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晚上七点,三教302教室坐满了人。
金融学会的第一次例会,主题明确而诱人:启动本学期的大学生模拟投资交易大赛。
这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检验所学、贴近实战的最佳平台。
会长是位戴着黑框眼镜、言辞沉稳的大三学长,他站在讲台前,详细讲解了大赛的规则:使用专用的模拟交易平台,初始虚拟资金100万元,交易范围覆盖A股、港股、美股及主要股指期货、外汇,赛程两个月,最终以总收益率排名,并设有最大回撤、夏普比率等附加考核指标。
“重要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会长强调
“通过这次比赛,希望大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体验市场波动,锻炼风险控制能力。学会也会根据比赛表现,推荐优秀成员参加更高级别的赛事或实习机会。”
规则介绍完毕,轮到项目负责人苏婉晴进行技术讲解。
她今天依旧是简洁的白衬衫和深色西裤,马尾束得一丝不苟。她操作电脑,将ppt投影到大屏幕上,内容清晰扼要,直指核心。
她从如何解读宏观经济数据对各类资产的影响,讲到行业轮动的初步规律,再具体到如何利用平台工具进行基本面筛选和技术面分析。
她的语速不快,但逻辑严密,信息密度很高,台下不少新生听得聚精会神,甚至有些吃力。
“……需要注意的是,模拟盘和实盘心态差异巨大。即使在这里,也请务必制定交易纪律,并严格执行。”
苏婉晴最后总结道,清冷的目光扫过全场,“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有几个同学提问,关于交易费用、涨跌幅限制和停牌规则等细节,苏婉晴一一解答,准确无误。
接下来是自由组队环节,要求3-5人一队。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相熟的同学迅速聚拢,还有些人在积极寻找队友。
祁阳原本的打算是单独参赛。他习惯独立决策,而且有系统这个不能言说的“优势”,组队反而可能是一种束缚。他安静地坐在角落,没有主动去联络谁。
就在这时,苏婉晴和会长低声交流了几句,然后径直朝祁阳走了过来。
“祁阳。”她在他面前的座位坐下,开门见山,“会长建议新生最好组队,可以知识互补,锻炼团队协作。我们队目前有我,还有大二的张宸和大三的刘悦,缺一个对市场微观结构和交易直觉比较好的人。你有没有兴趣加入?”
祁阳有些意外。他看得出这支队伍配置很合理,苏婉晴亲自邀请,也表明了对他能力的认可。
单独作战虽然自由,但团队协作确实是大学里需要学习的必修课,而且或许能从其他成员身上学到东西。
他略作思考,点了点头:“好,谢谢学姐。”
“欢迎。”苏婉晴脸上没什么表情变化,只是利落地将他拉进了一个名为“量化奇点”的四人微信群。
团队在教室一角进行了第一次简短讨论。张宸是个技术宅模样的男生,话不多但提到算法时眼睛发亮。刘悦则显得更外向些,对当前的政策风向很有见解。
初步分工很快确定:苏婉晴总负责策略和风控,张宸负责数据回测和模型辅助,刘悦负责宏观和政策面跟踪,祁阳则被安排关注市场情绪、资金流向和寻找短期交易机会。
“初始资金100万,我们采取稳健起步的策略。”苏婉晴主导着讨论,“先构建一个以低估值蓝筹和指数EtF为核心的底仓,占比60%,追求稳定收益。”
“剩余40%资金,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一些行业轮动或个股的增强操作。目标是控制回撤的前提下,实现超额的收益。”
大家都表示同意,这是很常规且稳妥的做法。
然而,在讨论到那40%的增强资金具体如何操作时,祁阳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近期新能源板块调整比较充分,”祁阳开口,他的依据并非深入的基本面研究,而是一种模糊的“直觉”
这直觉来源于系统“投资趋势分析”功能在他意识中留下的一丝微弱暗示,指向清洁能源领域可能存在短期催化,“部分龙头股技术图形有企稳迹象。或许可以考虑用部分资金做一波短线反弹?”
苏婉晴微微蹙眉:“新能源板块基本面确实有长期逻辑,但短期看,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政策补贴退坡的影响还在,估值也并未完全消化。”
“博反弹的风险收益比不高。我更倾向于关注近期受益于稳增长政策的基建产业链,或者业绩确定性高的消费龙头。”
她的分析有理有据,符合她一贯的稳健风格。
祁阳知道,仅凭“直觉”很难说服严谨的苏婉晴和队友。他没有坚持,只是平静地说:“我明白。那我先按照团队的稳健策略执行。”
“不过,既然分配我关注短期机会,可否允许我在我负责的那部分模拟仓权限内,用一小部分资金尝试一下我的想法?也算是一种策略补充和验证。”
苏婉晴看着他,似乎想从他的眼神里读出更多信息。
片刻后,她点了点头:“可以。但单笔交易不得超过总资金的5%,且必须设置严格的止损线。有任何变动,及时在群里同步。”
“没问题。”祁阳应下。
讨论结束,“量化奇点”队的模拟账户正式启动。按照既定方案,苏婉晴主导建仓了60%的稳健组合。
祁阳则在自己的权限内,默默地用2%的仓位,买入了一只他“直觉”指向的新能源电池材料股,并设置了3%的止损位。
系统界面安静如常,没有任何针对此次模拟交易的提示。祁阳清楚,这只是一次练习,真正的考验和机遇,或许还在未来。
例会结束,人群散去。祁阳和苏婉晴恰好最后离开教室,并肩走在略显空旷的走廊上。
“你对市场的敏感度不错,”苏婉晴忽然开口,声音在安静的走廊里很清晰,“但有时候,直觉需要数据的支撑才能转化为可持续的策略。”
“学姐说得对,”祁阳回应,“基本面是根基。我还在学习。”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市场有时也会奖励那些敢于在不确定性中下注的人,只要风险可控。”
苏婉晴侧头看了他一眼,夜色透过走廊的窗户,在她清冷的侧脸上投下淡淡的光影。“希望你的这次‘下注’能有好运。”她的语气听不出是鼓励还是保留。
“拭目以待。”祁阳微微一笑。
两人在教学楼门口分开,走向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