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志才回到昌邑之后,把诸葛亮猜到刘备会救援徐州、然后派黄忠去泰山郡阻拦的事儿跟贺奔说了一遍。
你说你说就说呗,这个戏志才,他一边儿说,一边儿还用贱兮兮的表情,表达了对诸葛亮大才的赞叹,对荀彧收得如此学生的羡慕。
顺便啊,还一本正经的夸了夸荀彧送给贺奔那五名幕僚,办事果然利索,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实乃干吏也。
贺奔气的中午饭都没吃。
呜哇,孟德兄啊,你快回来吧,你不在他们都欺负我啊!
另一边儿,留守开阳的荀彧,也同步将诸葛亮判断出刘备救援徐州的事情告知曹操。
曹操看着荀彧的亲笔信,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
荀彧将此大才……收为学生?
别误会,他不是怀疑荀彧想结党营私之类的,他只是有些疑虑。
他分明记得,荀彧今年应该刚过而立之年吧。
那位诸葛先生能有如此大才,能被贺奔如此推崇,能让贺奔连夜派曹休去请……
在曹操的潜意识里,这位诸葛先生,应该也是和荀彧、荀攸、郭嘉、戏志才等人一样,起码也要二三十岁才对。
而且看荀彧对此人的介绍,信上写的清清楚楚,又是提出治理琅琊的策略,又是预判刘备会援助陶谦,甚至预判了刘备的进兵路线……
如此大才,搞不好比我曹孟德都要年长几岁才合理。
可是,荀彧说他收这位大才为学生?
这位大才,会去拜刚而立之年的荀彧为老师?
他多大岁数啊?
想到此处,曹操放下信,对着帐外喊道:“来人!”
门口卫兵走了进来:“主公!”
曹操指着卫兵询问:“乐进将军回来没有?”
卫兵抱拳回应:“未曾归营!”
“哦……”曹操转念一想,那日去阳都请这位诸葛先生的人当中,除了乐进、曹休之外,还有李典。
如今曹休返回昌邑,乐进率军去寻孙策尚未归营,那李典呢?
“李典押送粮草,可曾归营?”曹操和追问。
卫兵马上回答:“李典将军在辎重营!”
“好!”曹操伸手指向卫兵继续说道,“让他速来见我!”
此刻的李典还在辎重营里帮忙做粮草统计的工作,没办法,作为曹营武将文化担当,这活就得他来干。
他是武将,他知道战时、行军时、扎营时的粮草消耗、
但他也有文化,算半个文人,能写会算,贺奔曾经说他有治理地方之能。因此,曹操率军出征的时候,李典常被委派管理辎重营。
这次出征,曹操照例直接把辎重营交到了李典的手上,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正当他在军帐中认真核对粮册时,传令兵飞驰而至:“李将军,主公有请!”
李典是早上才归营的,他还以为是曹操要询问他粮草辎重方面的事情,便抱着一大堆竹简,跟在传令兵身后,一路来到曹操的中军大帐当中。
“末将李典,拜见主公!”
曹操抬头,招手示意李典上前,然后直接将荀彧的信推到他面前:“曼成,你与文烈、文谦同去阳都,可见到那位诸葛先生了?此人年岁几何?品貌如何?”
李典闻言一愣,脸上露出古怪神色。他斟酌着用词回道:“回主公,那位诸葛……先生,呃……确实见到了。年约……十三四岁,身量未足,尚是总角之年。”
“什么?!”
曹操猛的站起,案几都被带得一震,李典也被吓的下意识退了小半步。
曹操难以置信地盯着李典:“你说……多少岁?十三四岁?文若信中说的那位治理琅琊、预判刘备救援徐州、甚至预判刘备进兵路线的大才,是个十三四岁的稚子?”
李典苦笑道:“主公,末将不敢欺瞒。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确实年仅十三。他是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其父诸葛珪为泰山郡丞,数年前病逝。末将观此人,虽年幼,但言谈举止非同寻常。文烈将军当时也在场,可作见证。”
曹操怔怔地坐回席上,先是愕然,然后开始傻笑,随后变成抚掌大笑:“好,好,好!天赐我曹孟德,得如此少年英才!”
笑罢,曹操眼中闪过精光,朝着李典招手:“曼成,来来来,当时汝等见这诸葛亮的经过,我要你细细说来,不许有半点遗漏。”
……
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贺奔突然翻身坐了起来。
荀彧他凭什么啊!
他不是君子吗,君子哪有干这种事儿的!
五个幕僚就把我诸葛亮换走了!
这不就是用几个首发球员,换走我的未来二十年建队基石吗?
这不就是用……用……
用乐进、李典,换走我的张辽嘛!
气呼呼的贺奔趿拉着鞋下地,给自己倒了一杯凉茶,咕嘟咕嘟咕嘟。
不行,不能便宜了荀彧。
他截胡了我的诸葛亮,那他手底下剩下的那些幕僚,我也得全要过来。
一是为了解气,二是为了止损。
第二天,贺奔写了一封亲笔信,说自己和戏志才两人处理一大堆政务,有点忙不过来了,想“借”荀彧他手下剩下那些干吏一用。
信写完之后,贺奔让人送到开阳的荀彧那里。
荀彧收到信之后,捧着绢帛就开始笑。
这个贺疾之,像个孩童一样赌气,这不明摆着告诉我,上次要的价太少了,他后悔了么?
“孔明,你可知,曹公为何要去阳都寻你?”荀彧放下信,抬眼注视着面前的诸葛亮。
诸葛亮微微摇头:“学生不知。”
荀彧将信递给诸葛亮,然后解释道:“曹公麾下,有一妙人,姓贺名奔,字疾之。此人乃曹公于中牟县时便追随左右,倾尽家资助曹公取东郡、定兖州、收豫州。论情分,他是曹公最信任的臂膀;论功劳,他不在任何谋臣武将之下。”
顿了顿,荀彧继续说道:“那日,疾之遣人送信至曹公处,说琅琊阳都有大才,名曰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能。曹公素知疾之识人之明,这才立即遣曹休、乐进、李典三位将军前去相请。”
诸葛亮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原来学生能得曹公垂青,全赖疾之先生举荐。”
“正是。”荀彧颔首,“疾之对你,可谓是推崇备至。曹休将军带你来开阳之前,曹公率军南下,留我在此整顿政务,因此你我才有缘在此相见。说起来,确实我先见到了你。”
说到这里,荀彧不禁莞尔:“孔明啊,你有所不知。前番我已经从麾下调了五名得力干吏,送往昌邑,如今疾之又来要人……呵呵,这是要把我身边的人都讨要过去才甘心。”
诸葛亮跟着一起笑。
荀彧笑罢,意味深长地看向诸葛亮:“可见,疾之对你之才,至今仍念念不忘啊。”
诸葛亮谦逊地欠身:“学生惭愧,得这位疾之先生如此厚爱,倒让学生不知该如何报答了……那,老师,疾之先生信中所言,要老师再从麾下调遣干吏之事……”
荀彧捏着胡须,呵呵一笑:“不给。”
(本章完)