命和安全性最敏感的海外储能市场和高端消费电子领域。”
“集中资源,打造几个标杆项目。用实实在在的成功案例,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灏阳’等于‘可靠’与‘长效’的品牌形象。”
“明白。”沈弘毅和刘晶齐声应道。
刘晶迅速补充:“我会立刻着手准备针对不同区域市场的品牌介绍和技术白皮书,做到‘一国一策’,精准传达我们的价值主张。”
“同时,我们会重点突出‘大陆动力’的背书和第三方安全报告,这在欧美市场尤其具有说服力。”
几乎在同一时间,“启明深瞳”也迎来了一个迈向国际舞台的关键契机。
经由吴浩宇的引荐,一家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德系巨头,在详细考察了“灵瞳视觉平台”在“精益汽配”产线上的实际应用效果和数据后,向“启明深瞳”发出了参与其全球视觉供应商审核的正式邀请。
这意味着,如果审核通过,“启明深瞳”将有机会进入这家巨头的供应商名录,为其遍布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工厂提供标准化的视觉检测解决方案。
“祁总,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张伟在汇报时,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一旦成功,不仅会带来可观的订单,更是对我们技术实力、产品化能力和管理体系的一次终极认证。”
“是我们真正走向国际化的敲门砖!”
祁阳能感受到电话那头张伟的巨大压力和期待。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他肯定道,同时提醒。
“德系的审核素以严谨、细致、甚至苛刻着称。他们会用放大镜审视我们每一个流程、每一份文档、每一行代码的规范性。”
“我明白!”张伟语气坚定,“我们已经成立了专项小组,由我亲自负责。”
“严格按照他们发来的审核标准,逐条进行自查和准备。”
“保证全力以赴,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好。”祁阳给予充分的信任。
“严格按照国际最高标准准备,不仅要展现我们的技术实力,更要展现我们的专业性和对质量的极致追求。”
“记住,即使这次不能一举成功,整个过程也是一次极其宝贵的学习和提升机会。”
“能让我们看清楚与国际顶尖要求之间的差距。”
就在两家公司都在为开拓海外市场而积极筹备时,校园里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佳音。
那篇由“经纬洞察”小组与经管学院教授联合撰写、凝聚了无数心血与智慧的学术论文——
《硬科技投资分析方法论:基于前沿科技企业的多案例研究》,
历经数轮严格的匿名评审和反复修改后,终于收到了国内那家权威管理科学核心期刊的正式录用通知!
邮件传到小组群里时,瞬间引爆了沉寂。
张宸一连发了数个感叹号和表情包。
就连远在海外的苏婉晴,也难得地在群里发了一个“撒花”的表情,附言:“太棒了!所有人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即便是早已见惯风浪的祁阳,在看到那封正式的录用函时,嘴角也勾起了一丝欣慰的弧度。
这不仅是对他们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路径的肯定。
周老师更是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与喜悦。
“祁阳啊,太好了!这可是我们学院本科生作为主要完成人,在如此高级别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里程碑!”
“学校方面非常重视,这充分证明了我们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模式的巨大价值!”
“这下,后续的推广和基金支持,就更有底气和说服力了。”
这篇论文的发表,不仅是对“经纬洞察”小组成员们学术能力和实践洞察力的最高认可。
也为他们精彩纷呈的校园生涯,添上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象征着,这群年轻人,已经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开始具备了贡献新知、影响学术圈的前沿探索者。
成长的轨迹,清晰而坚实。
从校园到商场,从国内到国际,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力。
新的挑战与机遇,如同海平面远方已然可见的轮廓,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去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