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远的入职手续办得很快。
一周后,他正式以cEo的身份,在祁阳和沈弘毅的陪同下,与韩灏教授及其核心团队在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进行了首次正式会面。
会面地点依旧在那间小会议室,但气氛与之前的会面时已不相同。韩教授这边,除了一位负责放大工程的王工,还有另外两位负责具体研发方向的副教授。
祁阳能感觉到,其他教授对这位即将掌管公司运营的“外人”,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观察态度。
沈弘毅首先做了简单的介绍,便将主导权交给了陈明远。
陈明远今天穿着一身合体的深蓝色西装,笑容得体,既不显得过分热情,也没有丝毫怯场。
他先是对韩教授团队的科研成就表达了由衷的敬佩,然后话锋一转,直接切入主题:
“韩教授,各位老师,非常荣幸能加入‘灏阳新材料’。”
“我对咱们公司可是非常有信的心。接下来,我们应该是尽快将这份潜力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和价值。”
各位教授点了点头,紧接着陈明远又表示,这几周的任务主要是三点。
“第一点是我会和各位老师深入沟通,彻底吃透技术细节,我们需要共同制定一份详尽的、时间节点明确的中试技术攻关路线图。”
“第二点是我会立刻组织团队,包括外聘的工程专家,对几个备选场地进行考察,并结合技术路线图,敲定产线的核心设备选型与布局方案。”
“最后一点是,除了研发,我们需要尽快明确初期的市场定位,筛选1-2个最具潜力的目标应用场景,比如您之前提到的通讯基站备用电源或者低速电动车领域,并开始接触潜在的战略合作伙伴或早期客户,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和采购标准。”
他直指产业化核心的具体步骤。这让原本有些矜持的韩教授神色缓和了不少,几位团队成员也露出了认真倾听的表情。
“陈总思路很清晰。”韩教授点了点头,“技术细节方面,王工和几位老师会全力配合。”
“不过,中试产线的设计和建设,必须充分尊重研发的客观规律,不能为了赶工期而牺牲技术指标的达成。”
“这是当然。”陈明远立刻表示认同,“产线是为技术服务的工具,一切以稳定产出合格产品为首要目标。”
“我会确保工程团队与研发团队保持无缝沟通,任何可能影响关键性能参数的设计方案变更,都必须经过技术委员会的评估和认可。”
他主动提到了“技术委员会”,并且将其权限置于工程决策之上,这无疑给了韩教授团队一颗定心丸。
接着,陈明远又就一些具体问题,与韩教授等人交换了初步意见。他展现出了丰富的经验,对可能出现的分歧点预判准确,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兼顾了效率与风险控制。
整个会面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气氛总体务实而高效。
结束时,韩教授主动与陈明远握了握手:“陈总,希望我们合作顺利,尽快把这件事做起来。”
“一定不负所托。”陈明远郑重回应。
离开理工大学,坐在回程的车上,沈弘毅评价道:“开局不错。”
祁阳“嗯”了一声,看着窗外飞逝的街景。
几天后,《微观经济学》课程进行了一次随堂小测,内容是最近讲授的垄断竞争市场模型。
题目涉及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的定价策略和长期均衡分析。
祁阳答题时,脑海中不由得将理论模型与“灏阳新材料”的未来联系了起来。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目前尚属蓝海,但已有不少玩家涌入,未来很可能形成垄断竞争的格局。
“灏阳”要如何构建自己的产品差异化优势?是性能更优,还是成本更低?或是像陈明远提到的,先专注于某个细分应用场景建立壁垒?
他将这些思考,巧妙地融入了最后一道开放式分析题的回答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公司项目,但分析视角明显超越了课本。
批改后的试卷发下来,他那道题得了高分,旁边还有教授的批注:“视角独特,联系实际,有见地。”
李哲看到祁阳的试卷,好奇地问:“祁阳,你最后那道题的分析角度很特别啊,是不是看了什么额外的案例?”
祁阳笑了笑。
赵刚则拿着自己刚及格的试卷,哀叹道:“你们这些脑子是怎么长的?我觉得我已经很努力在理解那些曲线了!”
校园生活按部就班,公司那边则开始加速运转。
陈明远果然雷厉风行,入职不到十天,就已经初步筛选出了两个中试产线的备选场地,并联系了三家设计院开始初步的方案沟通。
他几乎每天都与王工等人开会,梳理技术细节,那份中试技术攻关路线图的初稿也已经形成。
同时,他也提交了公司初期的人员招聘计划和预算,包括一名生产运营经理、一名市场专员和一名行政助理。
沈弘毅负责审核预算和招聘流程,祁阳最终拍板。
一切都显得紧张而有序。
然而,随着中试的实质性推进,资金消耗速度会加快,技术不确定性会集中暴露,内部管理矛盾也可能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